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所有佛教宗派共同認同的結集:
第一次結集(王舍城結集):佛教初次興起時期,因為紙筆還未發明,沿襲古印度地區宗教典籍用口授傳而沒有文字記錄。在佛陀入滅之後,眾弟子為了保證佛法的流傳,在佛陀弟子大迦葉尊者的領導下,於靈鷲山下王舍城的七葉窟進行結集,共有五百名已證得四果羅漢的弟子參加。五百弟子共同推舉阿難尊者口述結集「經」,推舉優婆離尊者口述結集「律」,共同默契承認結集了經典的經律。此次結集稱為王舍城結集、五百結集或七葉窟結集。根據不同宗派的經典,第一次結集還有如下幾種記載,被認為是在窟內結集的同時或不久後進行的,均為大眾部(傳聞是大乘佛教的前身)結集:
第二次結集(毘舍離結集):在佛滅百年之後,共有七百人在吠舍離(毘舍離)進行。本次結集後出現了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啟了日後的部派佛教時期。
第五次結集:據巴利文《教史·第六章:緬甸史》記載,1871年,緬甸國王敏東(Mindon,1853—1878在位)召集兩千四百位高僧,於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結集,由國王主持。此次結集用五個月時間考訂校對巴利三藏中以律藏爲中心的經典原文的同異。此次結集的三藏經典,鐫刻在729塊方形大理石上並豎立於曼德勒山麓固都陶佛塔(Kuthodaw,又譯拘他陀塔寺)中。
第六次結集:1954年5月17日衛塞節當日,緬甸佛教界於國家支持下舉行第六次結集,目的在於團結佛教徒,增進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緬甸獨立國之地位。結集地點位於仰光北郊世界和平塔上,周圍建築仿照第一次結集時的七葉窟而擺設。此次結集以第五次結集所鐫刻之729塊大理石刻文為依據,並廣採錫蘭(斯里蘭卡)、泰國、高棉、倫敦巴利聖典協會文本,以及緬甸各種巴利文版本,作詳細考訂。此次結集邀請南傳佛教各國比丘參加,北傳國家比丘亦受邀觀禮,費時二年多,至1956年之衛塞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