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清淨道論》,巴利文Visuddhimagga,覺音,又名佛音,梵文Buddhaghosa造。於五世紀中葉南傳上座部的論書,全三卷,以葉均由巴利原典譯成中文版流通最廣。
Visuddhi意為清淨,即滅除煩惱的涅槃,magga為道,即方法,故本論為論說滅除煩惱到達涅槃的方法。覺音引用南傳三藏要點,並參考斯里蘭卡流傳的古代三藏義疏和史書而完成本論,以戒定慧三學為綱,就南傳上座部的立場,闡述由凡夫趨向解脫的清淨道歷程。本論是南傳佛教最高權威之論書,在《大史》稱它為「三藏和義疏的精要」,近代學者也認為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書」,受到世界佛教學者的重視及研究。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南傳佛教典籍中最受後人重視的論書,巴利佛教中被推尊為最高權威的論書。
二、本論百科全書式的內容,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相匹敵,為研究上座部部佛教必讀之論。
三、彙集南傳上座部教理最詳盡的修行指導手冊。
四、戒定慧三學為綱,以南傳上座部的立場,佛教徒如何由凡夫入三學、趨解脫的清淨道歷程,可視為現代佛教徒在解脫道的實踐上最佳參考資料之一。
五、組織次序與內容類似解脫道論,中亦雜有論駁該書之見解。
六、本論可看到一些當時、當地的社會、歷史、經濟等問題。
七、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論師──覺音的劃時代鉅著。
八、在西元五世紀中葉,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學者都已採用梵文。覺音用巴利文寫了很多論書,對上座部佛教有很大貢獻,巴利文這一系的佛典古語學才又活躍起來。
九、本論的組織的次第和內容,和《解脫道論》相似,其中亦雜有論駁該書之見解。
本論的大意:
本論共三卷,內容可分為序說、正說、結說。最初以雜阿含經的偈頌為序說,照戒、定、慧三學次第說明為正說,最後回向結說。
壹、序說:開宗明義
論文一開始引用《雜阿含599經》︰「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此偈頌說明,由於對自物他物,或自身他身,或內處外處生起愛著,而起種種的內結與外結。為了那些在世尊教法中出家的人,雖然想要清淨,對由戒、定、慧所構成的清淨道,卻沒有正知;他們雖然精進,卻不得清淨。故依大寺住者所解說的來說明能使他們喜悅的清淨道,為了所有想要清淨者而造論。
接著論題名,「清淨」是指究竟清淨的涅槃,是達到清淨無染的清淨道,而「道」是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本論為闡明1.三學2.三種善教3.三明之近因4.離二邊極端.而行中道5.超越惡趣之法6.以三學斷煩惱7.對治違犯8.淨化三雜染9.為須陀洹等之因,亦為三德(三遠離指三善根、三解脫門、三無漏根)之因。
本論分為戒、定、慧三學,是根據五部尼迦耶義疏的解釋,欲求清淨而有淨慧的禪修者,應尊重此清淨道。並願將所得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眾生,願所有眾生幸福安樂。願世間所有眾生,依止善法,迅速成就(究竟解脫)無障礙。
本論的傳譯
本論在漢傳藏經並無入藏,《南傳大藏經》的傳譯緣起為1881年英國成立巴利聖典協會( Paali TextSociety),將南傳大藏經及注釋之大部分以羅馬字校訂出版,另刊行英譯本《南傳大藏經》,日譯本於昭和十年至十六年(1935~1941),由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將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題為《南傳大藏經》,全部七十冊。漢譯本,在民國七十九年至八十七年(1990-2006)高雄元亨寺,將日文版《南傳大藏經》翻成中文的《漢譯南傳大藏經》,本論的文意生澀,不易流通。
單行本部份,民國七十四年(1985),由葉均根據巴利聖典協會出版的巴利文版《清淨道論》以及參考錫蘭出版的英譯本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by Bhikkhu Banamoli和英國出版的英譯本The Path of Purity by Pe Maung Tin,以及水野弘元的日譯本《清淨道論》,譯成中文出版,譯出後頗受斯里蘭卡佛學界推重,獲論師學位。
本論為南傳佛教重要的論典,故除了巴利文外,譯文較完整的還有僧伽羅文、泰文、緬甸文、高棉文、老撾文、傣文、天城體梵文和拉丁字母的音譯巴利文本外,還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作者覺音(或譯佛音,因為其音聲猶如佛陀甚深的聲音一般優美)論師,葉均 譯,果儒 修訂。
