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嘗試把中藥歸為春夏秋冬四類。採於夏則屬夏藥,如附子。盡量取植物根部藥類,以糾飲食之偏;盡量不取味苦類以護胃;盡量不用寒類以通利血脈。傳統中醫以多以四氣五味作為藥性的依據。今從網上找來有關文章,並略加tuenhai的看法。
舌頭的哪些部分分別對酸.甜.苦.辣最為敏感
舌尖兩側對咸敏感,舌體兩側對酸敏感,舌根對苦的感受性最強。
舌尖感甜,舌根感苦,舌側感酸,舌尖周邊感咸.
人們常把甜、酸、苦、咸、辣稱為五味,其實人的味覺只分出甜、酸、苦、咸四種基本類型,其他味道都是由這四種味覺互相配合而產生的。1985年,國外科學家指出,“鮮味”是一種獨立的味道,與甜、酸、咸、苦同屬基本味。
各種味道是通過舌頭上的味覺感受器來分辨的。味覺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佈在舌體乳頭上。不同的乳頭,所含味蕾數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側及舌體後部佔大多數,而舌體中部感受器較少,味覺也遲鈍。
不同部位味蕾的味受體是不同的,對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區。舌尖兩側對咸敏感,舌體兩側對酸敏感,舌根對苦的感受性最強。
不同的味覺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信號的作用:甜味是需要補充熱量的信號;酸味是新陳代謝加速和食物變質的信號;鹹味是幫助保持體液平衡的信號;苦味是保護人體不受有害物質危害的信號;而鮮味則是蛋白質來源的信號。
味蕾對各種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領最高,其次為酸味,再次為鹹味,而甜味則是最差的。
味蕾中有許多受體,這些受體對不同的味具有特異性,比如苦味受體只接受苦味配體。當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結合後,便產生了興奮性衝動,此衝動通過神經傳入中樞神經,於是人便會感受到不同性質的味道。
按:口是消化吸收系統在頭部的表達。食物首先與唇接觸,因此,唇似乎象徵著吃進去的食物。舌承載食物,象徵著胃。齒把食物切碎,象徵著腸。味覺是舌的功能,舌對應著胃,舌的味覺實際上是胃的“味覺”,反映了胃的偏好。
在五行分類中,通常把胃歸為土,舌對應於胃,故舌的五行亦是土。把舌作為全身的縮影,舌尖為頭,舌尖兩側為手,舌中上部為胸,舌中下部為腹,舌跟為下肢。把舌作為內臟的縮影,則舌尖為心,舌尖兩側為肺,舌中上部為胃脾肝膽,舌中下部為腸,舌跟為生殖系統。
舌尖感甜,甜味為土之火。
舌尖兩側感咸,鹹味為土之木。
舌體兩側感酸,酸味為土之土。土分四性,舌體兩側為木性。
舌根感苦,苦味為土之水。
四氣五味與中草藥的關係:
藥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
1 、辛味口嘗有麻辣或清涼感,有的具香氣,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適用於外感表症、氣滯血瘀症、風寒痺症、腎陽虛虧症等。如荊芥、紫蘇、陳皮、木香、當歸、鬱金、韭菜子、蛇床子、菟絲子等。
2 、甘味口嚐味甜,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適用於機體虛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攣痛,並能調和藥性,如甘草、黨參、熟地、飴糖、黃精、枸杞子等。
淡味能滲濕利水,治療水腫、泄瀉、淋濁、癃閉、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豬苓、澤瀉。
3 、酸(澀)味具收斂、固澀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石指、禹餘糧、罌粟殼、桑蝶蛸、覆盆子、芡實、蓮子、金櫻子、陳棕炭、仙鶴取等。
4 、苦味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適用於熱症,濕熱症、癰腫瘡瘍、喘咳、嘔惡等症,如山梔、大黃、黃連、苦參、杏仁、厚朴等。
5 、鹹味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於大便秘結、瘰癧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氣(性)、味是藥物性能的兩個方面,兩者密切聯繫,共存於一體之中,決定著藥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須把氣和味兩者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做到對藥物的全面認識和正確使用。如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藥物各有四氣之不同,同一溫性藥物有辛溫(蘇葉、生薑),酸溫(五味子、山萸肉)、甘溫(黨參、白朮)、苦溫(蒼朮、厚朴)、咸溫(蛤蚧、肉蓯蓉);同一辛味藥物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荊芥)、辛熱(附子)、辛平(佩蘭)。性味組合相同的同類藥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蘇葉、荊芥、蔥白均辛溫,都有發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有別;性同味異、味同性異功效上有相同和相異之點,如同為寒性之藥,它們共同之處為清熱,由於味異而不同之點更多,梔於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水退腫;地龍咸寒清熱定涼,通痺平喘,五倍子酸寒收斂降火。