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點靈
~本週主題:關於米飯
~固定每週三
~來自JAMES CHANG (老大)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病!這麼通俗的一句話,卻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既然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病!為何還要把這「五穀雜糧」當作主食呢?沒有人考究。我不知古人是否很早就如我一樣,意識到米飯的危害!所以造字的時候,將這個飯字造得如此明白「拆開看這個字,食 + 反 = 飯」意識就是吃反了!怎麼吃反了呢?另外一個中文字就更加清晰 地表示了祖先對白米飯的看法「粕」,這個拆開了就是「白米 = 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識就是應該把米的穀殼、米胚芽留下來,把白米倒掉。
現代營養學家,已經從米殼中提取了至少兩種營養素,在抗擊癌症腫瘤疾病以及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有很高的療效,一個叫做:「 IP6 」一個叫做 「 1 , 3 , β 葡聚糖」,而米殼中所包含的蛋白質、維生素 B 、維生素 E ,也都被證明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
遺憾的是,我們堅持倒過來「去其精華,取其糟粕」,並且拿這個糟粕作為我們一日三餐的主食,並且堂而皇之地將這個「粕」,每天堅持要吃上一碗,否則,就覺得自己沒在進餐!可惜,人們沒有注意到,當年公佈食物金字塔的機構,並非是健康教育管理機構,而是農業部專門賣米的機構!
拿米飯作為主食,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在這之前,人民多數分不到多少米,文革期間,直到八十年代初,還在發行糧票,人民沒有足夠的白米飯的來源,必須用南瓜、土豆、芋頭、大豆、地瓜,這些蔬菜來替代主食米飯,那個時候的人很少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
南瓜、地瓜、土豆、芋頭、大豆可提供豐富的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植物脂肪,足夠卻不過量的碳水化合物(糖)的來源。而米飯卻完全不同,幾乎不含有蛋白質、脂肪、維 生素、礦物質 —— 只有澱粉,只有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垃圾食品的定義:高糖、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纖維!白米飯是最符合垃圾食品的食物!其升糖指數高達 87 ,與油炸馬鈴薯條一樣危險!
即使是小米、糙米、黑米的含糖量都同樣不可忽視。 100 地瓜含糖只有 27 克! 100 土豆含糖 17 克, 100 克西瓜含糖 8 克, 100 克哈密瓜含糖 7 克,但每 100 克的穀類,含糖都在 76 克左右。很多糖尿病病人被錯誤地告知不要吃水果,卻讓糖尿病病人無所顧忌地一碗一碗吃著白白的米飯 —— 相當於一碗一碗的糖!
美國哈佛醫學院早就在 2002 年修改了食物金字塔,並且將五穀類食物,從金字塔的底端,改到金字塔的最上端,也就是鼓勵人們大量減少吃高澱粉、低纖維、低白質、低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而美國《活得夠長活得更幸福》的作者雷 ・ 庫茲韋爾(美國發明家。獲得許多獎項狄克森獎、卡耐基梅隆科學獎。麻省理工學院提名他為「當年傑出發明家」。他曾獲 9 項名譽博士學位, 2 次總統榮譽獎,更是在他所推出的食物金字塔中,將五穀類完全去除,代以更多的豐富的蔬菜,和我一樣主張由蔬菜、水果中獲取碳水化合物!
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人體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 50 克,體力勞動者需要也只有 100 克(二兩),這是指一日三餐,全天的需要量!可是中國人,連小孩子,都是一餐就吃半斤米飯,甚至八兩( 400 克)!一天吃了不低於 600 ~800 克的米飯,所攝入的糖,超過身體需要的十倍!那些早已經不再勞動,退休在家的老人,熱量需要已經減少很多,卻依然以米飯、麵條為主食!而每天如此,日積月累,最終,能不得糖尿病麼?多餘的糖,如果沒有留在血液中造成糖尿病,就必定被轉化成脂肪留在皮下組織或者血液中,引起肥胖或者因血管被脂肪阻塞引起的心臟病。
糖,又是癌細胞唯一最喜歡的養分!如果沒有糖,癌細胞就會活活餓死!而我們這個國家,上到衛生主管部門,下到各類養生專家,卻少有人關注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這個可怕的事實,正在吞噬越來越多人的健康,造成大量的病人群體,導致醫療部門不堪負荷,導致醫療改革舉步維艱!
