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混為一響:延遲、回音、殘響怎樣區分?
【潔能.能源教育電子報】2021年2月號下載 - 能源教育資源
能源與動力科技http://163.28.10.78/content/junior/life_tech/tc_jr/life_tech03/305/brief01.htm
能源與動力
一 、功 、動力與能源
完成一件工作的能力稱為「功」,一個人拖動50公斤的東西,我們就說它已經作功了。作功有兩種條件,一要有力量,二要改變物體的距離,力和距離是件功的必備條件。作功一定會消耗能量,有能量的轉換才能作功。動力是從能源轉換而來,當動力作功時,就有能量的轉換、大小、快慢的差別。
早期人類應用體能、自然力或工具來作功,自從工業革命動力的應用受到刺激,蒸氣機、馬達陸續出現。因此,機械與能源的使用,能產生巨大的動力,使人類突破了體能的限制,造就了今日的科技文明。
運輸上,動力用來推動載具行駛,如汽車、飛機;工廠使機具運轉,如織布機;生活中的家電設備亦均使用動力,如電風扇等。汽車、飛機、織布機、電風扇等之所以會有動力,主要能量來自石油、煤……等能源。因此能源與動力息息相關,與我們的生活也密不可分。
二 、能源的形式
能源是人類生活的動力,如煤、石油、天然氣、風、水庫存的水‥..,,當被使用時便以不同形式呈現。能源的形式可分為:機械能、熱能、光能、化學能、電能、核能‥等。
(一)機械能
機械能當以動能或位能形態表現。簡單的說就是使物體作我們肉眼能看見之運動的能。運動中的物體其有動能如賽跑
;溜滑梯在高處不動是位能,下滑時產生動能等都是機械能的例子。
(二)熱能
熱能可從各種能源轉換而得,產生的時候,大都會有光,如太陽能、天然氣……等。
人們生活中的取暖、烹調或工廠的生產活動等,都是燃燒能源產生熱能,如高溫蒸氣用來推動渦輪機,產生機械能或用來發電。
我們應用熱能,常利用下列三種
傳送方式:
1.熱的傳導
金屬、玻璃……等固體物質,一受熱,熱就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如鍋子加熱熨斗……等。
2熱的對流
水或空氣加熱其密度會變小、變輕,所以冷水向下降,熱水向上升,形成循環,這種循環反覆幾次,溫度
就會一致,如煮開水……等。
3.熱的輻射
熱能從一處傳到另一處,不需接觸熱源就能直接傳熱的方式,稱為熱的輻射,如電暖爐……等 。
(三)光能
光是一種能量,在空間形成波浪狀的移動。最重要的光能是太陽能,以光的形式傳送到地球上。含有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及其他電磁波。
一般我們所說的光線就是可見光,其他是肉眼無法看見,但人們可以利用的,如x光用來檢查身體內部、紫外線用來殺菌、紅外線用來保溫……等。
(四)化學能
能量可以儲存在化學物質內,食物中含有動植物的化學能 。我們使用的主要燃料煤、石油、天然氣也都儲藏了化學能量,像這種儲存於物質分子中的能量就是化學能。
人類無法百接使用化學能,但在生產及能量之儲存土是相當重要的。電池就是屬於這種裝置,是一種適於儲存而隱藏式的能量。
(五)電能
電能是在電線中流過的電流產生磁效應,可以轉換成聲、光和熱是一種很方便的能,如電鈴、電磁鐵……等。
(六)核能
核能是來自原子核內的能源,原子核分裂或融合反應,所產生的能量
三 、能源的轉換
能源必須作有效的形式轉換,才能被我們所利用,如水力發電產生電能十天然氣燃燒產生熱能、汽油燃燒使汽車產生動能……等。
http://web.thjh.tp.edu.tw/sourcedata/tech/Page10098/page100983.html
傳播科技是協助人類溝通、分享、以及處理訊息的技術方法。而傳播的歷史大概略述如下:
一、語言與文字
語言是我們用來溝通的最重要工具,在語言尚未發展出來原始時代,人類可能利用信號並伴隨著低沈的咕嚕聲或粗暴的咆哮聲來互通訊息的,不過如果會錯意的話,可就難免打起架來囉!
