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五班 2025一月升增上班,歡迎加入!
無明不是連明瞭的功能也沒有了,也不是非明。譬如所謂非親,不是沒有親人,也不是不是親人。而是指仇敵。於非法、非義、非事中,前者為正解。(四家合注)
明: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而言,所認知的無我慧,證得補特伽羅非由自方形成的智慧。無明則是自方形成的執著。(日宗仁波切 2017-4-1 十二緣起)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雜阿含》257 經)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749 經)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雜阿含》6 經)
「無明⽀」。也就是⼀切的痛苦都是來⾃於對於真相的不了解,或顛倒了解的無明所產⽣的。(達賴喇嘛 20201002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並非是遮止明,也不是沒有明,所以不是不了解實際的狀況而已,而是與明顛倒的執著(覺燈日光,V2, p80)
所谓无明,即明的违品或对立法,而不是明之外的法。(廣論講記)
這邊主要講的是非親實,那個「非」字的跟無明的「無」字,這類否定詞在此處的用法是什麼。因為要正解釋的是無明,而無明這個「無」的用法,一下子不容易理解,所以先用我們容易理解的。一般非親非實這個字它容易理解,它代表的是所謂的虛誑、還有怨敵的意思,也就是正相反敵對的用法,所以它是要透由非親非實這個「非」的用法而間接了解無明的「無」的用法,更精準的能夠解釋。首先第一段共通的承許,引《俱舍論》說: 「無明如非親實等。」為了說明無明詞義上面的意思,它先引「非親非實」這樣的內涵讓我們容易理解,再往回推「無明」是什麼意思。其中非親非實等的等,還包含很多像非法、無義、不善心、非福業等等這些用法都是相同的。非親非實這個就好像說什麼呢?非親指的是怨敵,非實指的就是虛誑的。這是它的正解。然後後面就要說什麼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呢?也就是「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這邊要說明一下,因為很多人對這裡斷句斷錯的緣故會理解錯誤。「遮無親友諦實」的「遮無」跟後面的所謂的「亦非僅遮能對之明」的「遮」,這兩個藏文同一個字。這是法尊法師為了讓詞意順暢,四個字、四個字,所以這邊「遮無」其實就是「遮」的意思,遮除的意思,跟後面「亦非僅遮」的「遮」也是遮除的意思,兩個同意思。還有「異親實」跟後面「明所餘」,「異」跟後面「所餘」藏文都是同一個字。這是為了讓文字讀起來順暢而已,先有這樣的理解,才不會對後面產生錯誤的一種想法。所以「遮無」跟後面「遮」是一個意思。「異」跟後面「所餘」都是一個意思。接下來提到說「非唯遮無」,「非」就是不是,「唯」是僅僅,不是僅僅要表達什麼呢?把「親友諦實」遮除掉。把「親友諦實」遮除掉,等於說就是沒有親友,沒有諦實的意思。以及它也不是僅僅要表達「親友以外的」,或是「諦實以外的」,若僅僅這樣表達的話呢,是不夠具體、不夠精準的。應該怎麼表達呢?精準表達就是「而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就是親友的正相反的不順品,還有實語的正相反的不順品,比如說親友的正相反就是怨敵,實語的正相反就是虛誑,也就是妄語的意思。這裡就很明確表達它的範圍是狹的,而且是確定的,直接相違背、敵對的。如果就上面來講,它如果僅僅只是表達沒有親實,或是親友以外,或是諦實以外的話,那這個範圍就太廣了。所以這樣子的解釋方法不是這邊要表達的,這邊要表達的就是很明確的,而且範圍是鎖定的,它的直接相違背、敵對的。同樣地比如說當我們講「非法」的時候,實際上它在解釋「無」「非」這個否定詞此處的用法。當我們提到說非法的時候,直接講的是壞的意思,不是說法以外的,法以外的很多,除了法,這個以外的,桌子、椅子,…這個都是法以外的,但是這個不是這邊要講的。先理解這邊的法不是說跟存在同義詞那個法,如法的法,佛法的法。那麼這個呢它是直接正相違的,他行非法的行為,就是他做壞的事情的意思。那麼在業果那邊講「思作無義」,「思作無義」也不是說沒有意義的事情,「無義」就是直接正相反,也就是所謂傷害、損害的意思。(如得法師)
十二因緣 初支無明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無明是一種認知,明也是一種認知,無明是明的正相違所對治品。以譬喻來說,無明猶如眼盲者不見色,以此譬喻,不解真實相就是無明。
如何承許十二因緣初支無明,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總說為二種主張__
如本文說:「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法稱論師是隨理行唯識宗。如文所說,這是以「與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相違」的角度而建立無明,並不是以無明心所(未解對境之心所)而言。該段本文的意趣可推理於中觀應成派、隨理行唯識宗。如文所說,能對治之明者,乃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與彼正相違的,就是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如是,以應成派及隨理行唯識宗而言,與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相違的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是輪迴根本無明,彼等顛倒知有心王及心所,並不僅是無明心所。
