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鉢,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息長……。
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雜阿含803經)
修止的時候,心中專注的對象,稱作「所緣」。所緣的種類有很多種,依據《阿含經》的記載,有五種重要的淨行所緣:(1)不淨所緣、(2)慈愍所緣、(3)緣性緣起所緣、(4)界差別所緣、(5)阿那波那念所緣。這些所緣,依個人的習性來選用,依次是(1)貪行者、(2)瞋行者、(3)癡行者、(4)慢行者、(5)尋思行者。這是《瑜珈師地論》中〈聲聞地〉的解說若就所緣的性質來分,此中的前四種: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都是運用理性的思考來思維對象,因而這些所緣是屬於「共相」為主,可以說是以思維的方式使貪心、瞋心、癡心及慢心減弱,故在「止」的實踐上,算是一個前行方便,接著應是以修行「阿那波那念」為主要的正行方法。因此《雜阿含經》中,有「阿那波那念相應」的一個獨立章節,顯示其重要性。「阿那波那念」漢譯作「入出息念」,是直接觀察呼吸的入與出,其所緣是屬於具體的「自相」。經由觀察入出息,可以依次悟入諸蘊、悟入緣起、悟入聖諦以及十六勝行,故此方法為釋尊所重視。
接著,來探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止的實踐方法。此論主要先依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的解說,詳述各種所緣,接著依據覺賢論師的說法:
「止略有二,謂向內緣得及向外緣得。內緣有二,謂緣全身及緣依身法。緣身又三,謂即緣自身為天形像、緣骨繅等不淨行相、緣骨杖等三昧耶相。緣依身法又有五種,謂緣息、緣細相、緣空點、緣光支、緣喜樂。向外緣者亦有二種,謂殊勝及平庸。殊勝又二,謂緣佛身及語。」
以上是印度佛教後期大師覺賢論師的歸納所得,此中,緣息就是「阿那波那念」,緣喜樂是緣於身上的感受;而緣自身為天形像、不淨行相、三昧耶相等,都是以觀想為主,透過意識去想像。緣細相、空點(明點)、光支等也離不開想像;至於向外緣佛的身與語,前者觀想佛身,後者持佛之咒語等。宗師特別推崇緣佛之身,他說:
「其緣佛身攝持心者,隨念諸佛故能引生無邊福德。若佛身相明顯堅固,可作禮拜、供養、發願等積集資糧之田,及悔除防護等淨障之田,故此所緣最為殊勝,又如《三摩地王經》說,臨命終時,隨念諸佛不退失等功德。若修咒道,於本尊瑜伽尤為殊勝。有如是等眾多義利。」
因此,《菩提道次第廣論》所推薦的主要修止方法,便是以意識緣想真佛形相,要觀想得非常明顯,穩定,此觀想出來的佛身,可作禮拜、供養等額外功德之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印度佛法的後期,將修止的方法,變成以觀想佛(或本尊)的身像為主,並且銜接至密宗的本尊瑜伽;傳至西藏後,也承襲這一種修法,這是時代潮流使然。但若回顧釋尊在《阿含經》中的教導,我們可以看出他特別強調的是直接觀察呼吸的入出(阿那波那念、安那般那念):
「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分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
「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以上這些經文,釋尊指出修習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的重要及其功效;在《攝事分》中,有如下的解釋: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遠離
毗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及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復次,修習如是入出息念,令身無勞,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隨煩惱故;令眼無勞,善能除遣毗缽舍那品隨煩惱故;由隨觀察涅盤樂故,名隨觀樂;由隨領受第三靜慮地中樂故,名領受樂;無染住故,無恐畏故,名安樂住。」
故知經由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除了達成「止」的標的外,可以身不疲倦(令身無勞)、眼亦不患(令眼無勞)、樂隨順觀(隨觀樂)、住樂覺知(領受樂)、不染著樂(安樂住)。此為依釋尊所教導的觀息方法所得的效果,然而印度後期的「入出息念」,或以嗡阿吽的咒字配合氣息的出入,或配合不同的光彩,或閉氣調脈,這些修法當然就不是阿含所教的入出息念了。(林崇安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的奢磨他及毗缽舍那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 第22期(1996) 頁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