大約在五十萬前,人們已發展出說話的能力;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發出聲音,表達類似危險或食物的意念外,更能明確的說出是哪種危險及需要哪一種食物。漸漸的,除了說外,人們也建立文字來描述周圍的世界或記錄重要事件;由於不同地方使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便造成了現在世界許多不同系統的語文。
在三萬年前,人們開始把自己的意念和所看到的東西記下來,他們利用圖畫的方式描繪在穴壁上。到了三千前,圖畫語言也被發展出來,特殊的圖案或象形文字不僅是描述實物,也用來表示思想與感情,古埃及人便是以象形文字來書寫的。同時,住在伊拉克地區的閃族人也發展出另一種書寫體,他們將楔形圖案或稱為楔形文字刻在用黏土做成的寫字皮上。利用這些方法,古時候的人便發生的事情,依其先後順序詳細的描述記錄下來。
最早的字母出現在西元前1200年的敘利亞,它有32個字母,每一個字母都有一特定的發音。現今英語系國家中所使用的26個字母,則是源自羅馬字母,而羅馬字母又是來自西元前400年左右的古希臘字母。
只是靠書寫來表達意念的通訊方式,不但非常緩慢,而且也可能只有少數能得到這份訊息,實在很不經濟。再說,當時的知識文化並不普及,能寫又能讀的人非常稀少,也就使得通訊發展停滯不前了。
幸好在西元1450年,德國發明家顧登堡發明了活動鉛字印刷技術。繼此之後,各種書籍、雜誌、報紙…弁伔犮X籠,而各種知識、思想與消息也就藉著這些傳播工具,源源不斷的送到我們的眼前,開啟了「秀才不出門,能 知天下事」的時代。
二、電報─利用電流傳遞消息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便知道電的存在,可是直到最近的200年間,人類對電力才有所了解並開始大量使用。十九世紀初,科學家們便嘗試將它應用到長途通訊上,從此,通訊便迅速發展,一日千里了。
第一台電報機─五針式電報機是在西元1837年由法國惠斯塔與庫柯所共同發明的,利用數根金屬線連接在電報機針頭上,由針頭的移動來組出不同的字母。翌年,美國摩斯首創有線電報機,他利用點、線的不同組合來表示不同的字母,這就是著名的摩斯電碼。
在摩斯電碼系統中,將訊息轉成點、線方式傳出,而接收端的人在收到這些點、線的訊息後,仍要再將其轉譯並翻譯記錄下來。西元1855年,英國科學家休斯發明了一種印刷電報機或稱電傳打字機可以在訊息到達時自動解碼並由機器打字印出,這就是現今電報交換(telex)的前身。
電報通訊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末期已經相當重要,利用它可使人們在短時間內與遠方的朋友聯絡,然而無法像當面交談般親切。於是當西元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了磁鐵式電話機,便可將人們說話的聲音轉變成電子信號,沿著電線傳遞出去時,電話便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朋友」了。
電報和電話可使用在兩地間的通訊上,但在無線電報或無線電話發明之前,海上的船隻並不能利用這兩種方式來互相通訊,直到無電波被發現了以後,事情才有了轉機。西元1890年,法國科學家布蘭地發明了利用金屬屑檢測無線電波的粉末檢波器。西元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機,並於西元1901年,成功的將無線電話信號傳越大西洋。
西元1906年,美國費塞丹製作了第一個有談話及音樂的廣播。同年,晶體檢波器被發明出來,這種晶體在檢測無線電波的能力上,比粉末檢波器內的金屬屑還好,這也就是世界第一台無線電的晶體收音機。電視機在西元1953年首次推出。當電晶體被發明出來後,日本新力公司將它應用在電視的製造上,於西元1960年製造出第一部電晶體電視,取代真空管電視。
電視訊號如果未經過放大或增強,將無法傳遞得很遠,而且它不像無線電波,能夠被電離層反射,所以無法將電視畫面傳送到世界各地。但是蘇聯於1985年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進入太空後,美國便開始嘗試利用通訊衛星的接收及傳送能力,將畫面由甲地傳送到地球另一端的乙地。
今天,地球外唯有許多的通訊衛星環繞著地球運轉,由於它們繞行地球的速度與地球自轉的速度相同,因此稱同步衛星。其次,以包含三枚衛星的國際衛星系統最具代表性,他的每一枚人造衛星各涵蓋三分之一的地表面積,於是這三枚人造衛星的通訊範圍更涵蓋了整個地球表面。除了國際衛星系統外,國際商業衛星通訊組織也發射了六枚人造衛星,在地球上空為全世界的人服務。
三、電腦的時代
當矽晶片被發明出來後,電腦的發展更加突飛猛進,而科學家也開始嘗試將電腦應用在通訊方面,希望使通訊更快速、便捷,在西元1960年間推出了電子交換機,它的心臟便是一具電腦。利用人造衛星來通訊電話電流的實驗也在同一時間展開,西元1971年紐約與倫敦之間的國際長途電話終於能夠直接撥號了,在此之前,國際長途電話必須經由接線生的協助,才能互相通話。現在的通訊衛星可同時提供6000個以上的電話頻道,以及兩個電視頻道。
電話本身也在不斷的改良與進步,現代化的電話不但具有像電腦一樣的記憶功能,能夠記憶數十組設定好的電話號碼,更有自動重播、快速撥號及三線對話的功能。
電腦在今天的通訊系統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擁有一部電腦,那麼除了玩玩電腦遊戲外,還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的資訊哦!最為人熟知的電傳視訊即是電信局為擁有電腦的人所提供的一項服務。利用電話路線,用戶可以從電腦螢幕上看到股票行情、穀類交易或匯率變動等資料,當然,你也可以和另一個擁有電腦的好朋友,在電腦螢幕上互相交談呢!
