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2002年「多國語言及跨文化讀寫障礙會議」報告(中)
呂偉白
我來到這裡才瞭解,華盛頓DC是一個特區,不屬於任何州,因此這裡的居民不用繳稅,甚至於,所有的博物館都是免費的。博物館區位的設計也迥異其他州,全部集中在一個Mall區,有地鐵直達。很方便遊客遊覽、參觀。
此次會議所發表的中文讀寫障礙研究有以下主題:
不規則的字和結合對中國孩子比較容易?
在閱讀中文和日文時,是否含有聲韻的歷程?
香港的讀寫障礙兒童。
大腦處理中文和英文字詞的研究:正常人和閱讀能力不好的人在fMRI方面的研究。
中文讀寫障礙在認知神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中文閱讀障礙的fMRI研究。
中文讀寫障礙孩子視動能力和視知覺能力研究。
中文發展性讀寫障礙者的次型態:嚴重讀寫障礙者的個案研究。
中英文雙語使用者研究:比較新加坡和英國的DEST(Dyslexia Early Screening Test)結果。
中文發展性讀寫障礙者在聲韻、動作和視覺等次型態上的研究。
中文快速唸名在語意、圖像和聲韻不同的變項上的表現。
圖像和聲韻對英語拼音的影響:跨語文比較。
中文讀寫障礙兒童在學習ESL上有沒有困難?
香港ESL兒童在聲韻覺識上的表現。
從演講發表人和poster發表人的背景來看,可以看出讀寫障礙研究跨領域的特質。除了心理學家之外(如梁子敬博士、何淑嫻博士、黎程正家博士等),還有醫界學者(小兒心智科藍芊芷醫師、李瑋玲醫師、Lee Wing-Yee語言治療師),以及認知神經心理學者(潭利海博士、Brendan Weekes)。
而從國籍來看,除了香港學者佔大多數之外,還有中國大陸、新加坡、英國、美國的學者都對這一群人口賦予關注。
比較可惜的是,在各個領域中獨缺特殊教育界的學者,而我國有多位特教界的學者做過有關讀寫障礙的研究,可惜並未在此次會議的講師名單之中,這也是大會在講師邀請安排上的遺珠之憾。(中)
參加2002年「多國語言及跨文化讀寫障礙會議」報告(下)
呂偉白
這次參加會議,除了達到預期中的期待外,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見到了即將於11月來華演講的暢銷書作者:湯瑪斯‧魏斯特。原來魏斯特就住在華府,魏斯特這些年來研究資賦優異的讀寫障礙者,對於讀寫障礙者的視覺能力有獨到的見解,雖然他並沒有相關的學院背景,但是非常受到專業領域的尊重,有關的重要會議都會邀請他出席。
由於我正著手翻譯魏斯特的著作”In the Minds’ eye”(暫譯「天才不一樣」),也趁著會議的閒暇,和作者就翻譯和來華演講的細節部分,做了非常充分的溝通。
魏斯特的例子也可以說明美國讀寫障礙研究的百花齊放,除了學者專家之外,家長或障礙者本身也有非常傑出的貢獻,這樣的多樣化,開啟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更深入的探查讀寫障礙的真相。
話說回頭,在這幾天的會議中,我對於中文讀寫障礙研究的發表有一些小小的心得,茲提供做為有興趣人士之參考:
一、 講座發表人的背景獨漏台灣
由會議中講座發表人的背景來看,也可以看出中文人口分佈地域的多樣性,這次中文研究講座的講師主要是香港的學者專家,但是也有新加坡和大陸、英國以及美國的學者參與發表。而在講師背景方面,大多為心理學家,還有醫學界的人士參與,獨缺特殊教育界的學者,而我國有多位心理學家和特教界的學者做過有關讀寫障礙的研究,可惜並未在此次會議的講師名單之中,這也是大會在講師邀請安排上的遺珠之憾。
二、 研究內容尚未和教學策略連線
從各研究內容來看,似乎仍難掙脫拼音語系聲韻覺識研究的影響,但有趣的是也有幾篇研究結果推翻聲韻在中文閱讀歷程中的重要性。另外,當紅的fMRI研究在中文讀寫障礙的研究中仍是頗受矚目。讓人遺憾的是缺乏教學研究的發表。
三、 問題
筆者在會場針對中文的特質提出一些問題,例如國字形聲字的聲部,和拼音語系的聲韻是否可以解釋為相同的認知歷程?而「分析」字和「讀」字的過程是否相同?還有大陸用漢語拼音、台灣用注音符號輔助教學,而香港則完全不藉助其他符號教國字,這樣的不同對於讀寫障礙的孩子有沒有影響?另外,如何解釋有些讀寫障礙的學生寫和讀不一致的發展?這些問題在會場中也沒能得到滿意的答覆。
儘管中文讀寫障礙的諸多爭議還沒有蓋棺論定,但是在這次會議中,能夠瞭解全球目前對中文讀寫障礙相關的研究趨勢,並結識全球頂尖的研究中文讀寫障礙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收穫不小。本人亦攜帶了協會所出版的錄影帶和書籍等出版品,贈與對中文學習障礙有興趣的與會人員,也希望這些資訊能夠幫助更多的中文學習障礙者。
今年10月份香港也將召開國際性的「使用中文的發展性讀寫障礙兒童研究」會議,會議為期三天,邀請美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的學者,就相關研究發表演講。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兩岸三地的研究人員和實務界的人士,將會攜手共同增進學習障礙者的福祉。
最後,感謝外交部提供經費補助,使得本人能夠在較無經濟壓力之下順利成行。(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