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法鼓山的生命故事:從義工到心靈成長的旅程**  


#### **緣起:100小時的義工初體驗**  

還記得第一次踏入法鼓山,只是單純想利用閒暇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那時的我,對佛法一知半解,只覺得這裡的氛圍讓人安心。從最初每週幾小時的義工服務開始,不知不覺間,這份發心竟成了我生命轉變的起點。  


#### **「你苦嗎?」——自我檢視的開始**  

聖嚴師父常問:「你苦嗎?」這句話像一面鏡子,照見我的煩惱。過去遇到不順心的事,總先指責他人;學佛後才學會先「檢查自己」。  


**佛法如何運用在生活中?**  

1. **數息調心**:  

   走路、坐車時練習數呼吸,讓浮躁的心沉澱下來。  

2. **逆境的考題**:  

   曾因教育理念與校長衝突,內心糾結「這是惡緣嗎?」後來明白,對方也是為學生好,只是方法不同。學習「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反而促成溝通。  

3. **108自在語的力量**:  

   每當自認「不適任」時,就用師父的話提醒自己:「失敗沒關係,至少學到東西。」  

4. **念死無常**:  

   睡前常問自己:「若今晚是最後一夜,還有什麼未盡之事?」這份警覺讓我更珍惜當下。  

5. **生活環保實踐**:  

   在學校回收報廢設備,延續物命,也減少資源浪費。  


#### **與年輕世代的對話:以台師大學生為例**  

帶大學生參訪時,發現他們對「心靈環保」充滿好奇,卻不喜歡說教。我改用互動遊戲引導,例如用「四感」分享環節:  

- **感恩**:謝謝同學們的創意讓活動更活潑。  

- **感謝**:緣分讓我們相聚學習。  

- **感動**:看到有人因靜坐而落淚,體會到佛法的力量。  

- **感化**:不必說教,用行動影響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 **聖嚴師父的教導:道心與利他**  

師父說:「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這句話徹底翻轉我的價值觀。過去工作只為生計,現在做義工反而體會到:**當你真心為他人付出時,所需資源自然會來**。  


**特教案例中的六度修行**  

曾協助一位自閉症孩子,起初他抗拒接觸人群。我試著:  

- **布施**:耐心陪伴(無畏施)、分享佛典故事(法施)。  

- **持戒**:不強求他改變,尊重他的節奏。  

- **忍辱**:被他的情緒波及時,練習不生瞋心。  

半年後,他主動遞給我一張畫滿笑臉的卡片——這比任何獎勵都珍貴。  


#### **法鼓山教我的10個心態轉變**  

1. 學習永遠不晚,50歲也能學程式設計管理義工系統。  

2. 失敗是過程,重點是「下次如何更好」。  

3. 批評是成長的養分,尤其當對方說中我的盲點時。  

4. 每天進步1%,十年後就是另一個自己。  

……(依您提供的語句擴寫)  


#### **義工室的創新實踐**  

**1. 培訓課程改革**  

- 開放非體系志工參與,每半年更新內容。例如加入「科技禪修」,吸引年輕人。  

- 與樂齡義工共創「人生智慧庫」,將他們的經驗轉化為教案。  


**2. 萬行菩薩卡計畫**  

- **設計理念**:結合「四種環保」,卡片記錄服務時數、進修歷程。  

- **成效**:義工出勤率增30%,更多人主動參與進階佛學課。  

- **挑戰**:說服各單位共享數據,需反覆溝通「共善」精神。  


#### **未來的願景**  

現在的我,仍每天練習「四感」:  

- 感恩逆緣讓我堅強,  

- 感謝義工夥伴的包容,  

- 用佛法轉化執著,  

- 用淨灘行動感動社區。  


**師父說:「急須要做的事,我來吧!」**  

這份願力,讓我看見:真正的生命故事不在於「做了多少」,而在於是否活出「慈悲與智慧」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