貳、傳播科技對人類的衝擊
一、政治上的衝擊
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報紙、收音機等)對於整個政治系統有很大影響。例如政黨依靠著「文宣」來達到推銷政策以贏得選舉;大家從衛星中得以了解天安門事件發生之背景、波斯灣戰爭之起因及其對回教國之影響等,均是依靠媒介之傳播來影響大家對政治的視野及關心。
二、社會上的衝擊
傳播科技的發展對人類在社會團體中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政府可藉由電腦來管理人民的戶籍,了解收入及其稅賦等。這些傳播科技的應用,使得政府更有權及能來管理眾人之事。此外,在教育上,大量傳播科技的使用,使得教育方式或行政管理產生重大變革。在工業上,新的傳播科技使人員訓練效率及經濟上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在圖書館的管理、消費性的郵購等亦均由於傳播科技的發展,而使人類在生活上有很大的改變。
三、經濟上的衝擊
由於全球通訊的發展,使其對經濟上的影響常常在轉瞬之間。例如,紐約或東京股市的變化,可在很短時間內影響台北股市的行情。此外,傳播科技亦使得製造業型態的經濟轉向服務業型態的經濟,因為科技使製造業更有效率,故業主得以轉移人力在客戶服務上。
四、環境上的衝擊
雖然傳播科技和其它製造、運輸或營建科技比較起來較為「乾淨」而無「黑煙」,但並不表示其對環境毫無影響。例如,紙大量的使用造成木材的缺乏及森林的破壞,並進而影響山坡地的水土保持,而這些影響卻是人類常常忽略的。
五、文化上的衝擊
五百年前,一個社會的文化基本上架構在其文字與語言,如今傳播科技使得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距離變得縮短,別種語言、文字、電影、小說藉由傳播使得人類在其傳文化與外來文化中必須作一重新調整。例如,西方式的文化與東方式的文化互相常常產生衝擊與變革,東方家族性團結可使得西方民族更重視家庭倫理,而西方式的開放亦造成東方家庭在教育方式的改變。
(摘自 游光昭 1993)
製造科技 http://web.thjh.tp.edu.tw/sourcedata/tech/Page10098/page100981.html
製造科技通常被定義為「將原料轉變為有用物品的程序」(蔡錫濤,民83;Wright,1993;Kalpakjian,1992)。依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說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都是製造科技的產物,由此可以看出製造科技和人類生活的緊密關係。
製造科技主要包含生產(productive)與管理(managerial)兩大活動:
一、 生產程序:
生產程序可分為取得資源、轉化資源、與生產產品三個階段。資源有天然資源及回收資源兩類。取得天然資源的方法有採收、砍伐、捕捉、探鑽及挖掘等。轉化資源活動亦即以加熱、化學變化或機械式處理的方法,將回收或天然的資源加工成為工業上的標準原料,亦即俗稱一次加工,煉油、煉鋼等行業即是。
生產產品在整個製造活動中佔有最大份量,在此一階段中使用的材料加工方法有鑄造及模塑、成形、切削、接合組裝、調質、表面塗裝等六大類。此一階段亦稱為二次加工。
鑄造及模塑:材料通常先給予加熱使其達到熔點而液化,然後藉著重力或其他形式的外力引進模穴中,當材料凝固從模穴取出之後,即形成模穴預製的形狀。鑄造多用於金屬的加工,而模塑則多指塑膠或部份陶瓷材料的加工,塑膠射出成形為典型的模塑加工例子。
成形:對材料施予外力(拉力、壓力、剪力、扭力或其組合),使達到塑性變形的程度,以改變材料的形狀或大小,材料的質量(或重量)則保持不變。例如把鋼塊滾軋成鋼板、把塑膠粒子製成塑膠管、把陶土擠壓成碟形器具等都屬於此類的加工方式。
切削:把多餘的材料去除以製成所要的形狀和大小的加工方式即為切削。鋸切木材、車削工件等都是切削工作。
調質:利用加熱、化學變化或內力效應等方式來改變材料性質的方法即屬之。最常見的調質程序為金屬的熱處理。
接合組裝:把兩件或兩件以上的材料暫時或永久的接合在一起即稱之。例如用焊接或螺釘接合金屬、用釘子、膠水等結合木材。
