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色處法是可以說是用四大原質組成的。但是心識沒有什麼可以說明用什麼東西組成的。
它是無始以來的一種無色無碍,且明瞭自境也可自顯的,既不是色法又不是相應行法的無常法。(這個是總稱識的說法。但是不一定周遍所有識。
聖者慈尊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云:「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
如同寶金的性質無有鏽染、虛空的性質無有雲染、淨水的性質 無有穢染般,心的性質也無有煩惱污垢的穢染。
《究竟一乘寶性論》云:「如虛空淨心,常明無轉變, 虛妄貪等惱,客塵惱不染。」
「在诸多佛教典籍中,བློ།的梵文为buddhi(汉文音译「菩提」; 意译「心」);ཤེས་པ།的梵文为jñā(汉文音译「阇那」;意译 「识」);རིག་པ།的梵文为vitti(汉文音译「威谛」;意译「观」), 三者皆是同义并相互周遍。「观」是「心」的定义;「亦明亦观」是 「识」的定义。识的本质为「明」;识的作用为「观」。
《三十三天品經》(སུམ་ཅུ་རྩ་གསུམ་པའི་ལེའུ།)云:「心亦無色、無礙、無可示、無可知。」5 謂心識遠離形色,不能顯示於眼識,無有觸礙。吉祥法稱《釋量論》云:「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
痛苦的起源— 貪等煩惱— 可經由對治力令其消除,這些煩 惱污垢又不住在心之本質之中,所以心之本質屬光明性,如前所言。 心性光明的另一解讀:如同明鏡反射影像般,心識可見內外諸 境,也可這麼理解。主張自證者認為,心性光明的意思是,不只心可
顯自境,心也可自顯,以自顯的角度做此詮釋。」以上的皆引自《佛法與科學總集下冊》
(遠登格西 20130130 Line 答覆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