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以下是依「倉忠仁波切」與「圖滇悲桑格西」的開示,所整理,僅供參考!
「我執」與「我愛執」的差別
摘自:倉忠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士道攝要(38)
http://blog.yam.com/tsadong/
在多數的論著中,將「我執」、「我愛執」二者解釋為一樣。為何如此?
因為多數的凡夫都會生起「我愛執」,也會有「我執」,故將此二者總說為「補特伽羅我執」,在多數的論著中是以總相的方式作解釋。
但若加以詳細探討就會發現:「我愛執」、「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是略有不同。
細分來分⋯「我愛執」:於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是有的
「補特伽羅我執」:於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是沒有的
「我執」:於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是沒有的。
【學員提問】「我愛執」是由「我執」所引生,那麼,「我愛執」與「我執」是因果關係嗎?
【仁波切答疑】「生」的話,一定是因果關係。
剛才說明的是:將「我執」、「我愛執」作一個清楚的區分說明。
一般凡夫「我愛執」⋯因為凡夫的「我愛執」是依於「我執」而引生,所以在某些經論中的解釋並沒有清楚區分,只是以總相作說明
原因是,因為(總相的我愛執中,凡夫)「我愛執」的背後是「我執」,(凡夫)是由「我執」而引生「我愛執」。
凡夫而言,由「我執」引生「我愛執」,這一定是因果關係。但「我愛執」不一定是「凡夫的我愛執」。例如,阿羅漢也有「我愛執」。以阿羅漢而言⋯雖是已經斷除「我執」,但還是有「我愛執」。就此而言,(聲聞獨覺二乘)「我愛執」不是「我執」的果。
【學員提問】:凡夫的「我愛執」於三性中,是屬於「無記性」?或是屬於「惡性」?
「他愛執」是屬於善性嗎?
【仁波切答疑】:「我愛執」應該是屬於無記性。「他愛執」應該是屬於善。
【學員提問】:「我愛執」、「他愛執」二者是屬於「間接相違」或是屬於「不並存相違」?
(註《攝類學》:「相違」(兩個法沒有交集)有四種類型
1.直接相違⋯直接互不相順而存在
事例:聲常、聲無常;瓶、非瓶。
2.間接相違⋯間接互不相順而存在
事例:聲常、聲常空。
3.不並存相違⋯不能無傷害而並存、互相傷害而同時存在
事例:有情心相續中的能對治、所對治
4.互排相違⋯於覺知的趨入境上互相排斥而存在
事例:覺知的趨入境上於桌上安立瓶子、覺知的趨入境上於桌上安立非瓶
【仁波切答疑】:1·「我愛執」、「他愛執」二者應該是屬於「間接相違」
因為,「他愛執」如同「我愛執」的對治品
就二者而言⋯當一方的勢力漸漸增長,另一方的勢力即隨之漸漸衰退。
二者是會同時存在於一位補特伽羅的心續中,這是有的。
2·「我愛執」、「菩提心」二者是相違的(不僅是直接相違,且是互排相違)
《現觀莊嚴論》第四品中說「不退轉」的「共通義」:
基本上而言,⋯補特伽羅的差別:雖然種性不一定,但從大乘資糧道就絲毫不行其他道,並且不可能從大乘發心衰退。
從意樂上:已經壓伏生起只為自身希求解脫現行意樂的機會
從加行上:具足殊勝方便智慧(菩提心、空性智慧)的堅固證知,故必將獲得
無上菩提,如是安立為「不退轉」;但是,不安立為「不退轉相」
以「支分義」而言:即是「不退轉相」(不退轉徵相)
三種菩薩不退轉相:利根菩薩,從加行道煖位得不退轉相;中根菩薩,從見道得不退轉相;鈍根菩薩,從八地得不退轉相。
將此義趣結合菩薩心續中沒有「我愛執」,即是因為已經壓伏「我愛執」現行的機會,並且具足殊勝方便與智慧(菩提心、空性智慧)的堅固證知,依於此因而安立不退轉相。
故利根菩薩⋯於加行道煖位之後得智時,能壓伏我愛執現前的機會