表面塗裝:在工件表面施以裝飾性(美化)或保護性的處理稱為表面塗裝。例如噴漆、上釉或電鍍等。
二、 管理程序
製造科技中的管理程序具有四大功能:
計劃:設定目標以及訂定行動方案。相關人員必須具備創新、研究、設計及精巧規劃的能力。
組織:將人事物做適切的安排以使工作能順利的推動、運作。
執行:以分派工作並督導其完成為主。管理人員需具有激勵、協調和監督的能力。
控制:比較目標與執行成效,以確保目標之達成。
為達到上述四項功能,製造科技系統的管理程序可分為研究發展、生產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和工業關係等五大領域。
研究發展:本部門人員將各種產品的新構想經過設計、分析、測試及修正等步驟而予以具體化,然後移轉至製造部門生產
生產管理:此一領域之主要工作內涵為安排機具,並規劃製程、設定產量與時程及監控制程,以確保生產合於預設規格及品質的產品。
銷售管理:主要任務為市場調查、產品促銷、產品銷售、產品配送及售後服務等。
工業關係:此一支援性管理活動之主要內涵為招募、進用及訓練公司的員工。此外,促進公共關係及勞資關係亦為部門的重要工作事項。
財務管理:主要為公司金錢收支之管理和物料、機具等之採購。
貳、製造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製造科技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預期和非預期的影響,都各有正面和負面的效應。
正面預期的影響為產品所帶給人們生活上的便利,生活品質的提高及個人精神或物質生活的滿足。而其正面的非預期影響,常常是因為新產品普及化所造成的社會文化制度向上向善的變革。例如大量電子傳播器材(通訊設備、電視、收音機等)走入家庭之後,使得人們更容易瞭解其他國家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因而要求更多的自由與開放,加速了許多極權政體的衰亡,促進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製造科技所帶來的正面效益並非免費的午餐。享受它的好處的同時,我們也嚐到了它的惡果。伴隨某此產品而來的,常常是一些會破壞人類生活品質或生態環境的噪音,空氣或水資源的污染,這些都是預期的負面影響。而由於工程人員的疏失或無知所製造出來的產品,有時候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這是製造科技所帶來的非預期負面影響。
(摘自蔡錫濤 1993)
營建科技 http://web.thjh.tp.edu.tw/sourcedata/tech/Page10098/page100982.html
壹、營建科技的意義
營建活動的出現,可視為人類把自然的環境改造為適合居住與活動的人工環境,以促進人類的生活福祉與社會的發展。因此營建科技的定義是:人類為營造生活空間,運用其智慧,所發現或發展出來的工程技術及知識。
貳、營建科技的原理
營建科技包含兩大因素:一為材料,二為材料的組合方法,在建造時,最重要的是能吸收和可均勻分配應力的材料。應力代表所有作用於建築物而足以使之倒塌的力量,這些力量可分為靜載重(結構體本身重量及其永久載重)和活載重(風力、積雪、洪水、移動物體等之載重)。
三種主要的應力有:
壓縮力---將材料之粒子壓擠再一起的力量;
拉力----將材料之粒子拉開的力量;
剪力----驅使材料粒子間互相滑動的力量;
任何建築結構設計的成敗,最主要乃決定於是否能均勻地分配應力,以及將載重轉移至最穩定的支撐面--地面上。
參、建築物主要構成單元(Structures Element)
一﹑基礎(Foundation)
基礎乃建築物最基本之構造部份,藉以將上部結構物之荷重均勻傳達於岩盤,基礎之構造方法種類繁多,應如何採用合適之構造,是建築物荷重情形及地質之軟硬而作決定。
二﹑牆壁(Wall)
牆壁為建築物垂直方向之構造體,用以分隔水平空間,有分外牆與內牆兩種,外牆用為屋內外空間之分隔,故需具備耐寒暑之性能。承重外牆更須兼具承受載重之性能,內牆則為建築物內水平空間之分隔物,為間隔區分使用空間而已,但亦有作為承重牆。
