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食品安全和健康風險評估
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的知識
農業科學和技術,包括農田耕種、植物保護、畜牧業和果樹種植等
農業經濟和市場趨勢
農業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
此外,食農教育还可能包括實地參觀農場、農莊或食品加工廠,以增強學生對食物和農業的理解。
福島食品,只要有日本字的食品通通不買,「因為分不清楚哪一項是核災地區的食品。」
簡單說明萊豬:
在豬隻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瘦肉精) => 豬肉快速生長瘦肉,減少肥肉產生 => 飼養的時間也能縮短 => 利潤高。
食農教育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食品安全和健康風險評估
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的知識
農業科學和技術,包括農田耕種、植物保護、畜牧業和果樹種植等
農業經濟和市場趨勢
農業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
此外,食農教育还可能包括實地參觀農場、農莊或食品加工廠,以增強學生對食物和農業的理解。
福島食品,只要有日本字的食品通通不買,「因為分不清楚哪一項是核災地區的食品。」
簡單說明萊豬:
在豬隻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瘦肉精) => 豬肉快速生長瘦肉,減少肥肉產生 => 飼養的時間也能縮短 => 利潤高。
JUL. 17 2019
為什麼不該餵食野生動物(或許除了鳥類之外)?
撰文: JASON BITTEL編譯: 潘可華
餵食野生動物不被建議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出幾點:
餵食野生動物會改變其自然行為:野生動物在自然界中是透過自己的捕食能力獲取食物的。如果人類餵食野生動物,可能會使它們懶惰,減少尋找食物的努力,或使其忽略自然的季節性改變。
餵食野生動物會影響生態平衡:野生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食物鏈關係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人類餵食野生動物,可能會干擾這些關係,導致生態失衡。
餵食野生動物會對人類造成危險:野生動物是未經馴化的,可能會攻擊人類。尤其是一些大型野生動物,如熊、狼、野狗等,有攻擊人類的可能。餵食野生動物也可能使它們接近人群,造成危險。
餵食野生動物會傳播疾病:野生動物可能携帶許多傳染病,包括瘧疾、狂犬病、流感等。如果人類餵食野生動物,有可能觸碰到野生動物的糞便或唾液,從而感染疾病。
由以上原因,大多數國家都有法
許多人會在後院放置鳥食、鹽磚舔塊和其它食物吸引野生動物前來,但專家說這麼做可能會有問題。
不管是公寓陽臺上的餵鳥器還是後院為鹿設置的玉米餵食器,許多人喜歡以提供食物的方式吸引野生動物前來。
但專家表示這麼做可能會帶來危險後果,不管是對動物還是對人類來說。
餵食區會吸引不同種類的動物來到一個小小區域,那裡很可能變成一個疾病傳播和寄生蟲孳生的溫床,珍妮.費里高(Jeannine Fleegle)說。費里高是賓州狩獵委員會(Pennsylvania State Game Commission)的一名野生動物學家。
比如說,科學家懷疑一種會使鹿致命的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是由於接觸到尿液、唾液和糞便而傳染──當動物都聚集在餵食器附近時,上述條件便會混合在一起。
「用來吸引鹿的餵食器也會直接或間接引來火雞、松鼠、浣熊、負鼠、齧齒動物、臭鼬和狐狸,」費里高說:「就像餵食區會增加鹿和麋鹿之間疾病的傳染和接觸風險一樣,這些餵食地點也會對這些動物造成相同影響。」
犬瘟熱(Canine distemper)、微小病毒(parvovirus)、鉤端螺旋體症 (leptospirosis)、貝利斯蛔蟲(Baylisascaris)以及禽痘(avian pox)都是會在餵食區傳播的疾病或寄生蟲。
「一般來說,餵食野生動物都是不好的,不管在哪裡,不管是哪種生物。」費里高說。
野生動物不是寵物
任何看過浣熊小口品嘗花生醬的人,都知道野生動物可以看起來像寵物一樣可愛,或好像絨毛玩具一樣可以抱抱。但事實上所有野生動物,就算體型很小的那些,都有能力造成傷害。
事實上,在大峽谷國家公園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裡,尋找食物中的松鼠比其它任何動物咬了更多人。
為野生動物提供美味自助餐,等於在教牠們把人類與食物做連結。這讓牠們更容易被車撞,或與孩童或寵物發生衝突,於是最後必須請野生動物管理員來平息混亂。
這就是為什麼專家常說:「被餵食的熊只有死路一條(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垃圾食物
「營養」是另一個決定是否要餵食野生動物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動物通常會採用可靠或容易取得的食物來源,就算這些食物不符合牠們的營養需求。例如,餵鹿吃大量的玉米會破壞牠們胃酸的自然平衡,導致乳酸酸中毒(或稱穀物過量餵飼)的情形發生。
「在賓州已證實這種情形會導致鹿或麋鹿死亡。」費里高表示。
餵食還可能改變動物在陸地上的移動路徑,影響牠們分布樣貌。許多動物集中在某一點也會增加打架和受傷的機會,費里高說。
那餵鳥器呢?
