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在く四界差別>中說:純觀(毗婆舍那)或止禪(奢摩他)的修習者,以各種方式中的一種,或詳或略的觀察四界。此時,當他由於自作用和自相而使四界變得更清楚時,他先觀察由業所生起的髮,知有(地水火風)四界、色、香、味、食素、命、身淨「身十法」十種色。在髮中,因為有性別的存在,也有「性十法」的十種色。在髮中,也有由食等生起的八法(以食素為第八),及由時節生起的和由心生起的(以食素為第八的各有八法)共二十四種色法,和前面的「身十法、性十法」合為四十四種色法。如是在(三十二身分中,由業、食、時節、心)四种生起的二十四部分,每一部分有四十四色。由於時節和由心生起的汗、淚、唾、涕(四種),這四種各有兩種以食素為第八的十六種色法。在由時節所生起的胃中物、糞、膿、尿四種中,各有因時節而生起,以食素為第八的八種色,這八種色法變得更清楚。以上是在身體的三十二身分中觀察色法的方法。
當這三十二身分變得清楚時,其他十種行相也變得清楚。在食物消化時,由業生熱(火)的部分,有以食素為第八的八法,加上「命」為九種色法,變得更清楚。同樣的,在由心生的出息入息(風界)部分,以食素為第八的八法加上聲,為九種色法。在四生生起的其餘八部分中,各有「命九法」和三種以食素為第八的三十三種色。
當禪修者由四大種所造色而了知四十二種行相時,由所依和(認識之)門而知「眼十法」等五種和「心所依十法」,共六十種色。這些色有壞滅的特相,禪修者視之為「色法」。
他如是觀察色,再由認識的根門觀察非色法,即由兩種(前)五識,三種意界,六十八種意識界等八十一種世間心。與八十一種心俱生的「心所」有觸、受、想、思、命、心止、作意七種。對於出世間心,既非純觀行者也非奢摩他行者所能觀察,因為未證得故。這些非色法有朝向的特相,禪修者視之為「名」法。以上是禪修者以四界差別而知名色。(《清淨道論》P571~P572)
另外,《清淨道論》第十一說定品對界差別有詳細說明。
界分別(Dhātumanasikāra),是以界(Dhātava)及分別(manasikāra)兩個字組成的複合字。分別,是辨別、安立的意思,辨別構成自己身體中的種種界,就稱為界分別。在禪觀中此界特指四界(地水火風四大種)或六界(四大種再加空界、識界),空界不是虛空,其他教派有五大種學說,即四大種加虛空,佛教認為虛空不是大種。也可以進一步將人類身體細分,可分析為二十種地界,十二種水界、四種火界和六種風界等。
界分別觀是以觀察自身中的六界或四界及至色聚,作為禪修所緣,是一種止觀並重的禪法。屬於四念處中的身念處,以不淨觀為基礎,觀察身上各種界,但不同處在於不須強調厭惡作意。修行者觀察自己身體,分析身體中的各種元素,分析其特性歸屬於何界,從中了解身體是由五陰四大所聚合而成,相互支持,因此進一步了解四諦,了解真實緣起法,最終獲得解脫(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