三﹑梁(Beams)
為支承樓版、地板荷重之水平構材。
四﹑柱(Cocomns)
支承屋頂、樓版、地板荷重之垂直構材,有獨立柱及附壁柱之分。
五﹑地面樓板(Floors)
房屋內部之水平構造體,用以分隔建築物之垂直空間,並容納人們在其上起居生活,其荷重由梁柱或承重牆負擔,然後傳達到基礎。
六﹑天花板(Ceilings)
屋內上部之水平構造物,用以掩蓋屋頂或樓版下部。天花板常依室內所需之特殊機能,如聲音傳播、光線反射等分為平面、斜曲面或波狀平面等多種。
七﹑屋頂(Roofs)
位於建築物的頂端,用以防止風、雨、霜、雪之侵襲,其形狀有斜頂、平頂及曲面圓頂等構造,包括屋架及屋面材料兩部份。近來,由於防水隔熱材料發達,屋面構造漸趨簡單,多採用鋼筋混凝土板構造或殼狀圓頂構造以代替複雜之屋架構造。
八﹑樓梯(Stair)
用以聯絡不同高度之垂直交通構造物。
九﹑裝修(Finishings)
作為室內裝飾之構造物,如台度、踢腳板、門窗線腳等。
十﹑門窗(Doors & Windows)
用以交通、採光、通風之牆身開口部份屬之。
肆、建築構造之種類
一、依構材分
此為最常見之分法,依建築物主要構成部份使用之材料加以分類,其建築構造有下列七種:
1﹑木構造:
建築物之主要構造部份如牆、梁柱、樓版、屋架等用木材構築者謂之。木造—露柱木造及隱柱木造(外包式)。
磚木混合構造—以木材為骨架,牆柱間為磚塊,牆身為木骨框填充材料。
石木混合構造—與上同,牆身材料為石料。
木骨灰泥構造—與上同,牆身材料為板條灰泥。
2、磚構造:
建築物主體以磚塊砌成,有純由磚塊砌成者,有磚石混合構成者,其牆面有貼面磚、貼石片或洗石子等;而多層磚構造物,其樓版地面有木構造或鋼筋混凝土等材料者。
3、石構造:
以石料為建築物主體之構成材料,有石塊砌疊者,有外牆用石塊砌疊而內牆以磚塊砌疊者,至於樓版地面材料則與磚造建築物相同。
4、鋼骨構造:
鋼骨構造最適於高層建築之主體,用各種不同斷面之型鋼及鋼板,以鉚釘、焊接或螺栓接合構成框架,然後以磚石或混凝土包被鋼骨及填充柱間牆身而成整體架構者。
5、鋼筋混凝土構造:
以軟鋼作成之各種形式鋼筋紮成框架,然後搗灌混凝土,硬化後形成堅固之結構體,或利用預鑄鋼筋混凝土構成之,此法以其經濟和造型不受限制等優點,已成為近代建築最主要的結構方法。
6、塑膠構造:
近代化學合成之研究進步快速,塑鋼房屋應運而生,此法係在工廠施工,作成結構單元,再運至工地組裝而成,不但廉價,而且快速。
7、橡皮構造:
多以雙層之充氣橡皮構成,因其架設方便、搬遷容易,多用於較短時期或軍用之帳幕、倉庫等。
二、依組構方式不同分
1、疊砌式構造:
磚石等材料逐個疊砌構築而成,其荷重多由牆身負擔,不經梁柱傳達,故結構物之強度需視砌磚材料本身的強度及所用灰漿之強度和膠著力而定,惟耐震力較弱。
2、架構式構造:
以木料或鋼骨等細長部份加以拼接,組合使成整體之骨架,結構物所有之荷重,由構成骨架框之梁柱分別傳達於基礎,故各部份材料之組合法及接合部位之優劣,乃為影響結構物強度之因素,其耐震力較強。
3、柱板式構造:
以鋼筋混凝土平版多層套於鋼柱,逐層吊升固定位置後,再築內外牆身,施工極為經濟。
4、箱式構造:
以鋼筋混凝土築成箱匣形之房間(包括地平樓版或屋頂及荷重隔牆),逐層並列,再建外牆,殊稱堅固。
伍、營建科技的影響與衝擊
一、營建科技由單純的〝住〞的需求,延展到給人們〝行〞的便利與住的品質提昇,不但帶給人們更堅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更可展現一國經濟成長的實力,但同時也帶給環境許多負面的影響:
1、城市高度開發興建,形成都市的水泥叢林,產生了嚴重的溫室效應、空氣污染、廢水污染等。
2、土地過度開發,形成濫墾,造成地盤鬆動及土壤大量的流失。
3、營建工程四處興起,造成廢土棄置問題及噪音問題。
二、在人類追求〝住〞與〝行〞的便利與品質時,我們不可遺忘環境的重要性,因此,應在設計與營建過程中,將環境的維護保存列入考量;如栽種行道樹以調節氣溫、吸收噪音、淨化空氣等,如加強稽核查緝,杜絕濫墾、濫建,以防水土流失。
(摘自 許明珠)
運輸科技 http://web.thjh.tp.edu.tw/sourcedata/tech/Page10098/page100984.html
壹、運輸科技的定義