中根菩薩⋯於見道位之後得智時,能壓伏我愛執現前的機會
鈍根菩薩⋯於八地之後得智時,能壓伏我愛執現前的機會。
註:「我執」與「我愛執」二者,具有交集關係的四句差別。
「我執」不周遍是「我愛執」。如:我心中生起,桌子是自性有的執著
「我愛執」不周遍是「我執」。如:阿羅汉心中的「我愛執」
二者同位:凡夫心中執著的「我執」與「我愛執」
非此二者:愛他執
「總相的我愛執」與「聲聞獨覺阿羅漢的我愛執」二者,具有總別關係的三句差別。
「總相的我愛執」不周遍是「聲聞獨覺阿羅漢的我愛執」如:凡夫的我愛執
「聲聞獨覺阿羅漢的我愛執」周遍是「總相的我愛執」
二者同位:「聲聞獨覺阿羅漢的我愛執」
非此二者:愛他執
…摘自:《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第三講
什麼是我愛執
雖然我沒有聽到聖座講經時,清楚指出什麼是我愛執,但根據我對聖座講的內容的理解,
1.我愛執的內涵⋯(1)是屬於一種順境的識體。即使斷除了我執,還是有“我愛執”出現
(2)由力量強烈「煩惱障習氣」的慣性,朝“我”這方面,而引生出來的「我」
或是「我所」丶「我的」一種執著心。這就是「我愛執」
(3)「我愛執」不是煩惱障
(4)凡夫的「我愛執」是依於「我執」而引生,所以是因果關係
但以阿羅漢而言⋯雖是已經斷除「我執」,但還是有「我愛執」
就此而言,(聲聞獨覺二乘)「我愛執」不是「我執」的果
2.亦可以用下面方法去區分:「我愛執」是⋯有自力作意的心,欲求自利的想法
「我執」是⋯不觀待五蘊的心,執我為諦實成立。
這種方法區分,則有些我愛執並不是顛倒的
例如:只為自己,希求解脫的心,大概可以算是屬於我愛執了。
3.有些人對我愛執的解釋⋯是「對我的貪」
兩種解釋方法的差異在於⋯聲聞獨覺聖者的心續中有沒有我愛執。
若對我愛執的解釋是「對我的貪」⋯則聲緣聖者的心續沒有我愛執;
若對我愛執的解釋是「欲求自利的想法」⋯則聲緣聖者的心續有我愛執,但沒有我執。
4.唯求自利的粗分我愛執:擋掉障礙菩提心生起之前的,唯求自利的粗分我愛執是
「大悲心」生起的障礙
但粗分的我愛執,它的某一力量必須到一個程度不讓它現行,
才有辦法不障礙大悲心生起
我愛執是菩提心之摧滅品,非空性所斷品;
細分的我愛執:在第八地以後可以完全不現起
但要完全遮反它種子的力量,就必須要到佛地
《現觀莊嚴論》第四品時:宗喀巴大師所作的《金鬘論》的注釋
在不退轉徵兆時提到:「利根、鈍根中的鈍根菩薩,真正的不退轉是在第八地,在未達到第八地還有我愛執。」
表示:就算是斷除煩惱的小乘阿羅漢,他進入大乘,如果他是屬於鈍根。
他的煩惱雖然都已經斷除,但未到第八地以前仍然還會有我愛執。
這可以間接證成。
我愛執是所知障所攝
5.我愛執與我執的不同
(1)我愛執是「執我、或我所」的順境識體。我執是「執我為自性有」識體(應成派的看法)
(2)以凡夫而言:由補特伽羅我執、我愛執引生貪等諸煩惱「我愛執」則是由於「補特伽羅我執」的緣故。
(3)從另一角度來說,凡夫的補特伽羅我執、我愛執是類似相同,因為彼二幾乎是同時造作以阿羅漢而言,彼心續中並無補特伽羅我執,但是有我愛執。
(4)我執與愛我執幾乎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愛我執會幫助我執、我執會幫助愛我執兩者很難分開。
(5)當對空性的認知越深入,我執就會逐漸地減少,可是愛我執不會就此而減弱。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已經完全斷除了我執,完全沒有煩惱了,可是愛我執仍然存在
(6)另一個角度講,當我們思惟菩提心的功德,愛我執的力量會因由菩提心的生起而慢慢減少,可是「我執」仍然存在。具有有部、唯識宗見的菩薩們,並沒有了解空性,所以無法獲得聖道。然而生起菩提心並不一定要透過對空性的認知,因由菩提心的生起,他們的愛我執絕對是非常微弱的。此時,他們因為沒有中觀正見的關係,他們的我執仍然會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