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勁路

形意拳的勁路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于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 "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 "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于形式,內不悖于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于簡練的套路,而在于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髒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于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雲︰ "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于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系及健身作用。又雲︰"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蕩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別強調 "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雲︰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于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雲︰"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雲︰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于自然。郭雲深說︰ "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