運輸科技乃是利用各種運送工具及通路,將人及貨物從甲地運至乙地,以克服空間阻隔的一種方法。
貳、運輸發展簡史
自有人類以來,即有運輸,因為運輸乃是類獲取食物、衣服、居室材料、器具以及武器的手段,故運輸發展歷史乃與人類文明發展史相始末。最早期的人類,進入文明時之前,係以其本身作為運輸的工具,即以肩、背馱負或以頭項負作為運輸之方式。其後,隨著時間的進展,乃知馴養牛、馬、駱駝、狗…弘坁咱H馱運或拉曳重物以減輕人類本身負擔,並增進運輸的數量。其後更進而有馬鞍、牛軛等器具發明,因之能充分利用動物的力量以增進運輸的效能,運輸發展於是進入文明時代。及至輪軸發明,車輛的出現則更揭開現代陸路運輸發展的序幕。
水運方面,木筏是早期使用的工具。由此可知人類自古了解,水道乃是最方便運輸媒體,而運用木頭浮力可以為運輸之用。美洲的印地安人與北美的愛斯基摩甚至知道挖空木頭可以增加浮力的道理,因而曾發展過十分精良的獨木舟作為水上運輸的工具,這種獨木也是大洋洲各民族長久以來的最主要運輸工具。不久之後,人類又知道在舟、筏之上裝架動物的皮可以利用風力以為航行之助,是乃帆船之前身。
進入近代以後,機械化運輸即開始出現,不但運輸的技術進步了─運輸的方式改變了,運輸工具增加了,同時運輸的領域也擴大了,茲分海運、鐵路、公路、空運及管道運輸數項敘述如下:
一、海運
1765年詹姆士‧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於十九世紀初被應用於水道運輸,從此開始了海上運輸的機械時代。1807年,富爾敦他所發明的汽船「克拉蒙」號展示於赫得遜河(Hudson River),證明了使用蒸汽機的汽船可以在海上及河上航行。至1833 年,一艘名叫「皇家威廉」號的加拿大汽船首次橫渡了大西洋。其後的五十年內,汽船的發展一日千里。船身由木製變成鐵造,然後又變成鋼製;早期的邊輪推進器於十九世紀中葉被螺旋槳推進器所取代,1854、1897兩年裡第一個複合來複式蒸汽機及蒸汽渦輪先後均由英國人首次成功地應用於輪船之上。其後,柴油引擎也試用成功。進入廿世紀後,蒸汽渦輪取代了蒸汽機─先由客輪開始,然後才及於貨輪。
二、鐵路
蒸汽鐵路運輸於1825-1830年間由英、美兩國首開其端。但美國早期的鐵路運輸,由於鐵道不長且資本不足,只能彌補水運的不足,直到1850年左右美國才清楚了解到唯有鐵道運輸能使他們開發無窮無盡的資源。其後他們廣借外債,玫力於鐵道的興建。四十年後,全美國境內:田西而東,由南而北,己為鐵路網所密佈。
三、公路
汽油引擎的使用於道路車輛首由德國人戴姆勒(Gottlieb Diamler)於1887年嘗試成功。大約八年之後,美國開始發展汽車。其後若干年世界各先進國家的汽車運輸因道路缺乏堅固路面而停滯不前。但由於汽車的便利,在1910年後不論是客用車或載貨汽車均深為社會大眾所喜好。時至今日,世界上各先進國家均建有巨大的良好公路系統,其中還包括超級高速公路,使得貨車、拖車能夠運送大量的貨物,而每日利用小汽車或大客車旅遊的人,為數以千、百萬計。
四、空運
空運發生肇始於1783年六月五日法國人蒙哥菲爾兄弟以熱氣球飛安內(Annonay)之舉。飛機的發展係自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於北卡羅萊納州旳Kitty Hawk的成功飛行開始。隨著飛機設計技術的進步以及飛行器材及機場的成長,空運事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擴張得非常快速。在1950年代中,各航空公司即開始廢棄汽油引擎而改用噴射引擎的飛機,後者的速度以及操作和保養的經濟性都比前者為優。
五、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是歷史最短的一種運輸方式。在美國人開發賓夕法尼亞州的油田之不久,人們才於1865年開始利用管道來運送石油,由於實驗的結果很成功,管道運輸於焉誕生。其後,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管道運輸乃日有進展。除此之外,管道運輸的發展也與汽車之普遍化和內燃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迨1930年後,油管運輸貨品已不限於原油而及於汽油了。