又如同為甘味之藥,共同之處均有補益作用,然黃芪人參甘溫補氣、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柏子仁甘平養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兩種以上味者,體現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按藥物功效之主次,藥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藥的作用,僅僅依據藥物的四氣五味是遠遠不夠的,各種藥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應,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如辛味藥含揮髮油、皂甙,甘味藥含醣類及一些營養物質,酸味藥含有機酸等,苦味藥含生物鹼、黃酮類物質,鹹味藥含有一些無機鹽類物質,所以必須引進現代藥化、藥理等科技知識加以研究、四氣、五味均是反映中藥性能的概念。
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脈沉無力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
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辛甘酸苦鹹是五種最基本的滋味。而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範圍。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如麻黃、薄荷、木香。
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益、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參、飴糖、甘草。
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如山茱萸、五味子。
苦:能洩、能燥,如大黃瀉下通便,梔子、黃芩清熱瀉火。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用,如芒硝瀉下通便。
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對疾病的治療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通過產生熱能和散熱之間的平衡調節來保持體溫的恆定。當內外界因素擾亂人體內在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後,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往往也會遭到破壞,如果產熱多於散熱,那就會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症狀,而如果散熱多於產熱,那麼會出現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狀,這也意味著疾病往往可以分為兩大類,那就是熱證和寒證。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就是用來糾正疾病狀態下人體的寒熱失衡情況的。寒涼藥可以抑制人體 的新陳代謝,減慢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熱症;溫熱藥可以增加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寒證。
中藥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說的就是藥物四氣對寒熱證的治療作用。在學習和認識中藥時,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也就是四氣,只有了解了藥物的基本特性,我們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些藥物。
比如對於寒邪侵入人體,凝固血液導致的淤血和熱邪侵犯人體、煎熬血液導致的血淤,在選用活血化淤藥時就需要考慮藥物所具有的寒熱性能。對於寒邪引起的血淤,就要選擇性能溫熱的活血藥,如紅花、桂枝、艾葉等;對於熱邪引起的淤血,就要選擇性能寒涼的活血藥,如赤勺、丹皮、丹參等。如果選反了,不但起不到活血作用,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明明是血淤藥,為什麼活血藥下去沒有效果呢?這就是沒有重視藥物寒、熱、溫、涼的氣的緣故!這就是中藥四氣的作用和意義。
味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來說,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其中有些藥物沒有特殊的味道,中藥稱之為淡味,由於其味道不顯,因而中醫常把淡味並付於甘味,還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由於澀與酸常並存而類似,所以中醫又把澀味並附到酸味之中,在習慣上仍然稱為“五味”。
