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梵語Vipa`syanaa,玄奘法師音譯為「毗鉢舍那」,意譯為「觀」;近年來譯為「內觀」,表示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 (林崇安 內觀禪修的探討)
毘缽舍那分二:緣粗淨相、緣空性。
云何四種毗畢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畢舍那。
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瑜伽師地論》〈聲聞地〉)
以上指出,有四種內觀(毗鉢舍那),對所緣境界(1)能正思擇,(2)最極思擇,(3)周遍尋思,(4)周遍伺察。
而所緣境界有淨行所緣(分成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五種)、善巧所緣(分成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五種)、淨惑所緣(分成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這些所緣可以說是以自己的身心五蘊作為主要的對象。
云何三門毗鉢舍那?一唯隨相行毗鉢舍那,二隨尋思行毗鉢舍那,三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鉢舍那」。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婆舍那」。(《瑜伽師地論》〈聲聞地〉)
三種內觀法門,是依「等引地」來暫爾思惟或尋思、伺察來修內觀。而此處的等引地(三摩呬多),就是九種心住中的「等持」,而不是限於高層次的四禪八定或滅盡定,這在下文將會說明。因此,這三門只要修成初禪近分定後即可修習內觀。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云何名為尋思於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1)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2)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3)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4)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於理」。(《瑜伽師地論》〈聲聞地〉)
以上幾點,指出內觀禪修時所應尋思及伺察的內涵,依次是:義、事、相、品、時、理。 〈聲聞地〉中,以「界差別觀」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