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1. 比丘與智者 當善觀我語 如煉截磨金 信受非唯敬
2. 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
3. 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四百論》
4. 若見緣起理,愚痴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四百論》
5. 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現觀莊嚴論》
6. 向說佛法身,自性清淨體,為諸煩惱垢,客塵所染污。 譬如虛空中,離垢淨日月,為彼厚密雲,羅網之所覆。佛功德無垢,常恒及不變,不分別諸法,得無漏真智。《究竟一乘寶性論》
7. 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 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 由見臆造宗,如說有我教, 故離此宗外,莫樂他宗論。《入中論》
8. 四應成是:一、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三、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四、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
事實上,現證空性的聖者不會滅諸法。若諸法有自性、能被找到,那麼將有「聖者絕對滅除事物」的過患,故稱「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
事實上,世俗諦不會被理智所堪忍;理智是觀察諸法如何存在之慧,被其慧堪忍等同被其慧找到。若諸法有自性、能被找到,那麼將有「世俗諦被理智找到」的過患,故稱「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
事實上,尋找勝義或諸法存在的究竟義中,沒有自生、沒有他生,有或無等一切。若諸法有自性、能被找到,那麼將有「勝義他生不被遮擋」的過患,故稱「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
事實上,事物的無自性就是指事物自己的空性,又稱自空。若諸法有自性、能被找到,那麼將有「事物本身不空,卻依其他角度而說空」的過患,故稱「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蔣揚仁欽)
9.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觀四諦品》
10.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入行論》
11. 斷除諸惡趣 得諸增上生 離引生老死 禮敬菩提心(彌勒菩薩)
12.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入行論 第八品 靜慮》
13. 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入行論 第七品》
14.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 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恆悲念苦眾生,此上後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入中論》
15.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入中論》
16. 自未调伏而调伏他者,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以何等调伏自续?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
17. 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菩提道次第廣論》
18.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經莊嚴論》
19. 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菩提道次第廣論》
20. 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中論》
21. 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 復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 《入行論》第三品
22. 願心儀軌時可能會用到的偈頌文:
希願渡脫有情心,諸佛正法與僧伽,直至圓滿菩提前,我於汝等恆皈依。
具足慈悲與智慧,為利有情我精進,今於佛前誠敬住,發起無上菩提心。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我趨皈依於三寶,一一懺悔所造罪,隨喜有情諸善業,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直至菩提趨皈依,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懺悔隨喜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佈施等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
今生吾獲福 幸得此人身 復生佛家族 喜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
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 無垢尊貴種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23.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入行論》
24.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入行論》
25.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入中論》
26.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