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又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芥末?吃時往往會有明顯的“通鼻竅”感覺,這就說明芥末味辛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比如說平時受點風寒,鼻塞流涕,頭痛惡寒,這是熬上一碗薑湯,乘熱喝下,再蓋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會感覺輕鬆很多,這就是利用了生薑溫味辛的特點來發散風寒。除了辛味的開通,發散的作用,中藥在實踐中發現,酸味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苦味藥具有瀉火、澡濕的作用,甘味藥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鹹味藥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淡味藥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從藥物的味道上來推測和發現藥物的作用,如酸棗仁、五味子這些藥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斂止汗的功效;如黃連、黃柏這些藥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熱燥墓πВ蝗緇啤⒌巢巍⑹斕亍四蹢 m 子這些藥物都具有甘味,所以能起到益補身體的功效;如芒硝、牡蠣、食鹽這些藥物都具有鹹味,所以能起到瀉下通便或是軟堅散結的功效;茯苓、薏仁這些藥物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滲濕的功效,等等。
中醫認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還和人體的五臟具有密切的關係。具體來說,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鹹味可以入腎。五味和五臟的關係,是中醫的一大發明創造,牢記五味入五臟的關係,對治療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按:辛辣的感覺和高溫滾燙的感覺相近,植物五行屬木,經加熱為火,辛味為口之正味,辛味屬火。注意前面tuenhai說“舌尖感甜,甜味為土之火”和這裡說“辛辣屬火”其實並不矛盾。甘甜為胃之所喜,胃喜甜,所以甜味能保護胃,如果藥方中多苦味,宜加甜味藥如大棗以護胃。食物儲存時間長了會變酸,食物在胃部進行初步消化後,送入小腸,對應酸味。小腸對應秋天,秋天是收穫收藏的季節,所以酸味主收斂。食物經過小腸吸收後,送入大腸化為糞便,主苦,五行為水,所以能清熱解毒降氣通便。鹹味則對應於小便,小便主要成份為水,水性最柔,故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理解了原理,五味的功用根本不用記憶,且理解得更加深刻。毛澤東說:感覺到了的東西你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你才能更深的感覺它。感覺到的知識,如麻黃功在表,理解了的知識如附子能通達全身。
五味反映胃的偏好,亦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階段。辛是食物在口部,甘是食物在胃部,酸是食物在小腸,苦是食物在大腸和膀胱。理解五味要從消化吸收系統的角度去理解。而藥性寒熱溫涼是針對全身的,是從全身角度去理解。因為中藥湯劑從口入,一般來說宜多用辛甘以保胃護胃。人非冷血動物,多數情況下要慎用寒涼藥物。對藥物四氣五味認識正確的醫家很少,從公開的書面資料看,祝味菊顯然是懂醫理的。tuenhai以為,凡學中醫者人人都應該細讀祝味菊《傷寒質難》《太陽篇第九(附藥物四氣五味之效用)》。祝味菊曰:“是故涼藥入胃,必先寒中,將欲清表,必先寒營……寒涼之藥,決無飛越入表之理,何以故?寒熱溫涼,藥之四性也,作用於一般細胞組織之藥物也,即吾子所謂作用於全體者是也;辛甘酸苦鹹,藥之五味也,對於一定臟器有選擇作用之藥物也……凡藥之作用全體者,涼則均涼,溫則俱溫,決無藥效獨往一處之理。故曰清表即是清裡,裡盛方可用清,藥之出 表,必先入裡……”理解此理,是中醫入門與否的標誌之一。不明此理,任你治好多少疑難雜症,仍是中醫的門外漢,理解此理,定可漸入中醫堂奧。
味覺異常辨病
俗話說,“鼻聞香臭,舌嘗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信息,是靠舌面上密布的細小乳頭,稱為舌蕾的味覺細胞來傳遞的,再經大腦皮質味覺中樞產生興奮,由反饋環路神經體液系統完成整個味的分析活動。但是有的人在進食時,口中會有異味感,或者不進食口腔內也覺得有異常味道。這常常提示可能得了某種疾病。
(一)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見於急性炎症,以肝、膽炎症為主,這常與膽汁的代謝有關。口苦還可見於癌症。美國醫學家德維斯醫生還發現,癌症病人喪失對甜味食物的味覺,而對食物發苦的感覺與日俱增,這與病人舌部血液循環障礙和唾液內成分改變有關。中醫認為,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面紅眼赤、性急易怒、大便乾結、舌質偏紅、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熱往來,心煩喜嘔、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黃等症,多為膽熱上蒸所致。
(二)口甜
