猶龍派太極拳
清光緒的間,北京武術名家司四銘(字星三),受之于武當道人裴遠臣。前有所述,此從略。
另據調查,清末民國年間,有山東、河北保定和天津另有一種與猶龍派太極拳相似的太極拳流傳。如保定李德祥精于龍形太極十二式,天津北郊劉快莊傅壽伯精于龍蛇太極十六式,山東泰安高登華精龍形太極二十四式,皆言源自武當張三豐。今天津韓英魁先生承其三家之傳。五十年代,韓先生也得到張振之先生指點,並將所學各家龍形太極揉縮精煉為十二大式,以利于推廣普及。韓先生今已授徒 200余名。
隱仙羽化猶龍派武當太極拳功架,由于名稱瑣繁,自四十年代始,即被天津傳人簡稱為猶龍派太極拳。
特色︰
拳套分四路,又稱四氣,六十四勢。行拳過程中每一個架勢多是平衡操練。多為中下盤架式。身形要求斜里求正,曲中寓直,斜南吊北,含而不露,從別扭中尋求舒展通順。身法要求 "三條線"︰兩足內扣,腳踩一條線;上下相系,摺疊一條線;發力順肩,筆直一條線。意念要求內要留意,外要用意,時刻處于臨戰狀態。在技擊上,它強調離、粘、連、隨,而不主張推手練習,重于實戰運用。實踐中,臉、眼不正面迎敵,半身側斜,緊閉門戶,使敵人虛實難辨,利 我突然接應,致敵中我圈套。
該派強調 "功夫無息法自修",不在形式上學,重在體悟貫通。
體系︰
理論上皆為口傳心授,近年由王逸樵先生根據前人口傳和個人體得,撰有功理法文章。
技術體系為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