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在佛元五世紀間已經結集完成,是很早期的文獻。(《性空學探源》 P245L0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是說一切有部根本論書《發智論》的注釋書。本論梵本據稱有十萬頌已不存,僅漢譯本傳世。
大約在公元2世紀,於迦濕彌羅國(現今喀什米爾)編撰。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稱作毘婆沙宗。《大毘婆沙論》在其宣揚下,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傳說佛滅後四百年,迦膩色迦王(約公元2世紀)時,有諸多異議,部執不同。脇尊者於迦濕彌羅(罽賓)發起結集,其中有五百賢聖,世友志求菩薩,奉為上座,餘為阿羅漢,結集三藏並造注釋。解釋《阿毘達磨藏》的就是《大毘婆沙論》,計十萬頌。一說,佛滅後六百年,北天竺有五百阿羅漢,造《大毘婆沙論》抑止眾說,計十萬餘偈。
《婆藪槃豆法師傳》稱《大毘婆沙論》是佛滅度後五百年中,由《發智論》作者迦多衍尼子親作解釋,諸阿羅漢及諸菩薩共研辯義,馬鳴著文。
另一說法稱,有三阿羅漢,尸陀槃尼、達悉和鞞羅尼,撰《毘婆沙》,廣釋《阿毘曇》。達悉的風格迷而近煩,鞞羅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
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提出兩種說法,一是優婆毱多時諸阿羅漢共同編著,另一是第二次結集時耶舍和薩婆迦摩等所造。然後又說,西藏人說是薩婆迦摩和鳩浮闍等五百阿羅漢在北方賓陀山那吒婆吒羅寺所造,是將上二說揉合而成。
現代研究者認為《大毘婆沙論》的編成時間應是在迦膩色迦王之後,龍樹之前編成,大約在公元2世紀,或更進一步推定為公元150年前後。而且其編寫曾有多個不同版本。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