這一碗白米飯,就可以影響整個民族的健康!這個國家的人民把它變成了主食!主食其實就是偏食!代表一日三餐主要吃的就是米飯,哪裡還有均衡的飲食?也有人除了米飯,還要吃麵條、麵包,這些同樣都是大量的澱粉,這些澱粉的學名叫做多糖,經由酶的分解,轉化為葡萄糖!大量的糖,導致胰島素分泌紊亂,導致由糖轉換而來的脂肪堆積!導致腦部、眼部耳部等各個微迴圈受到阻塞!
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人體所需要的七大營養素中,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水、纖維,對大多數中國人的膳食模式而言,只有碳水化合物是最容易造成過量,也只有碳水化合物(糖),是人們生活中最不可能缺乏的,糖類有著極其豐富的來源。除非你生活在非洲難民區,否則,大部分國家的飲食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糖的來源!
中國人的早餐,很多人不吃早餐,而吃早餐的,多半是稀飯 + 油條 + 饅頭 + 包子或者是麵條、麵包、米糕,用學術的角度看,可以叫做澱粉配澱粉再配澱粉,然後再配點澱粉!全部都是糖!還不得糖尿病?還不造成血粘度升高?多麼可怕的陋習!
米飯之類的碳水化合物,半小時左右就被轉為熱量,在缺乏維生素 B 的情況下,這種熱量被營養學稱為空熱量,也就是無法被利用的熱量!多餘的熱量未被轉換利用,就會轉成脂肪存儲,這種由糖類轉化而來的脂肪,都是大分子的,難以被利用的脂肪,營養學上稱為轉式脂肪!轉式脂肪的危害遠遠超過飽和脂肪!因為飽和脂肪實際上只要不缺脂肪酶、卵磷脂就可以被分解利用,但是轉式脂肪的利用率非常低,很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和皮下組織堆積以及肝臟負擔!你可以調查那些長期大量吃米飯、麵條的人,大部分都有脂肪肝的疾病。再調查那些肝硬化的患者,這些人未必都有喝酒的歷史,卻肯定有大量吃米麵,卻很少吃蔬菜水果的歷史!
低纖維、高澱粉類食物(米飯、麵條、麵包)的攝取,大量消耗了體內的酶,而酶的製造又要消耗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這些珍貴的營養被廉價的米麵帶走,營養學上稱這樣的垃圾食物叫做「營養漏斗」。其特點是,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不但低,而且消化過程還要帶走體內的營養,這就是漏斗!
從垃圾食品的危害程度上看,白米飯、麵條、白麵包的危害,遠遠大於可樂、肯德基、麥當勞!因為後者多數只是一周吃一兩回,而白米飯、麵條、白麵包卻潛伏在我們的一日三餐,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生命!而且,從營養結構上看,麥當勞、肯德基的成分有生的蔬菜,少許沙拉醬、肉類、麵包組成,相對於白米飯,要顯得均衡多了!當然肯德基,麥當勞依然也是垃圾食品的典範,尤其是油炸的部分!
如今,全世界的營養專家,都把注意力從早期關注的「膽固醇、脂肪」問題轉移到糖的問題上來!科學家不斷地試驗、追蹤,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膽固醇、脂肪並不是心臟病、高血壓形成的真正原因, 缺乏維生素 B ,引起的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糖攝取,才是罪魁禍首!
糖類的攝取,促進身體粘液的不斷分泌,多糖即「多痰」,粘液減就會少後,組織乾燥,無法清除細菌、病毒和有毒物質,導致鼻炎、咽炎、支氣管炎、子宮頸炎、腸炎、肺炎、肝炎!所有粘膜器官都會因為你多吃澱粉、糖類而受害!上述疾病患者,一旦減少糖類的來源,身體就會自然有所好轉!
讓所有的人一起行動起來,號召身邊的人,把菜當飯吃,把飯當零食!多吃菜,少吃飯,從小抓起,改變整個中華民族的體質! 讓我們一起共同發出聲音,改變這個不良惡習,讓國人從糟糕的餐飲文化中解脫出來,全面健康從餐廳改革開始!從廚房改革開始! 讓蔬菜、水果成為我們的主食,讓肚子解放可以吃更豐富的食物:豆類、地瓜、南瓜、山藥、薏仁、西蘭花、甘藍、紅棗、花生等等,不吃那一碗飯,可以多吃幾十種蔬菜,吃得又好,味道又香,身體更棒,如此簡單!
