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於無我中顯似有我,此等名為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及無我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 (《無盡慧經》)
能夠辨別了義以及不了義的差別,我們才能夠依靠了義經論。由於依靠了義經論以後,我們才能夠由了義經論的內涵⽽產⽣空正⾒。
⼀般了義、不了義有諸多的分類,在此處來講,所謂的不了義就是世俗諦︔所謂的了義就是勝義諦(空性)。所以,不了義與世俗諦同義︔了義與勝義諦同義。
我們剛剛說到:不了義與世俗諦同義,所以,假設這部經論主要詮釋世俗諦,這部經稱之為不了義經︔勝義諦與了義同義,所以,這部經主要詮釋勝義諦,這部經就稱之為了義經。
....不了義的意思是說:還需要引申(藏⽂中不了義是「引申義」)。為什麼稱之為引申義呢︖因為我們所⾒不是瓶的究竟真實的安住之理。所以,如果要再引申為空性的話,尚且必須再引申,所以,稱之為不了義。⽽「了義」在藏⽂當中是決定義,也就是它不需要引申了,它就是究竟的真實安住之理。(卻佩格西 廣論毘缽舍那第一講)
會辨別了義以及不了義差別,主要在⼤乘部派裡⾯,就是中觀宗以及唯識宗。...中觀宗依據《無盡慧經》來辨了義以及不了義︔唯識依⽌的是《解深密經》來辨別了義以及不了義經。...
《解深密經》中說到:假設能夠清楚的說明依他起、圓成實是諦實成⽴︔遍計執非諦實,那麼,這部經能夠稱之為「了義經」︔假設對於三性依他起、圓成實是諦實成⽴,遍計所執非諦實成⽴,沒有辦法明確地說明,就是「不了義經」。(卻佩格西 廣論毘缽舍那第二講)
四部宗派安立了義經、不了義經的差別:
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主張,「了義經」是:義如其語的佛經。或是:可如言而取的佛經。「不了義經」是:不是義如其語的佛經。初轉法輪是了義經;少數的下二部宗承許《般若經》,認為彼是不了義經。
唯識宗主張,「了義經」是:可如言而取的佛經。唯有第三轉法輪是了義經。「不了義經」是:不可如言而取的佛經。不可如詞句上所說而承許的佛經。
中觀自續派主張:
「了義經」是:「以勝義諦為直接主要所詮」並且是「義如其言」的佛經。事例: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其中有二條件:直接詮說勝義諦以及義如其言。也就是,直接闡述勝義諦、能直接以言詞所說而承許。如《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十萬頌》所說是諦實空、勝義空,不僅可如言而取且是直接說空性,彼等是了義經。
「不了義經」是:「以世俗諦為直接主要所詮而詮說」並且是「能否如言詞承許之隨一」的佛經。事例:詮說有為是無常的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有二條件:直接詮說世俗諦,以及,能否如言詞承許隨一。也就是,(1)直接闡述世俗諦;以及(2)不能如言詞而承許、能如言詞而承許,彼二隨一。由此可知,不了義經的事例有二類:(1)直接詮說世俗諦之不了義經、(2)直接詮說勝義諦之不了義經。例如,雖然《般若心經》是說空性,但是直接所說是自相空,還需要再引申解釋,所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是不了義經。
中觀應成派主張:
「了義經」是:主要詮說空性的佛經。
「不了義經」是:主要詮說世俗諦的佛經。
中觀應成派是從「能詮之所詮義」的差別而安立了義、不了義,也就是,從所詮的內涵而安立。所謂「了義」,就是內涵已經達到究竟,不需再引申解釋,因此,詮說空性是「了義」;反之,詮說無常、桌、椅等等世俗諦,就是「不了義」。如是,彼經的主要所詮是世俗諦,就是不了義經;彼經的主要所詮是空性,就是了義經,因為不需要再引申解釋。第二轉法輪中說「諦實空」或「自相空」的《般若經》,因為是直接詮說空性,故是「了義經」。(倉忠仁波切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