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腦遊戲可治療閱讀障礙」的批判
呂偉白譯
不健忘的讀者應該記得簡訊NO4中曾介紹過關於電腦遊戲可治療閱讀障礙的研究報告,編輯並應允隨時做跟蹤報導。該項研究報告其實有不少破綻令人生疑,因此編輯一直期待著反方的論述,果真在IDA的網站中,看到了一篇批判的文章,由於這尚是一個新的Topic,IDA的主編亦很審慎的聲明該文並不代表IDA的立場,IDA只是提供並鼓勵一個辯論的空間。的確,真理是愈辯愈明,只有兩軍交戰,才可以看出真功夫。也希望藉著本文的思維,讓家長對閱讀障礙的特質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能在自行驗證各種推陳出新的療法時,有更周密的角度。因此將該文全文譯出,供讀者參考。
作者:Drs.Susan Brady,Hollis Scarborough,and Donald Shankweiler
作者簡介:Susan Brady為Rhode Island大學的心理學教授;Hollis Scarborough是紐約市立大學心理系的教授;Donald Shankweiler是Connecticut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三位都是研究閱讀障礙的專家。
資料來源:http://www.interdys.org/articles.stm
Tallal於1996年一月五日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中的一篇報告,吸引了全國媒體的注目。作者認為密集的施以聽跟說的訓練可以使嚴重的語言障礙的兒童改善他的語言能力。作者並未明言可以改善閱讀能力。但很多報章雜誌因此將之引述成可以幫助閱讀障礙的孩子。如紐約時報的報導:「科學家已經為嚴重的語言和閱讀障礙的兒童發展出一種治療方式,也許可以運用在為數好幾百萬的閱讀障礙者身上。」這樣的誤導因此使得大量的閱讀障礙兒童的家長和老師湧向研究人員Merzenich及Tallal。
在本文中,我們將檢視Tallal等人所做研究的內容,並澄清到目前為止該研究所能確定和未能確定的結論(註一)。我們認為這個針對嚴重語言遲緩的兒童所做的補救策略,在研究人員對成效的解釋尚存有科學性的爭議時,其結論尚待進一步的確認和釐清。更惶論將本研究的結論延伸到對閱讀困難的預防和治療。
研究摘要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該研究,本研究設計成兩個子研究,第一個研究選取5到10歲有嚴重語言障礙的孩子分為兩組。第一組是7個兒童,第二組是10個兒童,兩組的語言技巧都平均落後正常兒2.5年。第二個研究是控制組,選取11個同年齡的孩子且語言落後程度相同。在各研究中受試孩童都參加每週22到32小時的各種特殊活動。其中一個活動是在實驗室玩視聽遊戲(第一組每天約20分鐘,第二組每天約40分鐘),但只有第一組的孩童在家中也玩同樣的遊戲(每天1到2小時)。其他的活動還包括聽故事錄音帶以及練習聽聲音頻率改變的錄音帶(將發音的子音部分拉長,且較其他部分大聲)。這種遊戲式的聽音活動是設計來訓練孩童對語言的區辨能力及對語辭的靈敏度。這些練習都是在受過訓練的治療師一對一的監督之下,每週實行12到14小時。(第二組的學生每天還要在家中聽一到二小時的故事錄音帶)。第二個研究的控制組接受相同的語言練習,但子音的頻率未改變。
研究人員提出的第一個報告(Merzenich et al.,1996)重點放在兩個研究都有的視聽遊戲。在無語音的遊戲中,受試兒以按鈕的方式選擇非口語音調的高低。在語音的遊戲中,其設計目的是要辨別目標音節是出現在第一或是第二個順序(如,是beh-deh還是deh-beh)在訓練中,遊戲的困難度是可以依據受試兒的表現而調整的(例如,改變刺激間的間隔,改變訊號的長短)。在兩個研究中,大部分的受試兒成績都有進步,而完成較少次數的練習的兒童得到較低的分數。在訓練結束時,有些孩童已可到達最困難的級數。
所有受試兒在為時一個月的訓練前後做了好幾種測試,其中兩種測試是觀察視聽遊戲的效果。如同非語音遊戲,Tallal要求兒童辨認兩個音調的順序。另一個測試則是辨別類似發音的音韻。兩個研究都在訓練後獲得了較高的分數。而玩不同視聽遊戲的控制組則不出所料的在這兩個測試中獲得較低的分數。
第二篇報告提出了兩個增加的測試的成果。一個是有關句子評估的成果,一個是有關語言評估的成果。控制組(玩同樣遊戲但子音為正常速度),進步的比修正速度的實驗組少。當研究結束後六週在對第一組的六個孩子做同樣測試,得到同樣的結果。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以下結論:這些語言障礙的小孩在訓練前的測試之所以成績不好,是因為聽覺瞬間處理上的缺陷。後來,在他們建議下在視聽遊戲中放慢聽音和口語的刺激,及強調聲音的信號(在練習中使用修改過的語音),使得這些孩子的聽音和口語能力在經過補救後改善很多。
評論
在這兩個研究中,只有18個兒童接受測試。更審慎的作法應該是擴大受試兒的的數量對其結論再做一次確認,並修改若干個方法論(將建議於後)。下面我們提出對該研究的一些質疑。
這個策略有多成功?在第一個結果中,大多數語言障礙的孩子在聲調和音素的次序上有所進步似乎是無庸置疑的。因此人們便對實驗中所使用的視聽遊戲有所期待。但這個結果其實也隱含著受試兒在遊戲中所花的時間。
