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揚棄差距公式的時候了!
J. Thomas Viall 呂偉白譯
「差距公式是不道德的!」,美國教育部門特教小組的執行長Tom Hehir如是說。
IDA的榮譽理事C.Emerson Dickman引用德州大學的Jack Fletcher博士的話說:「差距阻止預防」(”discrepancy prevents prevention”)(Winter,1998 issue of Perspectives,Vol.24,NO1,pg.11)
我在國家學習障礙中心(NCLD)的同事Sheldon Horowitz博士在NCLD News(Winter,99)中以很嚴厲的措辭寫了一段話:「差距標準是眼睜睜的看著學生在學業上撞擊而且燃燒」
讓我再引用一次開頭的引言「差距公式是不道德的」
據我所瞭解──差距公式是假定學習障礙產生於當學生的能力(通常由智力測驗測得)和成就表現有相當的差距時。就這樣的觀念看來,似乎是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因為這個公式用來決定學生是否夠資格接受特教服務(例如受過良好特教訓練的老師),因此導致了發展閱讀能力關鍵期的孩子,反而無法接受到特教服務。這看來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必須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在學業上墜落之後,才提供相關服務。
我們檢視手中得到的資訊,差距公式的品質更讓人憂慮。最近的統計顯示,如果一個孩子在唸完三年級時仍未到達年級閱讀標準,那麼,他只有七分之一的機會趕上年級標準。
讓我在重述一遍事實:臨床上長期的研究支持:三年級是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而差距公式會讓那些在三年級之後才產生閱讀能力嚴重落後的孩子無法接受特教服務。這就好像眼睜睜的看著孩子沈溺下去,我們必須坐視並確定孩子真的沈下去了,才丟下救生圈。而往往那些救生圈不是太小,就是不合適,而無法救起孩子。在我看來,我們等於宣告這些孩子將是一個失敗者、低成就且貧窮的人。
用「不道德」來描述這樣的現象是否過份了些呢?我不認為。
是否該對這樣的現象付諸行動呢?我想是的。
IDA執行委員會的理事們一致通過,且已付諸行動來關注這樣的現象。協會基金支持有聲望的學者集結起來,發展一個替代差距公式的工具。
我們並不想指責任何人,差距公式之所以誘人,因為其邏輯看來合理。有一段時間「放血」治療看來也很合理,但是以我們現代的常識來看,這樣的治療卻讓人覺得非常殘忍──甚至可以說是不道德的。如果因為我們沒有更好的方法,那麼我們可以原諒醫療上或教育上的疏失,但是當所有的資料清楚的顯示這樣的政策是無效或是不適當的,而我們仍然堅持這樣做時,這就是「不道德」的!
當我坐在電腦前這這篇評論時,我並不是很輕鬆的覺得找到替代差距公式的工具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固有的模式很難被改變,更不用說我們所挑戰的是要發展一套替代工具用在真實的學校、真實的孩子以及真實的老師身上(這可以說是另一種差距吧!──理論和執行上的差距)。當我們集結專家於一堂,我們必須找到一條路,讓研究和實務都可行且有效。我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成功,但是我們必須努力克服困難。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錯誤在眼前發生,我們不能對我們應有的責任退縮。
我同意Hehir及所有其他的同事的意見:讓我們現在就換掉差距公式吧!
(本文原載於IDA會訊”Perspective”, Summer, 1999, P.3 .作者為IDA的現任理事長。感謝作者同意本刊轉載)
IDA簡介
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是神經內科醫師歐登博士於1949年所創建,其原名為Orton Dyslexia Society(簡稱ODS)。在50年的之後,IDA發展為45個分會的龐大組織,甚至在國外都設有分會。為了因應協會全球化的新貌,於1997年六月投票通過名稱的修改。
50年來,非營利性的IDA對讀寫障礙在教育和科學上的研發有重大的貢獻。也在學術界建立屹立不搖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