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無餘斷除煩惱障之擇滅 ,為涅槃之體性。堪以聲銓之門可分為:自性涅槃、無住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四種。(現觀總義)
只有当你理解了“苦”的概念,你才能理解“涅槃”的概念。佛陀在讲解“涅槃”的概念的时候,他说得非常简单。他说:涅槃是一切苦的止息。另外一些时候,他说:涅槃是贪嗔痴的止息。对于那个年代的修行人来说,他这个诠释就已经非常精准、明白了。但是我们理解不了,是因为对它的反面、对世间法、对于“苦”的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中略)
说一切有部认为第三圣谛的苦灭,不仅仅是指苦的彻底的灭除,还指苦的相对的灭除。当你生起了贪心,然后你通过如理作意、通过一些方法、通过八正道,平息了贪心,或者平息了某一部分的烦恼、一部分的嗔心,平息了一部分的愚痴(愚痴就是不理智、失去理智的意思),那么,你当下就相对地从一部分的烦恼中解脱了出来。说一切有部认为灭苦是广义的,它不单单是指究竟的彻底的涅槃境界,而且也指相对的从一部分的微小的烦恼、心的小杂染中解脱出来,灭除了一小部分的苦。他们认为这个也是包含在第三圣谛苦灭圣谛里面的。
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面更倾向于说一切有部的说法。
修行是为了离苦,所以在我们面对这些不同的理论、不同思想体系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着一种宗派的成见去盲目地拥护或抵触,我们应该在修行中去体会,然后看这个理念、这种修行方法,对我们的修行有没有实际的作用。
当代的很多禅修方法,比如说泰国的一些禅师喜欢教禅修者念buddho ——也就是佛陀的意思,还比如动中禅的手部动作、缅甸孙伦禅法的猛烈呼吸,很显然你在经里面是看不到这些禅修方法的。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种禅修方法没有在经里面出现,你就盲目地去抵触它的话,那这也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学佛是为了去除自己的烦恼,为了离苦得乐,不要因为学习了佛法,反而增长了烦恼,执着越来越深了。有些人学佛之后还要为了维护自己的一些知见去跟别人去吵架,助长自己的嗔心,那样其实已经背离了学佛、禅修的根本目标。因为我们学习禅修,应该是让苦越来越少,让烦恼越来越少,不是让烦恼、嗔心、贪心越来越重,让执取越来越重的。
所以在关于第三圣谛苦灭圣谛的问题上,我个人认为这里的苦灭是广义的。国内的一些学佛的人,因为年龄大了,或者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他也不想去学习那么多教理,他们可能只是烧香拜佛,或者念念佛,但是因为他接受了一些观念,他会觉得说,我不要干坏事,我要积德行善。那么,我觉得对他来说,这也会对他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这也是一种持戒,而这种持戒也能使他的心灵状况有所改善,所以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离苦。
上座部有一种说法叫做“顿观四圣谛”,意思是只有在解脱的那个时刻你才完全地证得四圣谛,彻底地知见苦,断除了苦因,证得了苦灭,贯穿了整个八正道。而说一切有部认为四圣谛的修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应该持续不断地认知苦,断除苦的因,通过不断地断除苦的因、不断地削减烦恼,证得相对的、一小部分的苦的灭除,最终达到究竟的涅槃的境界——苦的彻底的灭尽。而这个修行的过程就是八正道。
我个人更倾向于说一切有部对四圣谛的认知方式。佛陀在第一次讲法——初转法轮——的时候,他给五比丘讲四圣谛,他讲完之后,桥陈如尊者当场就证得了初果,另外几位比丘也开始了精进地禅修。至少从经典里的记载来看,佛陀并没有给他们讲除四圣谛以外的其他内容了,所以他们就是用四圣谛来禅修。如果说四圣谛只有在证果的时候才能体会的话,那这个地方就会显得不太协调。
法心尊者《唯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