口甜,指口中自覺有甜味,又稱“口甘”。此時即使飲白開水亦覺甜,或甜而帶酸。口甜常見於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為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引起各種消化酶的分泌異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澱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覺口甜,後者則由於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覺得口中發甜。中醫認為,口甜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陰兩慮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後者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現為口甜口乾而飲水不多、氣短體倦、不思飲食、皖腹作脹、大便時干時軟。
(三)口咸
口咸,是自覺口中有鹹味,猶如口中含鹽粒一般,多見於慢性咽喉炎、慢性腎炎、神經官能症或口腔潰瘍。中醫認為,口咸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症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稱之為“腎陰虛口咸”;若兼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頻長、陽痿帶下、舌胖脈沉細等症,屬腎陽不足,腎液上乘,稱之為“腎陽虎口咸”。
(四)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覺有酸味,多見於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中醫認為,口酸多為肝膽之熱侵脾所致,常伴有胸悶脅痛,噁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
(五)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覺有辛辣味或舌體麻辣感。常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及長期低熱者。因為辣味是鹹味、熱覺及痛覺的綜合感覺,所以自覺口辣的病人舌溫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中醫認為,口辣多為肺熱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黃稠、舌苔薄黃等症狀。
(六)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遲、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見於炎症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腸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為多見,還見於大手術後的恢復階段;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因為這類疾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無味。另外,口淡無味、味覺減弱甚至消失,還是癌症病人的特徵之一。因此,中老年人發生原因不明的味覺突然減弱或消失時,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當然,這要同老年人味蕾退化、牙齒殘缺不全(即使裝了假牙,也因頜骨有不同程度的萎縮)使咀嚼不充分,甚至囫圇吞嚥,食物不能和味蕾充分接觸導致食不知昧的情況區別開來。中醫認為,口淡無味,飲食不香,多屬病後脾胃虛弱,運化失健。常伴有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胸皖脹滿、舌淡苔白等症狀。
(七)口澀
口澀,指口中自覺有一股澀味,常見於神經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調整好睡眠時間,必要時用點鎮靜劑即可消除口澀。但須注意,有些惡性腫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覺苦澀。
(八)口香
口香,指口中自覺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味,多見於糖尿病(消渴症)的重症。應即刻進醫院檢查,明確診斷,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味覺這個窗口來辨別和觀察健康狀況。但是,在分析味覺異常與疾病的關係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味覺變異常與年齡、性別、情緒、溫度等因素有關,只有排除這些因素後,才能將它與疾病聯繫起來。例如,味覺的靈敏程度固人而異,兒童比成人強,青年比老年強,女性比男性強;同一個人,晚上比早晨強。情緒與味覺亦有關係,在憤怒、恐懼、焦慮、悲傷,或疲勞時,味覺會降低;較長時間的飢餓會使味覺暫時失靈,對食物的味感差;溫度對味覺也有影響,在20 —30 ℃之間人們的味覺靈敏度最高。此外,吸煙或過量飲酒,睡眠不足等,也會導致味覺異常。
第二,味覺異常有時與口腔衛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質的暫時作用而發生的味覺變異有關。這些不屬於味覺變異的範圍。如有些牙膏中含有硫酸十二酯鈉可使桔汁中的酸味嘗起來是甜味。四環素藥片在嚼碎後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變為金屬味而持續一段時間,即使用水漱口及刮舌苔等方法也不能去除。《百病自測秘訣》
哪些病會妨礙老人的味覺?
