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佛的三轉法輪是以⾒解來分三轉。也就是說:以無我的⾒解來分為初轉、中轉以及第三轉。以中觀派來講,可以分為中觀⾃續派以及中觀應成派。
中觀⾃續派他在分三轉法輪何者是了義經,何者是不了義經的時候。中觀⾃續派認為:初轉法輪以及第三轉法輪(即末轉法輪)⼀定是不了義經,只有中轉法輪才有了義經︔
中觀應成派來說,第三轉法輪(即末轉法輪)的確是不了義經,這⼀點沒錯!當然中轉法輪當然也承許是了義經。除此以外,對於初轉法輪當中,中觀應成派認為當中也有了義經的部分,這⼀點是跟⾃續派在承許上有差別的地⽅。
這是因為中觀應成派他在講到:⼩乘的經典當中也會宣說空性的⾒解,這⼀點就跟中觀⾃續派所說的內容有所不同。⼩乘的經典也好,⼤乘的經典也好,都會宣說空性的⾒解。但是,⼩乘的經是以簡略的理路之⾨宣說空性︔⼤乘的經典,則是以比較廣的理路之⾨宣說空性。這就是兩派在宣說空性之理⽅⾯有所差別,但是,同樣都有講到空性。由於這個緣故,中觀應成派⼀般會認為:初轉法輪是不了義經,但並沒有周遍所有的經都是不了義經,也有了義經的部分。
...⼀般我們所謂的四諦裡⾯還有分⼗六⾏相。四諦⼗六⾏相⼀般是屬於粗分的四諦⼗六⾏相,作為主要在解釋四諦的內容。但是,這是屬於世俗諦。就是解釋有關於粗分的四諦⼗六⾏相的時候,它是屬於世俗諦的內容。但是,四諦⼗六⾏相並不只有粗分的,還有微細的。所以,當在解釋微細的⼗六⾏相時,就⼀定必須要探討到空性的內涵,所以,也有微細、細分的四諦⼗六⾏相。細分的四諦⼗六⾏相就是以宣說空性為主,粗分的四諦⼗六⾏相就是以宣說世俗諦為主。所以,在初轉法輪當中,宣說粗分四諦⼗六⾏相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宣說細分的四諦⼗六⾏相的經典就是了義經。(卻佩格西 廣論毘缽舍那第一講)
唯識依⽌《解深密經》來分類的時候,他會認為三轉法輪當中,前⼆轉都是不了義經,只有第三轉是了義經︔中觀宗依⽌《無盡慧經》來分辨了不了義的時候,他會得出:初轉以及第三轉為不了義,中轉才是了義經。...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就可以觀察他在科判的分類,前⾯皈敬頌以及所為義等結束以後,正式進入論⽂的最⼤的科判有兩個:第(1)個⼤科判是依⽌《解深密經》⽽來顯⽰了義、不了義,這就是主要以唯識宗的角度來詮釋了義、不了義︔第(2)個⼤科判是依⽌《無盡慧經》來詮釋了義、不了義。依⽌《無盡慧經》就是以中觀宗的角度來說明了義、不了義。(卻佩格西 廣論毘缽舍那第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