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點靈
~固定每週三
~資料蒐集編撰 JAMES CHANG (老大)
~本週主題:身體防禦力在防治癌症的作用
所有的人體都暴露在致癌因素下,也都一直有癌細胞在產生,幸好 3/4 的人在其一生中靠著體內的自然防禦機制,避免了癌症的發生。然而,自從 1945 年以來,癌症罹患率卻不斷增高。美國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大學醫學院的 David Sercan-Schreiber 醫師在 2010 年的演講,認為造成數十年來癌症流行有六大生活因素,包括:吃太多糖、飲食中 omega-3/omega-6 脂肪失衡、受化學物質汙染、不運動 (肥胖)、欠缺社交關係、日曬 (維他命 D) 不足;他提出科學證據,也建議生活上的改善對策。
所有人體內都有癌細胞,癌細胞會產生,這是生物的自然屬性。我們所有人都暴露在致癌因素下,比如街頭的廢氣,這無法避免。有趣的是,只有 1/4,我們每 4 個人中只有 1 個在生命中會罹患癌症,這也就意味著,對我們而言,雖然100% 的人具有癌細胞,並暴露在致癌因素中,但 3/4 的人能夠抵抗促發癌症的過程。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體內都有自然防禦機制,能辨別並消滅癌細胞,不讓癌細胞轉化為癌症。然而,為什麼防禦機制時常會失敗而罹 癌?又如何強化防禦機制,以避免癌症的復發?
我們的社會,癌症在不斷增多,這種現象從二戰後開始顯現,之後一直在惡化。很長一段時間,醫學界都認為,這不是真的癌症發病率在增長,而是因為人口在老 化,或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更容易檢測出癌症的篩檢方法。但是,青少年、兒童癌症發病率在最近 30 年,每年以 1%-1.5% 的百分比增長。兒童沒有老化問題,也沒有被篩檢;因此可以說,我們的這數十年來的生活方式中,確實有增加癌症發病率的因素。
癌症發病率是一個非常區域化的現象。在中國,特別在農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幾乎沒有乳腺癌,這是多麼難以置信的事情。這不是因為中國女性的基因具 有保護作用,而是因為中國人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舊金山的華人女性,只經過了一、兩代人的美國人生活方式,就和美國女性具有相同的乳腺癌發病率了。
◎1945 年以來,造成癌症流行的六大因素
如果確實是因為生活方式,那麼 1945 年以來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主要有下列六個變化,但不限於這六個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
一、Eat too much sugar (吃太多糖)
為什麼糖是重要因素,因為癌細胞只能 “以糖為食”,這是 1936 年發現的,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多數癌細胞不能以蛋白質或以脂質為食,它們需要糖;PET 正子掃描就是使用這個性質進行癌檢測,我們將放射性葡萄糖注入人體,然後看蓄積在哪,結果蓄積在腫瘤中,因為癌細胞以糖為食。而壞消息是自從 194 5年來,糖消耗量飛速增長。十九世紀時美國人每人每年攝入12磅精製糖,在 2000 年達到 154 磅,是驚人的 13 倍。我們在 1930 年代發明了”可樂”,它成為我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讓糖分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大量被攝入。而 2009 年的一份研究證實飲食中糖的量,與乳腺癌風險之間存在關係。
二、Trans-fats; omega-3/omega-6 imbalance (反式脂肪;omega-3/omega-6 失衡)
在 1930 年代晚期,反式脂肪被發明,然後 1940 年我們發明了大豆油;特別是大豆油氫化得到反式脂肪,被使用於食品工業產品,人類的反式脂肪攝入量從 1945 年以後發速增長,人類從來沒有吃過像現在這麼多的反式脂肪。多吃反式脂肪造成身體發炎反應。
我們還完全破壞了 omega-3/omega-6 脂肪酸之間的平衡,這是因為 1945 年開始我們完全改變了動物的飼養方式。這些是必需脂肪酸;”必需” 是因為它們是體內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但身體無法生產它們,其唯一的來源是食物。有趣的是,omega-3和omega-6 脂肪酸,兩者性質差異很大,進入體內後,經過代謝,成為非常活躍的生物活性物質。Omega-6 脂肪酸,代謝後成為促炎性前列腺素,成為增加凝血的物質,成為刺激細胞生長的物質。Omega-3 脂肪酸作用則相反,它們能減少癌症、減少凝血、減少細胞生長。兩者如果在食物中達到平衡,那麼在人體內也能達到平衡。糟糕的是,我們發明了新式農場。本來 因為牧草中富含 omega-3 脂肪酸,因此吃草的牛,牛奶中會有 omega-3 脂肪酸,黃油、奶酪、奶油、牛肉內也都會有;雞的情況也一樣,雞原來是吃草和種子,雞肉和雞蛋裡面都富含omega-3脂肪酸。而現在,因為玉米和大豆富 含 omega-6 脂肪酸,這些動物只吃玉米和大豆,所以食物鏈中 omega-3 脂肪酸消失了,而omega-6脂肪酸則飆升。
