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說一切有部(巴利語:Sabbatthivāda,音譯為薩婆多部),簡稱為有部或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中先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在論書中後世學者試圖歸結出說一切有部學說的最根本宗義。
《雜阿含經》中,一切(Sarvā)指的是十二處。《俱舍論》引用此段來說明,一切就是十二處,十二處就是一切,因此一切有(Sarvāsti)是指,一切法中唯有十二處是存有的,餘法為假名有。說十二處有,這仍屬於除一說部、說出世部和說假部外的佛教部派共同的傳承。
說一切有部,最主要的獨特教義就是認為三世實有,與認為現在實有、過去未來無的分別說部,形成上座部的兩大派系。印順法師認為,在分別說部從上座部分化出來後,原先上座部成員,可能就開始使用「說一切有」來自稱。但一直到《發智論》時代,說一切有部這個名稱才開始被發揚。
《順正理論》主張,除了三世實有外,三無為法也是實有,不認同這個主張的皆非一切有部。
《異部宗輪論》認為,此派立「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之體實有」為宗,故稱為說一切有部,且一一說明其因由,又名說因部。
藏傳佛教採用根本說一切有部戒律。藏傳佛教中,《四部宗義》稱其為毗婆沙宗。
(參考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