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本論是唯識宗六經十一論中,最重要的一部論。依照次第有《本地分》、《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還有《攝事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餘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補充說明。
一、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廣說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內容可以歸納為境、行、果三相。講三乘的所觀境、所修行、所證果。十七地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種境界。如下介紹。此中,初九地係屬三乘境,觀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證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順序。
1. 五識身相應地:前五識的五方面說
甲、 自性:是了別五境
乙、 所依:五根與意跟及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丙、 所緣:五境
丁、 助伴:俱有相應的心所
戊、 作業:了別自境
2. 意地:包含第六到第八識
甲、 自性:是心、意、識
乙、 所依:是意即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丙、 所緣:所緣取的一切五蘊法都是意根所緣,如其所應
丁、 助伴:以唯識來說,是具有相應的五十三種心所,上座部的阿毗達摩的心所是五十二心所
戊、 作業:有共不共業,和前五識相同的識共業,特殊的是不共業
3. 有尋有伺地
4. 無尋唯伺地
5. 無尋無伺地
6. 三摩呬多地
7. 非三摩呬多地
8. 有心地
9. 無心地
10. 聞所成地
11. 思所成地
12. 修所成地
13. 聲聞地
14. 獨覺地
15. 菩薩地
16. 有餘依地
17. 無餘依地
二、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隱要義。
三、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十七地中諸經的儀則。
四、攝異門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釋十七地經典中諸法名義差別。
五、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十七地三藏中眾要事義。
瑜伽(YOGA)此云「相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