三、Chemical exposure (暴露於化學物質汙染)
人類從未暴露於如此多的新化學物質,很多都是 1945 年後新出現的致癌物質,比如 DDT 化學殺蟲劑,在 30 年代晚期發明,二戰後開始投入使用,二戰前這是沒有的。
化學污染,也從 1940 年開始暴增。我們大量在農作物上噴灑化學物質,這些化合物對生物體有強勁致癌作用,結果讓農場工人具有更高的癌症風險,甚至不在農場的工人子女,也都擁有 較高的癌症發病風險,這是由於其父母回家時衣服上的農藥殘留。現在的新農藥較不會聚集在人體內,人們可以通過尿液排出它們。西雅圖大學曾對 42名 小孩進行研究,他們吃ㄧ般食物時,每天其尿液中有高濃度農藥殘留,之後改吃 70% 的有機食物,情況就好多了,之後回到一般飲食,農藥含量再次飛漲。
家居用品也可能讓我們暴露在污染之下,最普遍的是乾洗。乾洗店員工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癌症發病率。所以,取回乾洗衣物時,首先應該先打開通風兩個小時,再放進衣櫥裡。還有,化妝品和香水中的磷苯二甲酸酯也與致癌相關。而且,加熱飲品和食物時,許多塑料會釋放雙酚 A。
四、Sedentarity, Obesity (久坐不動、肥胖)
久坐,很多人都從早坐到晚,而不運動,最近 50 年左右,我們的運動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從未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運動能幫助排除體內毒素。
肥胖也是癌症的一大風險因素,不過人們並不會剛肥胖就增加患癌率,還需要 10-20 年。
五、Social support (社交關係網)
很多關於社交的研究都顯示,減少癌症的第一大因素,就是提升人際關係網的密度。過去數十年來我們離鄰居越來越遠,我們離很多朋友越來越遠,甚至同我們的表 親、堂親、兄弟姐妹、父母都更疏遠。也許最初我們是故意這麼做,但最終,這會讓我們遭受損失。因為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挑戰和困難,人際關係能幫助我們度過難 關,這可以說是人性遺產的一部份,但在最近 50 年來我們失去了這些很好的關係網絡。
六、Not enough sun exposure (vitamin D) 日曬 (維他命 D) 不足
身體要生產維他命 D,必須讓皮膚 “不塗防曬劑” 暴露在陽光下。在過去二、三十年中,我們在陽光中的暴露越來越少,維他命卻是對抗癌症的最佳保護因素之ㄧ。夏季讓軀幹、手臂和臉在太陽下曝曬 20 分鐘,且不塗防曬劑,會產生兩萬國際單位的維他命 D,儲存在身體中,比吃補充劑的效果要好得多。血液維他命 D 值需要高於 30 ng/mL,然而1994-2004 年十年間,超過 60 歲的人,只有 20% 具有足夠維他命 D,幫助身體抗癌,年輕人也好不到哪去。整體說,美國有 75-80% 的人缺乏維他命 D。
◎癌症是因為體內防禦平衡被打破
癌症其實也就是,體內兩種不同作用的平衡被打破:
◎一方面是增加癌細胞生長的因素,這些促癌因素包括: 菸害、過量的酒精、糖、精製澱粉、omega-6 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各種化學污染物、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沒有運動、孤立無援、缺乏日曬,這些都會促進體內癌細胞生長、增加癌症風險。
◎另一方面是一些強力的癌症抑制因素。很多蔬菜中具有的抗癌植物化學成分、魚油中的 omega-3 脂肪酸、能解毒的植物化學成分。吃綠花椰菜和捲心菜類的蔬菜,可以促進肝臟排除致癌物質的能力,就算暴露於致癌物質,只要吃足夠的這些,我們身體受到的危 害也會減小。運動能清理體內致癌物質,促進免疫系統,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濃度。社交支持、管理壓力的基本技巧、足夠日曬或維他命D補充,也都有益於對抗癌 症。
很多人相信,癌症是基因問題,一旦染上,就會讓人無能為力。所有以上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是一種錯誤的無望,我們需要爭取的是切實的希望,在希望中繼續對抗癌症。
(以上是節譯、整編自他的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