在人類的舌頭上長有一種味蕾的結構,會品嚐甜、酸、苦、咸、辣等多種味道。一些口腔內的疾病,例如口腔粘膜扁平苔蘚、鵝口瘡、復發性口瘡等產生一系列疼痛、發癢等症狀,不但影響進食,同時也會妨礙味覺。
但是妨礙老人味覺最為明顯的並非是口腔本身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因為全身性疾病會引起舌苔的各種變化,而舌苔的厚膩、光剝等變化又與味覺休戚相關。例如一些感染性或消化不良性疾病,舌苔一般膩厚: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象腫瘤、貧血、結核等,舌苔偏向清薄,都會影響味覺。
老年人味蕾功能本身已開始衰退,所以受疾病影響更為明顯;一旦發生味覺障礙,應該從全身口腔疾病兩方面去找原因。
從味覺看健康
進食後,為何會有甜、酸、苦、鹹的感覺?這全靠味覺器官舌的功效。舌面上的味蕾,能感受到口腔內各種化學刺激,當食物 的可溶性有味物質與味蕾接觸,味蕾裡的細胞纖毛就把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皮質中樞,於是產生味覺。若味覺異常,可能是體內潛藏疾病的信號。
口淡
面對佳餚美食,也覺淡然無味,食慾欠佳。原因可能是外感不適,或是脾胃虛弱,運化不暢,以致不思飲食。此時宜健脾益氣。
口酸
即使沒有進食酸性食物亦自覺口中有酸味。這情況是因肝胃不和,或肝有鬱火所致。患者可能有胃炎或消化性潰瘍,以致胃酸較正常為多。
口苦
人體惟一能產生苦味的器官是膽,若感到口苦,即肝膽出問題,通常是因肝膽有熱引致。《靈樞四時氣》:「膽液洩則口苦」。若經常進食燥熱的食物,會引致肝火上升,亦會燃燒體內津液,因而感到口苦。
經常熬夜或抽煙的人,早上醒來亦會感到口苦。
口甜
口中經常有甜味,多因濕熱積於脾所致。另外,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撓亂各種的分泌,唾液中澱粉含量增加,刺激舌致上味蕾,因而感到甜味。糖尿病者也有口甜的感覺,因為體內血糖增高,唾液中的糖份也增多,因而有甜味。
口咸
多屬腎虛,是腎液上泛引致。
味覺異常與疾病(文章來源:(陳繼培))
味覺異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種信息,應該引起醫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口苦:臨床觀察口苦多見於肝膽熱證、腸胃熱證等;在現代醫學中則多為急性炎症的表現,而以肝膽疾病為多。這可能是膽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閾升高、苦味閾降低,吃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舌頭髮苦。
△口淡: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後病人食慾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後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
△口甜:脾胃實熱、濕熱鬱阻、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口舌可有發甜的感覺,古人稱之為“脾熱口甘”。研究證明,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覺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覺口舌發甜。
△口澀: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鬱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乾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後,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症後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口酸: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有人測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較正常人增高,PH偏於酸性反應。
△口咸:口咸以脾虛濕盛,腎虛火旺為多。因中醫認為“咸為腎味”,臨床上常見於腎陰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測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見鈉、鉀、鈣、鎂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於弱鹼性反應。
△口辣:口辣是鹹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徵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 ℃—22 ℃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 ℃—35 ℃,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 ℃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味覺:疾病的“報警”信號
甜、酸、苦、辣、咸,構成了各種不相同的味覺感。有趣的是,人們的味覺感受差異很大。1932年,美國科學家阿瑟·福克朗博士和助手諾勒,在實驗裡配製了一種叫苯硫脲的有機化合物。諾勒忍受不了這種化合物散發出來的苦味,但是,福克斯卻若無其事。兩人為此爭執不休。原來,他倆對苦的味覺截然不同。