第二個結果是由語言的綜合測試所獲得的,它的影響因素更難評估。造成其有所進步的因素仍不明確。一位語言障礙的專家,Rice,也對評估受試兒能力的方式提出批評。她質疑該研究在治療前和治療後對這些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缺陷的特質所收集的資料太少,例如字彙、字尾、句子結構等。因此在後繼的研究中,應該在測試的項目中加入更多的資料,以看出訓練成效在細節上效果如何。
策略中哪一個因素是最重要的?視聽遊戲是唯一的功臣嗎?單單只要修正的語音練習就夠了嗎?是否此訓練可以提供給老師使用呢?受試兒不同的成績會不會只是反應訓練的量其實和訓練的種類無關呢?這些疑問在原始研究中都得不到解答,後續的研究人員必須要能解答。就務實的觀點來看,研究並未警告以這些方法來做補救策略會有甚麼不當。如果非語音練習事後證明和語言成就無關,我們實在不希望無效的非語音練習被誤用來提升語言能力。
研究人員對結果的解釋是唯一的嗎?一些科學家根本質疑兒童語音辨識的問題是因為聲音頻率太快而導致的困難,他們認為語言障礙是因為對音素的辨識產生問題(註二)。因此該研究的假設有問題。
有更多的論證支持這樣的觀點,目前一般認為孩童需要對音素有覺知能力才能學會閱讀;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先學會分辨語詞中個別的音,在學習閱讀時才能和拼音語系的文字產生連結(註三)。在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讓正常的幼兒在還為獲得音素覺知前接受訓練,在短短的四個小時後,該幼兒就可展現一個新的音素覺知,而且在語音辨識上更為正確。這可以類推到Taller等人的研究,也許修正速度的訓練所導引的是兒童對音素的注意,加強他們對音素的覺知。因而附帶產生對語言認知的進步。
何謂閱讀障礙兒童?本研究中的方案對他們是否有效?我們必須再度澄清:第一、該研究完全沒有提到閱讀成就。任何聲稱該方案可治療閱讀障礙的聲明都必須證明其訓練是針對閱讀障礙兒童所得到的閱讀成就。更何況即使這個方案真的能幫助閱讀能力,仍須檢視到底是訓練的哪一部份能幫助閱讀。更重要的,該訓練除了要在密集的方案中有效外,還要針對音韻覺知以及字和音的連結做測試。
至於研究中聲稱落後的閱讀能力是導因於「瞬間處理」的缺陷,已有好幾個研究反對此種論調。例如有報告指出,落後的閱讀者在辨識快速的”bah”,”dah”音節有困難時,並不一定對快速的非語言的型態有困難。而落後閱讀者有時並不都是在快速子音的處理上有困難,而是在語言認知上的語音有缺陷。因此某些閱讀能力低落的孩子在Tallar的測試中,並不一定表現良好,但那並不是使他們閱讀困難的原因。
學習閱讀其實是音素覺知和解碼的技巧。研究人員已從許多實證中累積大量證據顯示:(1)音韻上的缺陷是導致閱讀困難的主要原因;(2)這些導致障礙的缺陷是來自語言系統本身的缺陷,並不是一般感覺或認知的障礙。Tallar等人既不接受第一個觀點,對第二個觀點也有質疑。他們和其他大多數的研究學者間存在的歧見並不只是學術上的爭論。因為治療的決定在於假設的本質,這才是問題的核心。Tallar等人覺得問題在於非語言學的,因此他們使用非語言的活動來治療。而那些贊成以語言學為基礎的,應該使用語言的補救教學才有效。而後者的看法已為大量的研究和臨床實驗的支持。這顯示有閱讀困難的孩子應該使用的教學是能使他們克服音韻覺知的方法,以及發展流利的解碼技巧。很多研究都指出這樣的策略可以教會閱讀障礙的孩子閱讀。但至今尚無證據Tallar等人之方案可以達到同樣成就。
至於Tallar等人為何成為眾所矚目?無庸置疑,這兩篇研究報告會引起媒體和公眾這麼大的關注,是因為有大量的兒童正為著學習閱讀所苦。這些孩子的老師和家長都期待著「治癒」的可能性或有效的療法。而媒體因為其具有新聞價值,於是將這種有關閱讀障礙的推論放在顯著的版面報導。細看這些新聞報導的內容,可以發現閱讀障礙根本不是該研究的焦點。
結論
總而言之,Tallar和Merzenich逾1996年提出來的這兩篇報告對於治療參加他們研究的嚴重語言障礙兒童做了初步的探討。但應該有後續的研究工作來確證其結論,以釐清到底是訓練的哪一部份導致結論,使其理論基礎更完整。我們已知許多研究對其過程及結論產生質疑。而任何聲稱該研究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可以治療閱讀障礙的兒童,且比目前已有的教學法更好的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
註一:我們曾想將提供該研究資料的總覽,但因許多例證的過程和結論都尚未完成,而且有時尚有不一致的現象,我們還需要一些確實屬實的例證。
註二:目前我們已知人類語言的認知並不可能是由各個分離音的速度在掌控。而是人類在說話時,每一個音節(母音或子音)的音素訊息和下一個音節的音素訊息重疊。因此bah並不是兩個不同聲音的音素。易言之,母音和子音聯合產生一個清楚的音素。因此在百萬分之10秒辨別語音的假設是無效的,而瞬間訊息缺陷更不是辨別語音困難的主要原因。
註三:音素覺知並不等於自然發音教學法(一種使用聲音和符號關連性的書寫教學法)。音素覺知是指孩童在辨別口語的個別音的能力(如”shell”有三個音)。這對於如何將聲音寫下來非常重要,但並不等於將聲音寫下來的能力。
(本文業經IDA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