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感教學內容的明確、層次的漸進是最大的特色。低年級著重節奏及單音、中年級著重音階及曲調、高年級著重和弦及和聲。原則上如此編排,但應可有彈性的空間來調整。
音感教學的方法按照內容簡列三條,主要是觀念的提示,並不明確列出某一種教學法,因此教科書的作者和教學者都有極大的空間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


2.認譜教學認譜教學是舊有唱遊課完全沒有涉及的部份,而在音樂教學上向來被教師和學生視為畏途。音樂的譜號有如文字,既然低年級兒童可以按步就班地學習識字,當然也有能力學習音樂的譜號。重點是如何引導,運用熟悉的教材把聲音的意象透過具體的視覺表徵轉入音樂的抽像符號,基於這樣的理念,認譜教學的編排有以下三點特色:
(1 )認譜教學與音感教學彼此聯絡,密切配合。
(2)教學內容依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性及歌曲的特質由淺入深、由少而多逐漸進深編排。
(3)教學方法把握先聽覺再視覺,從具體的身體動作感應、歌曲習唱的體驗來建立概念意識,接著以具體實物、圖形線條、唱名來表達聲音的意象,最 後帶入符號。


3.演唱教學「歌唱」一直為人所垢病,批評音樂教育之不進步乃長期單以歌唱為主所致。然而,音樂課果真注重唱歌,為什麼數十年來並未塑造出愛唱歌、會唱歌的社會大眾!或許有人會把當今卡拉OK盛行,社會掀起一股唱歌風潮歸功於歌唱教育的成功,其實這是拜科技進步所賜及媒體的發達,並非學校音樂教育的功勞。歌培養歌唱的興趣是歌唱教學第一個目標,建立音準、正確的歌唱方法亦是必須切實達成的目標。傳統單調的教唱方法早已需要調整,應該要多運用兒童所熟悉的生活習性、姿勢動作、各種視覺輔助、變化有創意的方法來進行教唱。
除了培養個人歌唱的基本能力,養成與人合唱的興趣與能力亦是不可忽視的目標。歌唱曲目從三年級開始規定習唱輪唱曲,目的是經驗和聲效果,為下一部合唱能力作準備,到了六年級將有20%二部合唱曲的比例。就合唱的難度而言,新課程只要求到二部合唱,比舊有規定三部合唱更淺化,其理念是有感於過去的標準往往理想過高,難以達到,如今則多以現實為考量,可行為重。
對於歌曲的選擇,曾受到許多人的質疑:是否要根據認譜教學的順序來選曲?本人認為不應如此。歌曲的選擇要從兒童身心的發展來考慮音樂在音域、節奏、曲調、曲趣、歌詞等方面的是否適合兒童,不違反原則者都可取材。再者,低年級主要是聽唱教學,很少涉及視譜,歌曲的調號當然也不受限制。至於認譜教學的素材,它可以從歌曲當中擷取片段來教某一個特定的旋律元素,或也可以設計詞曲合諧的旋律句來教學。演唱曲目與認譜的進度可以配合,但是不要受到牽制,假想,若是為了要教ㄌㄚ、ㄙㄛ、ㄇ一三個音的認譜,讓兒童一整年都唱ㄌㄚ、ㄙㄛ、ㄇ一的歌豈不厭煩!況且有那麼多ㄌㄚ、ㄙㄛ、ㄇ一的歌嗎?


4.演奏教學演奏教教學的目的是讓兒童學習樂器的演奏技能,並且能和他人合奏。低年級習奏一般簡易的節奏樂器;中年級加入一樣曲調樂器-直笛。直笛小巧輕便,易學易吹,富有人聲般柔美的音色,適合獨奏、重奏和合奏,在教育上具有比其他樂器更優越的功能,所以被定為入門的曲調樂器。到了高年級,曲調樂器增加口風琴的習奏,理由是:口風琴體積小,具有鍵盤的功能,可以表現和聲,有益於音感和認譜的教學。
演奏教學增列傳統打擊樂器的習奏是一大新的改變。舊課程標準有二胡、梆笛兩種傳統樂器的習奏,不過卻是在課外時間實施,屬於選修樂器。由此看出傳統樂器在課程中式微的程度。新課程選擇傳統打擊樂進入課堂一方面是樂器容易上手,另一方面可以配合演唱教學、欣賞教學之本土兒歌、童謠、傳統戲曲的曲目進行合奏。