佛教中是一部極重要的作品。在這部論中,可以發現原始佛教的一切基本東西。在全書中,覺音引用了整個南傳三藏的要點,並且參考了錫蘭許多古代的義疏和史書。所以《大史》稱這部論「是三藏和註疏的精要」;德國的唯裡曼.蓋格教授也說它「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
南傳各國的佛教徒對這部論非常重視,佛教的學者都要研究它。我們如讀了這部論,也可以瞭解整個南傳佛教的主要教理。本論作者覺音論師,是南傳佛教的一位傑出的學者,有了他和他的這部著作,對南傳佛教的弘揚起了極大的作用。
本論的開宗明義,先引阿含經(599經)中的一個偈頌:「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在這個頌裡面提到有戒有定(心)與慧,覺音根據此頌,以戒定慧三個大題目來發揮,便造成這部洋洋數十萬言的大論著。
《清淨道論》除了序論與結論,全書分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來敘述:即前二品說戒,中間有十一品說定,後十品是說慧的。
第一說戒品的內容是:什麼是戒,戒的語義,戒的相、用、現起、近因,戒的功德,戒的種類,戒的雜染和淨化。
第二說頭陀支品的主要內容是:十三頭陀支的語義,頭陀支的相、用、現起、近因,頭陀支的受持、規定、區別、破壞與功德。
從第三至第十三的十一品說定,可分為如下的幾科段:
第三說業處品,第四說地遍品,第五說余遍品,是連貫的。其內容是:什麼是定,定的語義,定的相、用、現起、近因,定的種類,定的雜染與淨化,怎樣修習。這裡也詳細地討論了修定之前應該捨棄種種障礙和親近怎樣的善知識,如何依照自己的性格去選擇四十種定境,選擇適當的處所等。關於修習的方法,在這三品中主要的是談十種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還附帶地敘述了四襌與五種襌的情況。五種襌,是南傳佛教的一種特殊說法。
第六說不淨業處品,是說明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涂相、蟲聚相、骨相等的的十種不淨以及詳細指示修習的方法。
第七說隨念品與第八說隨念業處品,是解釋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念死、念身、安般念(數息觀)、寂止隨念等十種隨念以及指示十隨念的修習方法。
第九說梵住品,是說明修習慈悲喜舍四種梵住的方法和對象以及其功德與目的。
第十說無色品,是說明四無色定的修法。
第十一說定品,是說明食厭想與四界差別的修習方法以及修定的功德。論四十種定境,到這裡為止。
第十二說神變品與第十三說神通品。這兩品是從修定的功德所引伸出來的。主要的內容有:神變論(談十種神變),天耳界論,他心智論,宿住隨念智論,死生智論。
從第十四至第二十三品都是說慧學的。其實整個南傳佛教的論藏要義都已包攝在這一部分了。
第十四說蘊品,說明什麼是慧,慧的語義,慧的相、用、現起、近因,慧的種類,慧的修習等。其中心的內容是解釋五蘊。如色蘊的二十四所造色,識蘊的八十九心與八十九心的十四種作用,行蘊的五十心所,識蘊與行蘊相應的數字。這是南傳佛教最重要的名相,尤其對於心的十四種作用有詳細的解釋,使我們在研究上座部這個特殊思想上有很大的幫助。
第十五說處界品,是解釋十二處與十八界的。
第十六說根諦品,主要是解釋二十二根與四諦。
第十七說慧地品,也是研究本論最難一品,用緣起緣生的意義來發揮原始佛教的世界觀與生命論。以十二緣起支為中心,用二十四種緣來說明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係。
本品主要論點有:緣起的語義,各緣起支的解釋,二十四緣的解釋,異熟識的轉起及結生的活動,三界諸趣的業與結生,結生識與諸色法的關係,名與色的區別,十二緣起的特質,有輪而不知其始,沒有作者和受者,十二種的性空,三世兩種因果,緣起的決定說,關於二十四緣,即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親依止緣、前生緣、後生緣、數數修習緣、業緣、異熟緣、食緣、根緣、禪緣、道緣、相應緣、不相應緣、有緣、無有緣、離去緣、不離去緣。這種說法也是南傳佛教的特點之一。
從十四品至十七品是說慧之地,下面幾品是說慧之體。
第十八說見清淨品,主要是說對名色的觀察與現起非色法的方法。
第十九說度疑清淨品,是說明把握名色之緣,十二種業輪轉與法住智。
第二十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的內容是:關於聚的思想,以四十行相思惟五蘊,色與非色的思惟法,提起三相、十八大觀、生滅隨觀智,十種觀的染污,確定三諦。
第二十一說行道智清淨品,是解釋生滅隨觀智、壞隨觀智、怖畏隨觀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及隨順智。
第二十二說智見清淨品,主要是說四種道智四種果以及智見清淨的德用,如圓滿三十七菩提分及斷證修習的作用。
第二十三說修慧的功德品,說修慧有斷煩惱、證聖果等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