「不要餵食灰熊或鱷魚」似乎是基本常識,但「是否能餵食後院的鳥類」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尤其用來餵食鳥類的食物也會引來許多其它動物。
就像其它類型的食物站一樣,餵鳥器可能會成為散播疾病的元兇,特別是如果它們沒有保持清潔的時候,凱特.普拉莫(Kate Plummer)說。普拉莫是英國鳥類學信託基金會(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的一名研究生態學家。
例如,一種叫做滴蟲病(trichomonosis)的疾病已經殺害了數百萬隻鳥類,並導致英國的歐洲金翅雀(greenfinch)的數量從2006 年起減少了大約 60%,普拉莫說。
但餵鳥器也可以為生物多樣性帶來利多。
在最近《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普拉莫發現比起1970 年代,人們現在在後院能看見的鳥兒種類變多了。這樣的轉變與餵鳥器市場的演變相吻合。
過去人們可能只會用簡單的玉米或葵花籽餵食鳥類,但現在已經出現牛羊板油、麵包蟲、脂肪球、油菜籽、高粱和白小米等多種選項,每一種食物專門餵不同種類的鳥兒。
「這是我們第一次明顯地看見,我們在自家後院做的事能產生如此大規模的影響,以及它如何改變我們在周圍所看到的鳥類組成,」普拉莫說:「這讓我們感受深刻。」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應該想想許多這些鳥類本應該住在林地或農田裡的,但這些地方已經大量被人類開發了。
「所以這些鳥兒現在才會來到我們的花園和餵鳥器,尋找牠們生存的必需品。」普拉莫說。
長期以來,餵食野生動物的行為被認為會對牠們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尤其是鳥類,像是可能引起群聚加速疾病傳播、遷徙習性改變,甚至還有依賴人類餵食的疑慮等。不過,來自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OSU)的最新研究卻發現,即使是在能量需求高的冬天,小型野鳥也不會過度依賴民眾放置在自家後院的餵食器,建立起人與鳥之間不健康的關係。
研究團隊藉由修剪黑頂山雀(Poecile atricapillus)的飛行羽,以增加其飛行時的能量消耗,接著再觀察黑頂山雀在食物(能量)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是否會更頻繁地造訪餵食器。在實驗中,他們將67 隻黑頂山雀分成修剪較多飛行羽、稍微修剪, 以及不做任何修剪的3個組別,並且讓每一隻黑頂山雀都配戴上無線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標籤。接著,在黑頂山雀活動範圍裡一段長達3.2公里的河濱帶,放置21個裝有向日葵種子的標籤辨識餵食器,用來計算牠們造訪的次數。
研究團隊表示,這種每天都有高能量需求的小型鳥類,是非常理想的實驗對象。因為牠們在冬天常常會造訪附近的餵食器,而且通常一次只吃一粒種子,這讓實驗統計相對容易進行。
實驗結果有些出乎預期,羽毛被修剪、能量需求增加的黑頂山雀,反而較少造訪餵食器!且在幾週之後,實驗組使用餵食器的頻率,逐漸和對照組相差無幾,這顯示黑頂山雀並沒有對餵食器產生依賴。對於此項結果,研究團隊推測,修剪飛羽可能降低黑頂山雀被掠食者捕捉的風險,因此在其他食物來源如種子、莓果、小型節肢動物充足的情況下,牠們會暫時減少前去食用餵食器裡的向日葵種子。
雖然餵食行為會不會對野生鳥類產生其他影響還有待後續研究,但從這項研究結果看來,小型野鳥並不會過度仰賴人類提供給牠們的食物。
Janel L. Lajoie et al., Experimentally induced flight costs do not lead to increased reliance on supplemental food in winter by a small songbird,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2021.
出處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5314
聯合報 / 編輯楊懿整理2020-12-18 17:32
台灣自然生態物種豐富,獨特的氣候條件更是有許多稀有種野鳥,不少愛鳥人士為了拍下生態之美,往往願意等上個好幾天,不過仍有少數生態攝影者,在野外餵食飼料、麵包蟲,播放鳥音吸引野鳥現身,引發爭議。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近日在臉書發表「保育的驕傲」文章,提到「(野鳥)有限度餵食...不必因噎廢食」,在生態界引發軒然大波,大家不解的是,提倡尊敬大自然的徐仁修為何會突然有「餵食」的論點。
徐仁修說明他不是支持誘拍,而是拋出議題與大家討論。對於該不該有限度的餵食野鳥類,你覺得:
A. 不該餵食,要拍攝自然景象「等」就對了。
B. 不贊成,若餵食這些野鳥會失去警戒心,或者是以後就不會自己找食物了。
C. 若是透過專業規畫餵食,並且有好的配套措施,是可以適度開放。
D. 可以發展觀光,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好。
不論你是不是愛鳥人士,台灣豐富物種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源,歡迎大家討論一下你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
出處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8/5103537
軟水硬水介紹(陽光、空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