5.創作教學創造力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創造思考的潛能人人與生俱有。透過教學或有計劃的訓練予以啟發、培育可使個人在這些潛能上得到充分的開發。世界性音樂教育的發展從上一個世紀到本世紀進而邁向下個世紀都是朝向創造思考的思潮演進。新課程標準亦依照此一趨勢而發展。創作教學課程編排分成兩個層次:即興創作和創作。
即興創作是指不經周密的思考而立即反應出來的音樂意念或行為;創作乃是周密的思考組織所作出結構性的音樂作品。低年級創作教學偏重自發性的即興反應,激發兒童創作的樂趣及表達的意願。中年級引導兒童在某種形式或既有的材料上做即興的組合、變化。高年級則進入較嚴緊的創作活動。即興創作是創作的預備歷程。這段歷程經驗的感受與基礎對於兒童在音樂以及個人整體創造思考的潛能發展均具有狀重要的影響。即興創作的媒介極為多元:語言、律動、身體節奏、器物、人聲、樂器,甚至美術、戲劇等都可進行創作活動。即興創作所取用的素材無所不在,舉凡自然界聲響、環境音效、兒歌、童謠、生活遊戲、民歌、名曲等都可以即興變化創作。
創作教學的實施包括系統性的學習活動以及隨機創作引導。前者乃根據分段目標和綱要內容來設計系統性的學習活動;後者則是以創造思考的教學理念來進行音感、認譜、演唱、演奏、欣賞各項的教學活動,隨時給予兒童創作的機會,激發潛能。


6.欣賞教學從舊有的欣賞教學綱要內容可以很清楚看出欣賞「音樂故事」所佔比例份量之多,也因此欣賞教學長期以來導入一種以「音樂故事」為主的教模式。學生聽了許多音樂故事:作曲家傳奇、軼事、作品數量、作曲年代...,倒頭來對欣賞的主角「音樂」本身反而一無所知。新課程欣賞教學強調回歸以「音樂」為主體的教學,所以在訂定內容時,「聽什麼音樂」就有教明確的方向。低年級以傳統兒歌童謠和一般器樂小品為主;中年級對不同形式、不同音色的中、外聲樂曲和器樂曲有更深入的聆賞;高年級進入大型規模的聲樂曲、器樂合奏以及二者綜合的作品。欣賞教學的方法亦有極大的改變,從舊有單純靜態,沒有目標的「聽」改變到感應思考有目標的「聽」。
(三)教材編選的特色
隨著教科書統編製度的取消,開放民間編著,將來的音樂課本必是百花齊放。課程標準對教材編選有若干原則提供以為依循:
1.重視本土教材

為了打破長期以來音樂教材「重洋輕土」的事實,新課程大幅度增加本國童謠、民歌、傳統戲曲、傳統打擊樂的份量。低、中年級所習唱和所欣賞的曲目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本國的作品。重視本土教材絕對不是強調本位主義,而是期望通過對本土音樂的學習與認識想培養音樂的基本能力和建立對鄉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漸開擴音樂的視野,學習更多、更寬廣的音樂文化。
2.注重縱向銜接、橫向配合

在教學目標、教材綱要內容的引導下,取自四面八方而來的材料必須要在縱向關係上予以架構使得內容連貫,層次有別,避免流於個別素材的堆砌。相同的教材可因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之不同,以不同的難易度出現在不同的單元或年級。教材在綱要六大項目之間可做橫向的配合,例如:音感及認譜之教材可從單元歌曲選取,演奏教學之合奏曲可自單元歌曲中改編。不過並非所有的教材都做硬性配合(前文「演唱教學」曾舉例說明),原則上不能違反音樂本身自然的特性。
3.合乎兒童生活內涵、生理及心理的發展

國小音樂課程要贏得兒童的喜愛首先必須在教材上得到他們的認同:
(1)熟悉的:大自然的事、物、週遭環境的事物。
(2)來自生活經驗的:風俗、習慣、時勢、節令、慶點...
(3)富有情趣的:快樂、活潑、雄壯、優美、幽默、趣味、親情、友愛、愛國..
(4)實用可做得到的:音樂朗朗上口(節奏、曲調、音域...)、動作簡單 易學、演奏易於操作
4.教材適材適用

每一個教材各有其本身音樂的特質,或是某一種拍子、某一種速度、某一種基本的節奏、某一個主要構成的曲調音程,或是某一類型的樂句形式等。按照教材的特質適切地選用以達到教學目標是最符合以「音樂」教音樂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