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正思惟/思惟/內正思惟(SA);正思惟/善思惟(MA);內自思惟(MA/DA/AA);專意/思惟(AA)」,南傳作「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古德也譯作「如理思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周密的注意」(careful attention)。按:「如理」(yoniso)是「從起源;從根源」的意思,《滿足希求》說,以無常為無常等的引導(nayena),被稱為有方法的作意(upāyamanasikārassa, AN.1.16),「思惟;作意」(manasikāra)為「在意(心)上」與「行為;所作」的複合詞,可以是「注意」,也可以有「思惟」的意思。在玄奘法師的譯經中,同一經可以見到如理作意與如理思惟同時出現的情形。而「八正道」中的「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另譯為「正志」),與此處的「正思惟」原文不同,含意也不同。《集異門足論》說:「云何如理作意?答:於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引令心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品類足論》說:「作意云何?謂:心警覺性。」《薩婆多宗五事論》說:「云何作意?謂:心所轉。」《俱舍論》說:「作意,謂:能令心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