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

「阿羅漢者,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雜阿含經》卷3 (CBETA, T02, no. 99, p. 19, a10-12)

慧解脫 阿羅漢

「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雜阿含經》卷3 (CBETA, T02, no. 99, p. 19, b26-28)

莊春江:

「智慧解脫;慧解脫(者)」(Paññāvimu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智慧被釋放」(liberated by wisdom),並引註釋書說,這是「沒有禪定的」(nijjhānakā)「乾觀者」(sukkhavipassa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dry-insighters),「只是以慧解脫」(paññāmatten’ eva vimuttā)。這樣的解說與北傳經文SA.347「不得正受」之說相合,但長老認為:南傳的經文SN.12.70只說到缺乏「神通」(abhiññā)與「無色界」(āruppas),並沒有說到禪定,即使可能沒有禪定(這與諸註釋書相違),但「nijjhānakā」也可以理解為「審慮」(nijjhāna)的名詞化,而成為「審慮者」(ponderers)。不過如果能作南北傳經文的對讀,不知長老會作怎樣的評論。長老並指出:(南傳)註釋書解說慧解脫阿羅漢為五類:證得四禪定之任一者,以及缺乏世俗禪定但仍有與聖道不可分的出世間禪定的「乾觀者」。

方法

跋陀羅問得阿羅漢的方法,阿難答四念處。 -- 雜阿含 632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