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眼」修正版序
作者:Tom West 呂偉白譯
在寫作之初,我並沒有料想到這個寫作計畫會如此成功,當初我雖然有一股熱忱,但卻不太有把握。因此現在,我帶著非常愉悅和些許訝異的心情寫這篇修正版的序言。誠如前面所說,在寫作計畫開始時,我並不確定這本書的方向,但是我強烈的感受到,我所要說的故事和提出來的觀點都還沒有人認真的探討過。「心靈之眼」出版以來,讀者的反應讓我很訝異也很欣慰。我知道大多數的書在短暫的流行之後,銷售量就會一落千丈。然而這本書在市場上仍然暢銷,出版商居然一再地再版(雖然他們也自承想不通為什麼這本書的銷售量會這麼穩定),這真是讓我高興。我非常榮幸能提供這麼有價值的訊息。我想,我能這麼幸運主要是因為我剛好在「對」的時刻選擇了「對」主題。當我們的科技、經濟、社會的變遷越來越大,而我們的組織卻被過時的想法越綁越緊的時候,或許這正是讓不一樣的想法出頭的機會──特別是這個想法來自令人想不到的領域。雖然許多人早就認為舊的測驗工具並不合用,但是他們提不出好的理由來改變人們的想法。
雖然本書為修訂本,但修改之處很少。我們修正了一些無可避免的小疵,讓我驚訝的是,大部分的內容仍未過時。這顯示參考歷史資料和探討高階科技的好處。如果你走的走向是正確的,細節也許會改變,但是主要的概念和趨勢是不變的。當然,本書所選擇的人物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也是很大的關鍵,例如季斯溫博士(Dr. Norman Geschwind)和歐登博士(Dr. Samuel Torrey Orton) 就是其中的兩個例子。他們的觀察和學說雖然並沒有完全為歷史所接受,但是他們思考的方向卻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本書中大部分的人物,無論是否有很高的知名度,都將持續的引起世人的關注。
在過去兩年中,各個領域都有斬獲─從電腦到神經科學到學習困難─這些新的發展在其他的書籍中會有所探討。而在本書的附錄中,我只探討我感興趣的部分,也許會略過其他的學者覺得重要的事情。修正版中也是如此。我簡短的介紹過去我曾經在文章、演講、書籍和專欄中對不同的團體不同的對象所演將的內容,其中從語文視覺、電腦圖形、視覺,到創造性、天分和學習障礙;從企業界的變革,到教育界和科學研究領域的變革。我希望從一些有趣的資料和觀察中,提出更永續性的看法。這些內容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和我的聽眾分享過。
「心靈之眼」之所以受到歡迎,可能是它的表達方式不太一樣。本書提出一個假設:或許當我們忽略了低的層次一些細節時,才可以得到更寬廣的視野、更清晰的觀點。如同「十的威力」(”Powders of Ten”)的短片和最近的 「宇宙之旅」(”Cosmic Voyage”)立體電影,不同種類和型式的架構在書中浮現然後消失,一層一層的移動──先是近距離聚焦,然後漸次淡出。
我希望能藉著一些過去不曾被深入探討的故事,來說明一些基本的概念。我也希望能吸引各種類型的讀者──尤其是那些不喜歡閱讀長篇大論的人。基於這樣的想法,本書是以樹狀的結構組成:第一章包含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和論點,其他章節則是由這個主要的觀點所分出來的次項,經過擴張、覆述,再就各個觀點加以闡述,隨時引進新的、相關的想法。因此,在一開始綜覽的章節就提出中心思想,其後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對後面的章節做更仔細(或者直接跳過)的研讀。
大多數人的作法是專注在主題,然後做深度的處理。本書中,我所使用的是反向的策略,先很快的瀏覽一個大的領域,藉著這些泛泛的訊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挑起讀者更進一步研讀的興趣,也藉著書中的新觀點讓讀者回溯自己的經驗。有些讀者會發現他們早就和書中的想法一樣,而他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和傳統的理念是不同的。有些讀者會發現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很熟悉,但是當他們更進一步的探究之後,還是會有新的啟發。另外還有一些讀者則是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本書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觀點來看全局,就像從高空俯覽遙遠的、地圖上沒有的群島,這些群島像幾個小黑點,幾乎看不清楚。如果深入探查,會發現它有非常豐富的特色,留待人們日後去發掘。從空中,我們可以看到群島優美的曲線,綠地環繞著白色的沙洲,滾動的波浪,明亮的沙灘,嫩綠的山坡,還有霧濛濛的山谷。我們不免會停下來觀賞樹的形狀或嚐嚐水果的滋味,或是觀看小鳥啄食種籽,或是看昆蟲爬行,或是潛入珊瑚礁中觀看發亮的小魚嘻遊在淺礁中。
在我們研究之外還有多少東西是未知的?這有待後續的研究來解答。就像許多的海底高山,它們風化的山峰成為島嶼,有各種體型龐大或是嬌小的生物,群居在深海的高山之間。其間還有有炯炯的熔礦,使得這些大山不穩定、週期性的爆發。下面還有更大的世界,岩漿緩緩流過。和這樣的世界相較,大山和深海都只不過像薄薄的一層表層皮膚。
湯瑪斯 G. 魏斯特
華盛頓DC
19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