又,如本文說:「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見、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無著菩薩及世親菩薩認為,輪迴之根本無明是蒙昧實義。此如宗喀巴大師總結而說——邪見、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邪解,意謂誤解真實義理。未解,意謂不解真實義理。十二因緣初支無明是彼二種中的後者。如是,以「無明心所」的角度而建立輪迴根本無明,所以,就是未解補特伽羅無我之無明,也就是說,彼無明是「執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與「無明心所」的同位,必須是執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且是無明心所。
內道四部宗派,對於輪迴根本無明有不同的主張:
(1)以中觀應成派而言——與通達空性之智相違的法我執、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等,彼等執自性成立之認知未解空性,故是輪迴根本無明。自宗主要是以「認知的耽著境」而建立無明,因此,無明應是包含心王及心所。如以「補特伽羅自性成立之執」而言,無論心王、心所皆是執取耽著「補特伽羅自性成立」;那麼,與其相違的,就是「補特伽羅無自性成立」,所以,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成立,就是能對治者,彼能對治補特伽羅自性成立之顛倒執。
(2)以隨理行唯識派而言——如本文說,法稱論師承許,能對治之明者,乃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那麼,與彼正相違的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則是輪迴根本無明。要言之,與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相違的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就是十二因緣初支無明。此中,並非以無明心所而建立輪迴根本無明。
(3)除上說二者以外,中觀自續派以下__十二因緣初支無明是以「未解補特伽羅無我之無明心所」而建立,要言之,就是以「無明心所」的角度而建立輪迴根本之無明。這就是說,十二因緣初支無明:是未解無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且是無明心所。換言之,必須是無明心所,且是執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所以,其他無明並不是輪迴根本無明,如執聲常之無明,彼雖屬無明心所,但不是十二因緣初支無明,因為不是執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我。總之,未解補特伽羅無我之無明心所,就是十二因緣初支無明。又,無明不是薩迦耶見,無明若是薩迦耶見,則薩迦耶見就不是慧心所,因為,慧心所與無明心所是相違。(倉忠仁波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業}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為愛}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334經)
無聞之凡夫,對色集、滅法不如實知;無聞之凡夫,對受集、滅法不如實知;無聞之凡夫,對想集、滅法不如實知;無聞之凡夫,對行集、滅法不如實知;無聞之凡夫,對識集、滅法不如實知;說此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隨佛尊者 引相應阿含256經)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我說不?」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
「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
又問:「何所知?」
「謂:{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雜阿含256經)
無明怎麼起? 無明不是無始以來就有,無明也不是業障深重而有,無明也不是從前輩子帶到這輩子來。無明是在當前根、境為緣生識的當下,不修因緣觀而有無明,無明是這麼生起的。(隨佛尊者)
諸比丘!何為無明?諸比丘!無知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於趣苦滅之道,諸比丘!以此謂之無明。(《相應部經典》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