人們的味覺還會受到外來影響的干擾和欺騙。比如,同是一罐豬肉,在青藏高原食用,就比在青島海邊上食用味道來得鮮美,因為味覺在低氣壓情況下最靈敏。在非洲西部及我國海南島熱帶森林裡,有一種叫“神秘果”的植物,只要嚐一點這種果肉,4小時之內,不論你再吃酸的還是苦的,嘴裡總是甜滋滋的;而另一種叫做毒林匙羹藤的植物,在品嚐它葉子後的24小時內,縱然再吃蜜糖,人們也一點感覺不到甜了。 隨著人們對味覺的重視和研究,獲得了許多令人驚異的研究成果。在糖尿病、甲狀腺腫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由此,科學家們認為,味覺障礙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的“警報”。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腫瘤系主任杜活沃在試驗後指出,只須在患者的舌上滴上幾滴味覺刺激劑的稀釋液,便有可能在幾分鐘內根據其對味道的反應情況,以早期篩查其是否患有癌症。許多國家的癌症研究專家發現,相當多早期癌症病人,會有味覺減弱的現象,大約1/4的晚期癌症病人的突然消瘦,與異常的味覺有關,味覺異常會導致厭食。因而,味覺消失而引起的厭食,很可能就是患病的標誌之一。 但是,年紀大的人,他 們的味覺與年輕人不同。年輕人認為好吃的東西,老人則認為苦而酸,這是因為人的鑑別甜、鹹的味蕾先萎縮,而感覺苦、酸的味蕾壽命卻長得多的緣故。所以,老年人不要嘴裡一發苦發酸,就疑心生了癌症。 當心快餐綜合徵 近年來,快餐如漢堡包、三明治、方便麵等大量佔領市場,它以快捷方便而受到人們歡迎。更有甚者,有些人為圖方便、省時間,天天吃方便麵或進快餐店,時間一長就生出一種叫做“快餐綜合徵”的病來,其症狀是味覺異常。 通常,引起味覺異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長期服用治療風濕病等藥物產生的副作用;腎臟或肝臟等內臟疾病;由於年歲大引起的生理上味覺減退;中耳炎等手術引起引起的味覺神經瘴礙等。因飲食引起的味覺異常最早是在日本出現的,近幾年,隨著快餐飲食方式的普及,我國的患者也日趨增多。這種味覺異常的症狀是:不知道吃的食物本來的味道,不管什麽都只感覺甜味,什麽也不吃時口中發苦,舌頭有一股火辣的感覺。如果了解一下這種患者的飲食方式,他們幾乎都偏食或圖省時而過多地食用快餐時評或方便麵。因飲食引起的味覺異常,不是很快就表現出來的,而是在本人沒有察覺之中慢慢出現的,所以,一般不太引起人們的重視。待到覺察仍不以為然,往往錯過了早期治療的大好時機,最後留下終生的殘疾。
目前檢查味覺正常與否有兩個方法。首先,用電氣味覺計做檢查。原理是將電氣味覺計的觸針放在舌頭的不同部位,利用電流對舌頭的刺激,來檢驗支配舌前方的鼓索神經區和味蕾,並檢驗支配舌根中央的舌咽神經區是否正常。如果電流刺激後產生金屬味(類似於舔舊鐵釘那樣的味道)即為正常。一般這個檢查較容易通過。接著進行第二項檢查,將滲入酸、甜、苦、咸各種味道的直徑5毫米的濾紙分別放在舌尖的左右兩側,然後根據自己的感覺在表上列出的酸、甜、苦、咸各種味道的直徑5毫米的濾紙分別放在舌尖的左右兩側,然後根據自己的感覺在表上列出酸、甜、苦、咸無的欄目中打勾。如果一次不能確認,就增強濃度試驗。溶液濃度由弱至強分5個等級,分別表示味覺靈敏、正常、正常臨界值、輕度味覺異常和中度味覺異常。如果在這5個等級內還不能確認,則味覺是高度異常了。例如某女大學生不易區分酸味與苦味,這與她在學習之餘還擔任家庭教師的緊張生活有關。每次教課前因無時間用餐,只得吃漢堡包和炸土豆片。飲咖啡來充飢,天長日久就出現味覺失常。幸好她出現症狀的時間還不算長,及時糾正飲食方式,味覺便恢復了。 那麼,為什麼過多攝取快餐食品會引起味覺異常呢?這是因為吃快餐食品普遍存在鋅攝取量不足的問題。原來,我們的舌頭上的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得借助唾液內一種叫做味覺素的含鋅的唾液蛋白。味覺素也是口腔新膜上皮細胞的營養因子,缺鋅時,口腔粘膜上皮細胞的結構與代謝產生異常,出現上皮增生和角化不全,容易脫落,結果是掩蓋和阻塞了味蕾小孔,造成味覺不靈敏,進而影響食慾。此外,缺鋅還會影響與核酸及蛋白質代謝相關的多種含鋅酶的活性,對味蕾的結構與功能產生不利的影響,從而降低了味覺靈敏度。順便指出,在高溫季節,大量的鋅(多達1毫克/升)隨汗水排出體外,食慾減退的現象會愈發嚴重。這也是人們為什麼夏季普遍食慾不振的原因。 通常成人每天必需的鋅攝取量是15毫克,如果準時攝取營養平衡好的飲食,則不用擔心鋅的不足。但是快餐食品內包含了多種食品添加劑,例如在香腸、乾酪、罐頭、調味汁、冰淇淋、清涼飲料等食品中常含有能防止氧化。改善保存期的食品添加劑聚偏磷酸鈉,還有放在固態肉羹汁和調味品中的甲基纖維素等。這些食品添加劑由十二指腸吸收進入人體後會造成體內鋅元素的丟失,從而引起體內缺鋅,導致味覺異常。 總之,我們須知快餐食品只是工作緊張沒時間用餐時填飽肚子的應急措施,而養成習慣天天吃則對人體有害無益。因為除了造成味覺異常外,常吃快餐食品,人體幾乎不能吸收到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造成維生素B1不足,那麼唾液的分泌受阻。再者,舌頭是消化器官的前沿,是感知身體異常的重要器官,一旦舌頭失靈,也就無法及早預報身體的異常了。 味覺異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症狀輕微,則採取多吃含鋅多的食物或服藥治療。含鋅多的食物有牡蠣、小魚、海藻、芝麻、蕎麥、蛋黃、綠茶、動物肝臟、香菇、豆豉、黃豆麵等。但是,如果聽其自然放任不管,那麼,一年後患者中將有半數終生難以恢復。所以,為了您的健康,要盡量少吃快餐食品。(作者:吳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