參、運輸科技對環境之衝擊與影響
運輸科技產品對環境污染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即空氣污染、噪音污染與水污染等三種。而運輸科技產品中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為汽車與機車所排放出來的廢氣。車輛廢棄的成分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化合物,其中除水、氮、二氧化碳以外,尚包括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氬、氮氧化物、及許多塵粒如鉛及硫化物等。其中一氧化碳、氮氫化合物、二氧化硫與鉛等氣體與塵粒,對人體會產生相當大的危害。此外,運輸科技產品如汽車、飛機等運轉時所發出來的聲音,超過一定標準時,就會形成噪音,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大量的二氧化硫粒子在空氣中,會與水蒸氣化合形成酸雨,降落地面,造成水源與地下水的污染,對人類的生存與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
新興科技
網路實境會將虛擬與真實融合在一起。
機器從無連網工具轉變為消費性產品,這將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智慧型分散式分類帳與人工智慧的進步,將協助機器滿足人類的工作需求。智慧型物品會根據品質和成本購買與比較產品,如同人類的行為模式。洗衣機會協調其他裝置,以優先安排使用熱水、檢測維護問題,甚至會在有需要時請當地承包商解決問題。
70%的企業主管樂見員工與機器或機器人合作,來突破人類的極限
連網行動力將徹底改變交通方式。
自動駕駛汽車讓我們得以免於駕車時的各種干擾,讓汽車成為移動式客廳。未來的車輛還能用來作為物聯網的行動感應器,以確定道路是否需要養護、測量汙染和環境狀況,以及顯示道路影像以確保行車安全。
50%的商業領袖認為他們將能在 2030 年時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出遊1
從數位城市到有知覺的城市
明日的城市需要建立自己的網路基礎結構 (其中包含智慧型物件、自行回報系統以及使用人工智慧的分析技術),以促進社群的融合並給予支援。
5G、無線網路、物聯網及機器學習的整合,將可建立資料導向的智慧型城市服務。城市居民資源運用的效率,及其基礎結構的彈性都將獲得大幅度提升。
68%的人口於未來三十年內將居住在城市地區2
代理程式和演算法將預測我們的需求。
到了 2030 年,我們每個人都將獲得高度個人化的「生活作業系統」的支援。這個系統將具備情境感知能力,並能主動地預測我們的需求。
人們將擁有瞭解需求、以機器為基礎的智慧型服務專員。從預約餐廳到翻修房屋,我們的服務專員將與 Web 服務、機器人及網路物件進行溝通,帶來更大便利性、增進使用體驗,並實現真正的連網生活。
76%的企業主管期望能藉由自動化更多工作內容,來重新架構時間規劃方式1
機器人和社交生活
從實驗室到工廠,未來將創造出機器人來擔任我們在社交場合中的協作者:亦即增強我們的某些技能,擴展和提升我們的社交能力。
未來的機器人不但會與我們互動,彼此之間也會進行社交互動。機器人在學習一項工作時,會將學習結果上傳到機器人的整個社交網路、眾包資訊及創新成果,進而加快進步的速度。
70%的企業主管樂見員工與機器或機器人合作,以突破人類的極限1
一、自然水 [return]
1.存在於自然界,未經處理過的水稱為自然水,如海水、河水、湖水、井水和雨水等
2.雨水是自然淨化的水,是淡水的主要來源,但雨水仍含有微量的雜質,所以雨水仍然不是純水
二、水的淨化 [return]
1.清除懸浮物質
(1)沈降法
將帶有泥漿的水靜置,使其澄清,此法僅適用於雜質的粒子較大者
(2)凝聚法
1. 凝聚法適用於雜質粒子過於微小,不能以沉降法沈澱者。
凝聚法是加入一種化合物,在水中產生膠質沈澱物,將懸浮微粒攜帶而一起沈降
2. 較常用的凝聚劑為鋁鹽如明礬: KAl(SO4)2.12H2O
<Al3+之水解反應>
