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提到「緣起」, 藏文是以「殿炯」這兩個字來表達。其中,「殿」有依賴、觀待之意:諸法必須依賴、觀待他者才能形成,所以沒有獨立、自主的本質,也就是沒有自性; 了解這個道理,便能破除執著諸法是有自性的「常見」。「炯」則有生起、形成之意:既然諸法必須依賴、觀待他者才能形成,就表示諸法是存在的;藉此能破執著諸法不存在的「斷見」。因此,《無熱惱請問經》說:如實通達緣起的內涵,就能遠離妄執常斷二邊的惡見。(日宗仁波切)
「緣起見」可以區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以一般常見的分類來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因果緣起:果是依靠因緣而產生。第二,支分緣起:諸法是依靠自己的支分或自己的施設處而產生。第三,相互觀待緣起:諸法就只是依靠名言安立而存在,這是最細微的緣起。
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了解三種緣起的差異,哲蚌寺洛色林的班丹札巴老師以「水果」、「紅色」、「大的」為例,做了以下的說明。
水果,是從果樹長成的,此即「因果緣起」。紅色,當我們說「這水果是紅色」時,這紅色並不是與這水果無關、獨立存在於水果之外的顏色。果皮是水果的一部份,正因為果皮的顏色是紅的,所以才說這水果是紅色,此即「支分緣起」。大的,當我們說「這水果是大的」,這「大」是比對我們心裡想著的「小」而說出來的。不是因為水果本身很大所以說它大,而是因為我們心裡有一個比它更小的做為對照,所以才會說它是大的,此即「觀待緣起」。用這三個例子,很容易理解三種不同的緣起。
佛教的見地是緣起見,凡是有宗義見解的佛教徒,都會認同「緣起」這個主張。之前曾經說過,「緣起」有三種不同的層次,所有佛教徒共同承認的緣起見,是第一個層次「因果緣起」。在佛教四部宗義中,毗婆沙宗與經部宗只承許因果緣起,另外兩種緣起:支分緣起與觀待緣起是中觀派的觀點,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並沒有證得。由於後兩種緣起見並不是所有佛教徒共通的見地,所以講到「佛教的緣起見地」時,範圍必須縮小為「因果緣起」。(圖滇悲桑格西 ,2007《四聖諦初探》)
將「緣起」和「因果緣起」視為同義之宗派為:毘婆沙宗、經部宗、和唯識宗。換言之,此三宗所許之「緣起」,唯因果緣起。除此之外,彼三宗一概不許有其他形式的緣起義。
中觀宗除了承許因果緣起之外,在此之上,亦許「支分緣起」。「支分緣起」謂:透過某法之支分,而安立某法,如樹、車、瓶子等。譬如:車是形狀,透過組合車殼、方向盤、車輪等車的支分,才能安立為車,故依於車的支分,“車”才存在,此即「支分緣起」。以之,諸法——不論常法或無常法,皆攝於「支分緣起」義中。然,虛空哪來的支分?以某處虛空來說,有其東南西北的虛空支分;結合彼處東南西北的虛空而安立彼處的虛空,故亦是透過彼法的支分而安立彼法...如是,透過我的身、頭、手足等我的支分來安立我;我也是依於五蘊而假立的士夫。
較難理解是“覺知”,因為覺知無形無色無向位,故不易領會。僅管如此,我們必須要了解到有續流!了知“續流”含義——至少具備三剎那以上,如此即構成續流。又由於覺知有其續流,例如:若將某覺知分為五剎那,該覺知既依在彼的第一剎那,亦依在彼的第二剎那等,此即具有續流的覺知。依於覺知的時分而安立覺知,故覺知亦是依於自之支分而安立彼的存在。故有為色法、心法,和無為虛空等皆是依各自支分而安立。抓到「支分緣起」的脈絡要領,餘可自行類推。(倉忠仁波切,《緣起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