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科技幫助學障兒童
王華沛演講
日期:85.10.13 地點:宏國大樓地下一樓 紀錄:呂偉白
講師簡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講師
美國約翰霍普金司大學教育博士 專研領域:利用科技幫助特殊兒童
一、前言
各位爸爸、媽媽們好,我在八月一日才剛回國,但這次的演講是早在回國前就敲定的。這也是我回國來第一次的對外演講,很高興和各位分享。在還未開始正式的主題之前,我想先向大家報告我個人接觸學習障礙孩子的經驗。十五、六年前剛開始我的教書生涯時,當時學習障礙、甚至特教的觀念都尚未普遍建立,即使老師都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有學習障礙的現象,更不知道大腦功能出了問題。換言之,大多不認為孩子是力不從心,而是以偷懶、不認真來解釋。在我當時帶的五年級學生中,也有一些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孩子,在月考中國語、數學只能考到一、二十分,甚至個位數,我那時也將原因歸於孩子不認真或家中不良的學習環境,而要求家長多督促孩子寫功課,並無法真正去追究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值得慶幸的是這一、二十年中,對學習障礙的瞭解愈來愈多。如何幫助孩子讓他的學習更快樂?生活更有價值?這是吾人追求的目標,也是今天這個講座舉辦的緣起。
我個人在美國學的是如何利用科技幫助特殊兒童,並非針對學習障礙的學生,而是包括自閉症、智能不足或情緒障礙的兒童,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瞭解到一些學障兒童的特質。很感謝林堉琪基金會能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能將所學和各位家長分享。
學習障礙學生之學習特徵
如果家長聽過前面幾場演講,應已對學習障礙兒童的特質有所瞭解。學習障礙事實上是一群異質障礙的統稱。一個沒有障礙的兒童在正常的環境下,對符號的學習,會自然的學會。但學障的兒童在認知上可能「有聽沒有到」,或「有看沒有到」;過去常以「讀不來」來解釋這些孩子,在以前的農村社會中這些孩子因為書讀得不好只好去「飼牛」,但在今天的都市叢林,這些孩子要何去何從?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心。
學障的孩子往往在文字的讀、寫、人際關係上有困難,學業表現差。在語言的學習上也可能有問題。代名詞的反轉,主、受詞的混淆也可以在學障兒身上看到。社會情緒,和認知能力和語言的能力往往息息相關。
以下是幾個幫助學障兒的方向:
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學障的孩子大部分是進了學校後才出現問題,其實幼稚園就可能有問題,只是因為學習環境的要求不同。因此我們要如何營造學障兒的教育環境,非常重要。
多感官學習:很多人可能都聽過多感官的學習,何謂多感官的學習?即是利用視覺、觸覺、聽覺或其他各種管道來學習。
教導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對學障的孩子很重要,如果孩子無法善用學習策略,就無法進一步去習得更多的知識。如教學障的孩子如何記筆記、如何做功課、如何抄聯絡簿、如何記住老師一長串的指令?對台灣的學生來說,學習策略作得最好的是考試,尤其各式的補習班可以說將考試的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至。學障兒學習策略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對學障兒的接納:當老師、家長或同學無法瞭解學障兒的障礙時,是談不上接納的。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在瞭解學障兒之後,才慢慢的去接納或欣賞學障兒的某些特質。
二、科技的意義與內涵
接下來先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簡要地的向大家報告。其實老師們早已利用各種不同的教具幫助學生學習,只不過我們特別把如何利用各種可能的工具、材料來幫助孩子的學習,稱之為「教育工學」。教育工學可分為兩大領域:
1、科技輔具( Assistive Technology: AT)
利用科技來幫助視障、聽障、肢障等特殊兒童學習,尤其是在彌補或增強某些感官到肢體能力的不足所使用的科技產品與觀念的宣導。
2、教學科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T)
如何利用科技材料,更有效的幫助特殊兒童學習。包括剛剛提到的學習策略,如何利用科技展示一些學習策略,或者利用科技來表達學習內容?
三、科技何用?
強化學習動機
枯燥、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無法持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學習是需要包裝的,科技最大的功用即是包裝學習,讓孩子有興趣參與學習。
增進學業表現
學習動機的增強可增進學業表現,對於受限於肢體或感官缺陷的學生,科技可以代替他們表現出一般學生的作業水準,例如:腦性麻痺兒童可以利用電腦代替紙筆參加考試,自然可以增進學業表現。
建立積極的行為
有些學習行為的產生,可能是教學情境無法吸引孩子。因此學生可能以搗蛋來反應其無法吸收的問題。在此談一談感覺統合的題外話,我並非感覺統合的專家,但懷疑感覺統合的功能是因為做了感覺統合,精力宣洩之後,自然減少過動行為。請各位正在嘗試感覺統合療法的家長觀察,孩子是因為感覺統合「有事可做」,而減少行為問題;還是感覺統合真的改善了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學業能力。
完成自我實現
學障兒在學校的制式教育下,學業成績拙劣,但可能是電玩高手,他可能可以打電動打一萬分,在電腦世界中得到成就感。這種對自我的肯定,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
四、電腦科技與學習障礙兒童
電腦在二次大戰應戰爭的需求而日益精進,當時的電腦是由程式設計師及硬體工程師所使用,但1980年以來,電腦逐漸走向個人電腦,進入學校、進入家庭。當電腦進入學校,因缺乏適當的環境,電腦教學是以教電腦語言為主,如Basic及Logo。10年前,CAI漸漸流行。文書處理軟體、整合型軟體也大量出現。近年網路及多媒體興起,對資訊的傳遞有很大的幫助。
五、多媒體電腦在學習障礙教育之應用
何謂多媒體電腦?