Al3+(aq)+3H2O(l)→Al(OH)3(s)+3H+(aq)
膠狀沈澱物
(3)過濾法
水經過凝聚法處理後,通常再經過過濾法(使水細流通過下面用數層砂石支墊的細砂層),以除去大部份殘存的物質
2.消毒和去臭
(1)消毒:常用的消毒劑為氯氣與臭氧
(2)去臭:活性碳
以活性碳的過濾床來去除水中之氣味及臭味(有機化合物所引起的)
三、硬水的軟化 [return]
1.硬水的定義:含Ca2+、Mg2+等金屬離子的水稱為硬水
(1)暫時硬水:含可溶性鈣和鎂的酸式碳酸鹽時(Ca2+、Mg2+、HCO3-)
暫時硬水中的鈣離子與鎂離子會因煮沸而除去
Ca(HCO3)2(aq) → CaCO3(s)↓+CO2(g)+H2O(l)
(2)永久硬水:含鈣和鎂的硫酸鹽或氯化物的水,如CaSO4、MgSO4、CaCl2或MgCl2
永久硬水中之鈣離子與鎂離子不會因煮沸而除去
2.硬水的缺點
(1)降低肥皂(RCOONa)的洗滌效果
Ca2+(aq)+2C17H35COO-(aq) → Ca(C17H35COO)2(s) <鈣肥皂>
Mg2+(aq)+2C17H35COO-(aq) → Mg(C17H35COO)2(s) <鎂肥皂>
(2)鍋爐反應中易產生鍋垢,減低熱傳導,甚至妨礙水在管中之流動
暫時硬水之鍋垢:CaCO3或MgCO3
永久硬水的鍋垢:CaSO4
1. 暫時硬水受熱時
Ca2+(aq)+2HCO3-(aq) → CaCO3(s)+CO2(g)+H2O(l)
Mg2+(aq)+2HCO3-(aq) → MgCO3(s)+CO2(g)+H2O(l)
2. 永久硬水受熱時
硫酸鈣是少數在高溫時溶解度比低溫小的鹽類之一,故永久硬水加熱時易產生硫酸鈣的沈澱
∵CaSO4微溶於水,故加熱亦無法令Ca2+完全沈澱,因此用加熱煮沸並不能軟化永久硬水
3.硬水的檢驗:加入肥皂水,若有持久性泡沫,則為軟水
4.硬水的軟化:由水中除去鈣離子與鎂離子的方法稱為硬水軟化法
(1)暫時硬水
1. 煮沸法:暫時硬水可藉煮沸法軟化
Ca(HCO3)2(s)→CaCO3(s)+CO2+H2O
2. 藥品處理法:加入消石灰Ca(OH)2
Ca(HCO3)2+Ca(OH)2→2CaCO3+2H2O
Mg(HCO3)2+Ca(OH)2→2MgCO3+2H2O
3. 陽離子交換法:將硬水通過泡沸石(NaAlSiO4)或陽離子交換樹脂
1. Ca2+(aq)+2NaZ(s)→CaZ2(s)+2Na+(aq)
<Note1>NaZ表天然泡沸石,實驗式為NaAlSiO4
<Note2>管柱使用一段時間後可用濃NaCl(aq)沖洗,恢復原狀,稱為再生
CaZ2(s)+2Na+(aq)→Ca2+(aq)+2NaZ(s)
2. 陽離子交換樹脂
磺酸化聚苯乙烯的鈉鹽:R-SO3Na,其中R-SO3-代表磺酸化聚苯乙烯的陰離子
Ca2+(aq)+2R-SO3Na(s)→CaCO3(s) + ( R-SO3)2(s)+2Na+(aq)
<Note1>R-SO3Na代表磺酸化聚苯乙烯的人工合成樹脂
<Note2>管柱使用一段時間後可用濃HCl(aq)沖洗,使其再生
(2)永久硬水
1. 藥品處理法Þ 加入洗滌鹼(Na2CO3),使產生不溶性碳酸鈣而軟化
Ca2+(aq)+CO32-(aq)→CaCO3(s),Mg2+亦然
2. 陽離子交換法:同暫時硬水之軟化法
<Note>兩性硬水:兼含暫時硬水與永久硬水的成份,工業上採用石灰-洗滌鹼法(lime-soda method)軟化之
即加入消石灰與洗滌鹼同時軟化暫時硬水與永久硬水
四、水的純化 [return]
1.蒸餾法:是最簡便的方法,但CO2很難除去
2.離子交換法:利用陰陽離子交換樹脂製備去離子水
第一管柱:RH(s)+M+(aq)→RM(s)+H+(aq)
第二管柱:R'OH(s)+X-(aq)→R'X(s)+OH-(aq)
總反應:RH(s)+R'OH(s)+M+(aq)+X-(aq)→RM(s)+R'X(s)+H2O(l)
<Note1>陰陽離子交換管柱分別以濃氫氧化鈉及濃鹽酸水溶液再生
RM(s)+H+(aq)→RH(s)+M+(aq)
R'X(s)+OH-(aq)→R'OH(s)+X-(aq)
<Note2>離子交換法無法除去非電解質(如葡萄糖)或細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