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遊戲真的可以改善學習障礙嗎?
呂偉白
去年(1996年)年初,國際知名刊物──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及科學雜誌(Journal Science) 都不約而同的刊載了紐澤西州一所Rutger大學所發表的一個實驗報告,這個報告帶給教育界和科學界很大的震撼。根據Rutger大學行為科學中心的實驗結果,參與實驗的學障幼兒在短短的四週中,語言能力足足提升了兩年。
這樣的結果,讓長久以來看著學障兒受苦的家長和老師對實驗寄予厚望。根據研究,有10%的幼兒有語言障礙症狀(LLDs),而這些幼兒就學之後大部分會遭遇讀、寫困難。研究人員推測,閱讀障礙的障礙和語言障礙的障礙源點都是來自處理語言時接收「瞬間訊息」的困難,而閱讀障礙的人口比例高達15%(註一),每年美國花在幫助這些兒童學習的經費高達7.5億美金。因此如果電腦遊戲真的如實驗所證明的能改善語言障礙者的障礙,那麼也許可嘉惠某些類型的閱讀障礙者,使其不再受文字之苦,而得享知識之樂。
學習障礙真的可以經由電腦遊戲補救?專家們在稱頌研究員很有創意和挑戰精神的同時,不免抱持懷疑態度。但一位耶魯大學的博士Dr.Sally Shaywitz說的好:「與其一昧的懷疑,不如做些實證研究看看這種療法是否適用於大多數的閱讀障礙者。」
到底Rutger大學所研發出的電腦遊戲是什麼玩意兒?讀者想必都迫不及待想瞭解。原來由UCFS大學的William Jenkin及Rutger大學的Steve Miller主導的研究,發展出一種電腦程式,能將子音的音頻拉長,音和音之間的距離也增加,音量加大。然後利用電腦遊戲和教室遊戲誘導孩子去聽這些奇怪的、合成的聲音,再隨著孩子聽力的進步,慢慢調整這些聲音成為正常速度。孩子在家中可利用電腦的光碟遊戲及錄音帶來練習。
經過一個星期五天,一天三個小時,為期一個月的訓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有很顯著的進步,一個七歲的受試者原先的語言表達能力只達四歲,一個月的訓練之後,語言能力達到六歲,足足提升了兩年。主要研究參與者Rutger大學的神經學(neuroscience)教授和語障的孩子相處了20年,她清楚的知道要這些孩子進步有多困難,因此一開始她並不相信這樣的結果,但是她測試了其他受試的孩子,一個月之後,他們的能力也接近正常;六個月之後再測試這群孩子,發現他們繼續維持改善後的語言能力。Tallal宣稱這樣的訓練增加了辨識短促聲音的能力,如’bat’及’cat’、’lake’及’rake’。共同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的耳喉科(otolaryngology)教授Merzenich樂觀的認為:「很有可能,我們也許真能改善大部分孩子的語言障礙。」。
要進一步的瞭解這個研究,可能我們需要在介紹有關此研究的背景資料。首先,參與研究的幼兒雖然智力都正常,但他們在辨識音素時常常產生困難。特別是子音,如b,d和p;這和他們的聽力沒有關係,他們都聽得到這些音,只是腦的聽覺中樞無法正確處理這些音素。原因為何?Tallal相信問題出在速度。母音通常音長100個百萬分之一秒,甚至更長;因此較子音容易辨識,因為子因通常不超過40個百萬分之一秒。如果將短促的子音放慢一半的速度,Tallal發現有助於語言障礙孩子的辨識。Tallal認為正常的孩子可以分辨幾十個百萬分之一秒的速度,有語言障礙的孩子需要好幾百個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但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正常,因此有可能可經由訓練矯治。
有些專家認為語言障礙是導因於嬰兒成長的最初六個月中耳受到感染。另一些專家則以為問題沒有這麼單純,哈佛的神經學家認為閱讀障礙者是因為微細腦功能受損以及神經細胞走位異常,而這些中樞問題是在產前就發生的,也有人認為是家族性的遺傳。至今成因仍是醫學上的謎。
不論原因如何,聲音處理的異常,在早期就已顯現。心理學家April Benasich曾對一些六個月大的嬰孩做過一個實驗,當他轉換聲音時,嬰兒們就會轉頭,當聲音間隔很常時,這些嬰兒都做得很好;但當聲音間隔很短時,差別就產生了。有些嬰兒需要間隔300個百分之一秒才能便是不同的音,有些嬰兒只需要40個百萬分之一秒就能辨識。而那些測驗成績比較不好的,通常也無法分辨口語的ba和da。音的辨識猶如打樁的工作,如果樁都打歪了,語言如何架構在它的上面。
綜合以上研究,加州大學的Merzenich樂觀的推論:「太好了!我們能用這個方法在學前幫助閱讀障礙的孩子,甚至於在語言開始發展前就給予補救」。Tallal和Merzenich以為以這種方式幫助語言障礙的孩子,甚至會比助聽器和眼鏡對聽障和視障者還有效。因為拿下眼鏡和助聽器視力和聽力還是一樣不正常,但當語言障礙的兒童一旦利用這種矯正的耳機學會新的技巧時,即使不再使用耳機,他也可以聽得懂正常的速度。
以上即是去年有關Video Game的一些報導,希望讀者不要對這項國外新知太早抱以太大期望,因為中美不同語系,即使這個研究真有神效,也需經由專家轉換成中文語系。更何況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實不足以論斷是否適用於大多數的案例。最重要的,閱讀障礙還包括視覺困難以及記憶、理解方面的缺陷,有多少比例的學障者只具有有單純的語言障礙,而可單靠語言的矯治就改善閱讀或書寫上的障礙,也頗令人質疑。
儘管如此,天下父母心,自從此研究結論在Science雜誌刊出後,成千上萬通電話湧進Rutger大學和California大學的總機,詢問此種新療法何時引進學校。為了加強實驗的可信度,研究人員已展開了實驗對象有800人的研究,目前還沒有最新研究的相關資料,一俟有後續的報導,編輯將近快告知讀者。最後,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將國外學者勇於創新、大膽假設、及以實證支持論點的科學精神和讀者分享。
註一:閱讀障礙是學習障礙類別中的一個分項,比例是否高達15%,本刊持保留態度。
參考資料
1.Time Magazine, ” Zooming in on dyslexia—can Video Game Treat Learning Disorders? New Research Raises Cautious Hope”, January 29,1996 Volume 147,NO.5 。
網站: http://ningen.human.tsukuba.ac.jp:8080/1ab/mhlab/timeld.html
2.“Computer games helping chilkren conquer language disabilities”,From
Correspondent Gary Tuchman and wire reports
網站:http://www.cgi.cnn.con/HEAL TH/9601/dyslexia-tech/indox.html
如果讀者對這個主題有興趣,還有以下網站可以找到相關訊息:
http//natsci.ucsc.edu/scicom/SiNotes/9601/Speech/Dyslexia.html
http//www.ld.ucsf.edd.refs.Tallal NS95.ref.html
http://www.ld.ucsf.edu/mms95.html
http://www.ld.ucsf.edu/Rutl.html
http://www.santafe,edu/sfi/publication/Balletins/balletin-Ninter95-96/enhan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