在目前中文個人電腦的環境下,要使電腦達到多媒體功能,主機至少應達到486DX4的等級,隨機存取記憶體(RAM)至少要有16MB。還必須要有音效卡、光碟機。此外彩色螢幕、滑鼠、喇叭也是必要的。如果要上網路,還要有數據機。
多媒體電腦能為學習障礙兒童做甚麼?
* 個別化教學:多媒體電腦可提供多感官的學習,可根據每一個學習者的需求,有個別的進度。
* 多感官教學:多媒體所提供的視覺、聽覺、觸覺效果,自有其不同於傳統教學的價值。
* 生動活潑:讓孩子學習不感枯燥。
* 虛擬實境:這和卡通有異曲同工之妙,能夠將現實生活中無法表現的畫面以電腦繪圖表現出來。
軟體的選擇與應用
* 電腦入門:購買軟體時,需注意其系統需求。除了硬體的考慮外,軟體的種類可去資策會或軟體賣店找。
* 增進一般電腦知能的軟體:不同年齡對軟體的需求不同,家長需視孩子的學習階段來選購軟體。如果希望孩子對電腦有基本瞭解,則可選擇一些以動畫將電腦功能表現出來的軟體。個人建議摸索電腦不妨以繪圖軟體開始,如視窗3.1或95裡所附的小畫家,國喬的神奇畫家也很理想。如此可減少幼兒的挫折感。
* 以學科為導向的軟體:如國語、數學等,市面上也很多。有些軟體內容是配合課本的,我比較不建議購買這類軟體,因課本已夠死板了,再把死板的東西搬上電腦,並不是很好的設計。
陪同孩子一起學習,對孩子幫助很大。家長應破除電腦文盲的恐懼和孩子一起接觸電腦。
六、軟體展示
下面介紹一些我個人覺得做得不錯的軟體:
1. 小騰子多媒體辭典國語辭典──這是做得相當用心的國語字典。
2. 妖獸劇場──介紹本土的動物,加強孩子自然科學的概念和知識。
3. 國外數學軟體──把數學觀念以很活潑的方式表達,並可藉由多媒體的表現方式反覆練習。
4. Living books──這是電子書的最佳典範。「龜兔賽跑」和「祖母與我」是其中最有名的兩片。美國有一些中小學乾脆就以這一電子書系列直接拿來做教本。
目前市場發展不可能針對學障兒設計軟體,家長必須從一般性的軟體中選擇適合學障孩子的軟體。
下面時間開放家長發問:
家長A:請問Living books在哪裡可以買得到?
王教授答:光華商場就有。一共有十個不同的主題,一片定價約台幣1350元.另外介紹該公司出的軟體:”Dr. Susses’ ABC”很適合國內從幼兒到國中的年齡層。
家長B:如果孩子對語句的理解力較弱時,應如何幫助孩子?
洪儷瑜教授答:學障的孩子有些對字的解碼沒有問題,但不瞭解字義。可以嘗試著將字卡和圖形配合,使孩子藉著圖形來瞭解字義。也可以在句子上將重點語詞劃上記號,使孩子知道句子的重點所在。至於文章的意思可以用演話劇的方式讓孩子融入劇中,知道劇中人的情緒、思想。這就類似電腦以動畫的方式表現,家長有時必須要自己設計情境來讓孩子理解。
家長C:我們要到哪裡諮詢有關軟體訊息?
王教授答:資策會展示中心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科技大樓,有多媒體的展示可供家長參考。
家長D:目前電腦有兩大系統:PC及麥金塔,請問選購哪一種系統較適合?
王教授答:個人建議仍以購買PC為佳,因為目前視窗95的操作已十分簡易,能配合的軟體也比較多。
家長E:剛剛王教授提到以文書處理來幫助學障兒,是否王教授有開這樣的課程?
王教授答:目前我並沒有開這樣的課程,不過我建議家長可以將Microsoft Word的工具列簡化來教孩子。
後記:
根據最近半年國內多媒體軟體的發展僅提供下列資訊供大家參考:
1. 多媒體光碟部份:
大騰電子 戲說成語(這是繼小騰子多媒體國語辭典之後相當不錯的作品)
遠流 老鼠娶新娘(電子書)
昱泉 阿毛的ABC樂園
阿毛的Do Re Mi
新資訊 華語漢字
光復書局 人體百科全書,機械百科全書
2. 雜誌:
適合初學或進階電腦使用者的雜誌有〝電腦家庭(PC Home)〞
適合國中、小學生閱讀的雜誌有〝資訊小子〞
3. 網站:
請能上網的朋友到:〝http://web.cc.ntnu.edu.tw/~e14008〞瀏覽王華沛的特教科技園地,隨時掌握最新資訊。有任何問題,也歡迎E-mail聯繫:e14008@mail.cc.ntnu.edu.tw
(本文業經王華沛教授斧正並補述,僅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