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感覺統合訓練是台灣的家長看到的唯一塊浮木,因此絕大部分愛子心切的家長不免都嘗試過這個療法,而也都有過同樣的疑惑:孩子的確在某些方面有進步,但成績還是明顯的趕不上同齡兒。本刊無法給讀者絕對的答案。但請詳讀本期的學術講座和國外新知,仔細的思考下面兩個論點:
¤感覺統合在國外是很受質疑的療法,目前學障的研究領域已不受重視。
¤學障的孩子能力的增進,時間往往是最大的因素。
減肥中心常常告訴不滿意的顧客:如果你沒有來本中心,你會比現在更胖。這樣商業性的說辭,往往使焦慮的消費者心存顧忌。希望本刊提供的一些資訊,能使家長做出更好的抉擇。因為相信錯誤的訊息,浪費的不只是金錢,而是學障孩子們最珍貴的時間。因此在此,我們還要再刊出更多的「專家說法」供家長參考:
È台灣師大洪儷瑜副教授、彰化師大林素貞副教授 :「學習障礙兒童的補救不等於感覺統合訓練。二月三日立法院公聽會上一位醫界代表曾明白指出學障兒童的補救需要教育、醫療、與社會福利等三方面的合作,其中感覺統合治療只是醫療補救的方式之一,並不能完全取代教育與社會工作的功能。更何況文獻上對感覺統合所謂的鑑定工作有很多的質疑,其訓練成效更有待科學實證的考驗,而國外學障教育並未如國內一些專家學者所強調的,在學校對學障學生提供感覺統合訓練。」(摘自時論廣場:85.2.25中國時報,洪麗瑜、林素貞)
È台大兒童心理中心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邱彥南:「感覺統合訓練在國內復健、教育界相當盛行,美國的某些地方曾經也是一樣。民國80年左右,感覺統合已在國內流行,當時我正好赴英進修,我曾向一位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很有研究的的教授請教相關的訊息,事實上英國並不流行,而他說沒有太多的訊息可以支持,所以不便談及。
另外在近兩年有兩篇重要的論文提到此療法,其中一篇是去年在一本有關兒童治療的書中,有位作者回顧了感覺統合對學習障礙的治療效果,結論發現創始者試圖將個人的經驗和近代醫學結合創出理論,但仍有些主觀而缺乏驗證的推論,在研究方法上受人質疑。在治療研究上,報告有效的多半是個案數少或沒有對照組的研究,而大多的對照研究並不支持此種療法。在個別差異上,同一個孩子不同時期接受感覺統合測試,常發現有時孩子原本分數低的部分,經過一段時期不經訓練仍會提升為正常範圍;此外在感覺統合的測試方面,其中一個項目是讓孩子轉圈圈然後看他眼球震顫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是否有前庭功能低下的問題,然而這個現象是個正常現象,所以測試時必須受測者和主事者配合,不可將目光專注於一點,但各位可想像一下這是否是孩子容易做的到的事情。再以改良的測試方法在黑暗中進行,結果發現無法區分正常及有問題的孩子。」(摘自「過動兒的診斷與生理治療」,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會訊第5期,1996.11.15,邱彥南)
È成大醫學院成戎珠講師:「筆者曾在美東八年,感覺統合並不普遍存在於當時、當地的兒童治療界或特教界,只是比較盛行于美西,特別是加州─感覺統合的發祥地。雖說感覺統合的基礎及療效一直都有爭議,但目前台灣的感覺統合專家幾乎都是由加州留學歸國,一面倒的情形可想而知。」(摘自認知神經心理簡訊,首卷第五期,成戎珠)
È台大職能治療師曾美惠:「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治療方式並非萬靈丹,如果持續半年的治療沒有明顯改善,表示這套療程不適合該名患者。而且如果治療期間能運用心理輔導、行為改變技巧、家長支持,並配合特殊教育診斷和課業補救教學等措施,效果當更顯著。」(摘自中國時報開卷周報:「我不笨,我把聰明藏起來了!」,84.12.5,鄧美玲)
È文字工作者也人:「國內仍盛行不褪的『感覺統合訓練』,在美國已不被強調。感覺統合的立論基礎,在於利用許多設計好的運動,刺激大腦前庭的腦神經,以提高孩子的統合協調能力,進而提升整個大腦的學習能力。這十多年來,美國許多研究顯示,統合治療的效果比起一般運動的治療效果並無顯著差異。」:(摘自人本雜誌,1996.2,「他不笨,他有學習障礙」,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