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什麼是「念處」「念住」?

「在巴利文 satipaṭṭhāna 一詞裡,sati 指正念或覺知,paṭṭhāna 是由 pa-(牢固地)和 ṭṭhāna(住立)所構成。所以,satipaṭṭhāna 的字面義是,牢固住立(於身、受、心、法上)的正念。事實上,接頭詞 pa- 有多種意涵,如「快速地」(pakkhanditvā)、「深入地」(okkantitvā)、「顯著地」(visittha)、「強有力地」(bhusa)、「極度地」(atisaya)。依據這些定義,觀照心應該迅速毫無延遲地衝入禪修目標,如此便能捕捉當下的禪修目標。」--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paṭṭhāna 一詞由 pa(pakkhanditvā 迅速地)和 ṭhāna(pavattati 生起)組成。所以,satipaṭṭhāna 字面義是「迅速生起的念」。依據這個定義,你應該迅速地觀照,如此才不會遺失任何當下生起的目標。喜愛運動的小孩子,在比賽將開始時,會迅速地跑去體育場找座位看比賽,不管周遭發生的事物,如此他才不會漏掉任何的賽事。同樣地,身為一個禪修者,你應當衝向當下的目標,不讓心亂跑,如此你才不會遺漏掉當下生起的任何現象。」--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Pa 的另一個定義是「遍布地」(pattaretvā)。因此,satipaṭṭhāna 是「遍布所緣的正念」。這表示,你當盡最大努力,完整地而非部分地覺察目標。舉例而言,當你觀照腹部上升時,你必須從頭到尾緊跟著,覺知腹部上升的整個過程。觀察腹部下降或是腳步的提起、推前、放下等其他目標時,也是如此。」--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在恭敬修習念處修行(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的人們身上,可見到精微的不放逸。

sati 是念、警醒、不忘失。

pa 是精力充沛、強而有力地,或是廣泛地。

ṭhāna 是持續地穿透。

或者,pa-ṭṭhāna 是猛力突進,包圍並安住在所緣上。

bhāvanā 是培養、不斷累積動能、衝力。」--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誰修四念處

阿那律說阿羅漢也修四念處 -- 雜阿含543經

少年比丘修四念處,漏盡阿羅漢修四念處。 -- 雜阿含621經

利益

解脫

阿那律說四念處可以自證解脫. -- 雜阿含542經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雜阿含614經

「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雜阿含618經

弟子向佛陀求解脫的方法,佛陀為說四念處。 -- 雜阿含 624 經

阿那律問佛陀,住於學地的比丘如何修行能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陀說四念處。 -- 雜阿含 627 經

跋陀羅問「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的方法,阿難答四念處。 -- 雜阿含 631 經

跋陀羅問得阿羅漢的方法,阿難答四念處。 -- 雜阿含 632 經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如上廣說。」-- 雜阿含 634 經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 雜阿含 635經

不退轉

跋陀羅 問得不退轉的方法,阿難答四念處。 -- 雜阿含 629 經

治病

阿那律住四念處治病 -- 雜阿含541經

清淨

跋陀羅問「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的方法,阿難答四念處。 -- 雜阿含 630 經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雜阿含 635 經

自利利他

「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 雜阿含619經

心態

雜阿含 623 經:佛陀以護持油鉢譬喻,教誡大眾專精、不放逸修習四念處。

修四念處的條件

「修「四念住」時,若沒有「止」的基本工夫,是觀不成的,很容易打妄想,一定是「止」的工夫修得很好,「觀」的時候才能很穩定、很清楚,沒有妄念,這叫作「禪觀」。」--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p. 200

修四念處的方法

「雖然佛陀說四念處將正念分為四類, 但是我們不必刻意選擇某個念處來練習, 我們該做的是, 正念觀察任何在自身裡自然生起的顯著現象」-- 恰密禪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PYiccbLfg

「如實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物」--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如實觀察正生起的現象」--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你應該觀察的,是當下最顯著、最明顯的目標。」--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觀察身體現象時,常會有妄念出現干擾,你應當如實地觀察它們。這是心隨觀

當苦受變明顯時,如實觀照它。這是受隨觀

當見、聽、聞等現象變明顯時,如實觀照它。這是法隨觀。」--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身念處

佛陀說:「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熱勤、正知、具念,調伏世間貪憂」

「經典如此描述身念處: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於身隨觀身而住(「住」或說「度日」)。這是指以觀察行、住、坐、臥、彎、伸等身體現象、活動來過生活的意思。」--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巴利文 kāyānupassanā 由兩個名詞構成:kāya(身)和 anupassanā(隨觀)。而 anupassanā 又是由接頭詞 anu-(一再地)和名詞 passanā(觀)所組成。所以,只觀身體一次,是不夠的,你必須一再地觀察,如此,身的真實本質才會變得清楚。這猶如是在做研究。」--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念處經》裡有這麼一個詞組: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覺知一切身」。它的意思是,觀察任何目標時,你的觀照心應該跟著目標,從其開始一直到結束。只有這時,你的覺照力才能含蓋並遍布整個目標。這是 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 這詞組的意思。」--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受念處

「有時候,身上會有一些感受,如癢等等,注意這個癢,即是 vedanānupassanā,受隨觀。」-- 班迪達 《佛陀的勇士們》

心念處

《念處經》說:「心有貪時,了知心有貪。心離貪時,了知心離貪」

佛陀在《念處經》說:心有瞋時,了知心有瞋,心離瞋時,了知心離瞋。

覺察 有痴心、無痴心

覺察 萎縮的心

覺察 散亂的心

覺知 寧靜的心

覺知 不安的心

覺知 解脫的心 與 未解脫的心

  • 彼分解脫:以精進、正念與定,觀照禪修目標,心因而暫時解脫煩惱
  • 鎮伏解脫:當你的修行獲得充分的動能時,你的心會長時間遠離較粗的煩惱。即使停止修行一段時間,心仍然不會受煩惱干擾。如此持續較久的解脫,稱為 vikkhambhana-vimutti,「鎮伏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