健康一點靈--本週主題:正確減肥的觀念—吃什麼?
~固定每週三~來自JAMES CHANG
基本上,正統減肥法並沒有澱粉類要少吃,或盡量不要吃的說法,會有要減少澱粉類攝取的說法主要是來自---吃肉減肥和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
吃肉減肥(一般所謂的高蛋白質減肥法)為了要達到讓酮體產生的作用,所以需要嚴格限制糖類食物的攝取。所謂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就是「聽說」澱粉吃多會胖(事實上也沒錯,「吃多」用不掉是會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但前提是吃多),因此當減肥時就會直覺想到要少吃飯等澱粉類食物,而再加上坊間很流行高蛋白減肥,不吃澱粉減肥,甚至低胰島素減肥在在都暗示澱粉要少吃,所以很多人就會認為減肥要減少澱粉的攝取.
事實上,減少澱粉攝取並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減肥方式.首先,澱粉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意味著身體是優先使用它做為能量來源的(用完才會去用蛋白質和脂肪),所以只要適量攝取是不會讓我們變胖的.其次,澱粉類的食物攝食產熱效應很高,每100公克澱粉只有74大卡能被使用,比蛋白質的76大卡,脂肪的97大卡的利用率來說,是比較不會讓我們變胖的.
而若為了減肥而將飯量減半,如從每餐一碗減為半碗,也只能少吃140大卡而已,還要忍的很辛苦,餓得很難過.而只要少吃一湯匙油就可減少145大卡左右的熱量了,所以若想要有效率地減肥,應該從減少油脂著手───少吃炒飯,炒麵,淋肉汁的飯,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常有人認為不吃五穀雜糧有助減重,或麵包、饅頭可以取代全穀類食品。其實反而應該考慮以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類食物,以攝取更均衡的營養素;攝取太多精緻澱粉類、油脂及過量蛋白質反而不利降低血脂,慢性病風險易提高。
五穀雜糧的纖維高,能使膽固醇代謝,五穀雜糧的熱量少,且B群含量多,會比一般精緻的白米飯更有營養價值。若要減重,只要均衡飲食在搭配上規律運動即可。很多人都會單靠吃某種水果或某種食物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是要小心因此讓身體付出代價。像是有些人會單靠吃水果來幫助瘦身,這樣只會使糖份攝取的愈多、血脂偏高(尤其是三酸甘油脂),長期下來會引發代謝問題。
想減肥建議可攝取纖維多的,如五穀雜糧、糙米等,飲食上最好能葷素各半,以增加蔬果的纖維量,再加上少吃多動以提升代謝。飲食要均衡在於量的取決,建議肉少蔬多的方式。很多人都會發現,每次減肥時,剛開始體重可能會有些微下降,但後來卻停滯。此時建議可增加肌肉的負重運動、低密度長久運動,如散步一小時等,來增加基礎代謝率。
研究指出,攝取富含鉀、鎂、鈣、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助於血壓控制,另外,膳食纖維也有利於血糖穩定、調整血脂肪及促進腸道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而全穀類則含有這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一般糙米含膳食纖維約為白米10倍,維生素B1約為白米4、5倍。建議三餐以全穀為主食,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為糙米、胚芽米或雜糧等,而美國農業部更建議主食類有一半來源要來自於全穀類。
全穀類是指未加工精製的穀物。一般白米是稻米去除外殼、麩皮、胚芽後,只剩下胚乳部分,加工過程若保存麩皮、胚芽及胚乳,就稱為全穀類,如:糙米、紫米、大麥。麩皮含有豐富纖維質、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植化素。胚芽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及E、鐵、鎂、銅、鋅礦物質。胚乳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質外,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建議平時可以多選擇全穀類及其製品代替精緻澱粉類。
20140820減肥迷思
健康一點靈
~固定每週三
~資料蒐集編撰 James Chang (老大)
~本週主題:減肥迷思
今天用圖片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