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
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不 但任何社會或政府不得任意剝奪、侵犯,甚至應積極提供個人表達和發展的機會,才能尊重個 人尊嚴、包容差異,達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
因此,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 也就是在幫助我們了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 面的發展,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如 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議題,從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阻礙人權發展的因素,建構一個 美好的社會。進一步來說,藉由人權教育的實施,加強對人權的意識、了解、尊重、包容,而 能致力於人權文化的建立,共同推展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合作。人權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不斷地探 索尊重人類尊嚴和人性的行為法則,促使社會成員意識到個人尊嚴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並能 加強種族、族群、宗教、語言群體之間的了解、包容與發展。
由此可知,「尊重」與「包容」 是人權的基本概念與核心價值;互惠的權利與責任,則是民主法治社會中每個人所應謹守的共 同契約。因此,人權教育即是尊重與包容、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等觀念的教導,進而促進 個人權利與責任、社會責任、全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
參考影片:人權的故事:人權的演進與由來
30年來最大缺藥潮正席捲台灣!除了軟便劑、口服抗生素等民生必備藥品,坊間也流出高達百種的缺藥名單。這個藥物短缺的難題,究竟該如何拆解?短期策略屬於立即作為,針對臨床需求較高的品項,調度藥廠的生產線,並爭取提前輸入量,並妥善分配各層級醫療機構及藥局,配合臨床端用藥需求。此外,食藥署也會考量疫情、戰爭、通膨等因素,適度調降藥價品項數和調整額度。中期策略為「建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針對通報案件進行分類,依據不同缺藥或缺貨的原因擬訂解決方案。長期策略則是檢討現行健保藥價政策,並檢討藥品支出目標、規劃建立風險管控機制與全國統一採購試辦計畫;而對於必要性藥品,也會給予適當價格保護機制。
學習目標
了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與價值。
發展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的感受與評價。
培養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
參考影片:『欺負我年紀小嗎?兒童人權』 - 木擊者
核心素養
人 A1 能從自我探索與精進中,不僅建立對自我之尊重,更能推己及人,建立對他人、對人性尊嚴之普遍性尊重。
人 A2 能思考與分析人權侵害問題背後之社區、國家與國際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並能提出有效之改善策略與具體之行動方案。
人 A3 能規劃與執行人權促進之計劃,並能面對現實之困難,發揮創新精神,提出有效之應變措施。
人 B1 能運用各種表達形式,舉例說明美好、正義、公平、和平之人 權保障的藍圖,並能和他人溝通與分享人權價值之重要性。
人 B2 能有效利用資訊與媒體,蒐集人權相關之訊息或宣傳與推動人權相關之活動與倡議。並能覺察、思辨、批判媒體上各種歧視 與偏見的內容。
人 B3 能欣賞、理解與人權相關之藝術、音樂、戲劇等創作,並能透過藝術或人文作品表達人性尊嚴之價值。
人 C1 具備人權實踐之素養,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會責任感及人權意識,主動關注人權議題並積極參與人權行動,而展現自尊尊人的品德。
人 C2 能覺察偏見並能尊重差異,而能避免歧視行為,建立友善與包容之人際關係,進而在發展社會參與和團隊合作的素養。
人 C3 能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國家、族群和文化,並能尊重其文化權,且能關心全球之人權議題與國際情勢,追求世界和平之願景。
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一、人權的基本概念
人權,係與生俱有的、普遍 的且不容剝奪的人性尊嚴。 人 權 的 英 文 Human Rights,直譯可以解釋為 「對人做『對』的事」,而其 相反即為 Human Wrongs。換言之,侵犯人 的尊嚴,使其受「非人」的 對待,即係侵犯人權。人的 尊嚴,強調人的主體性,能有自己的信仰與意見,能有自己的自由,且人格上無所 謂「高低」,在社會上或法律 上,能有平等的地位。人權的追求,已不僅在國內的憲法上被建立,更是在國際法 上,被聯合國所主導的國際人權公約所確立。
二、人權與責任
維護人權,不僅是國家,更是每個人的責任。人權的價值,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且不僅是國家不得違反,更是每個人的責任。人權強調維護人權人人有責。踐踏人性尊嚴,就是貶抑所有人的人權,每個人都有責任來制止或避免其發生。教學生人權,就是教其能自尊尊人,尊重每個人平等的自由,享有權利也須 盡責任。
三、人權與民主法治
人權的保障,必須建立在民主與法治的體制。人權保障每個人平等的自由,而公共的生活與秩序,則必須透過 民主與法治的體制來形成。不同的價值與利益之衝突,更需透過公共審議的過程,來形成公共的規範。公共的規範,不僅規範人民的行為,更規範公權力的行使,而形成民主憲政的體制,以落實人權的保障為目的。
四、人權與生活實踐
人權,必須落實在生活中的 人際互動。人權的保障,除國家的規範體制中實踐,更需要在生活的人際互動中實踐。尊重每個人、族群、文化等,皆有其差異,且須避免因為各種偏見,而導致不公平的對待特定的個人或族群。不要小看族群的歧視,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歷史上往往會導致戰爭或大規模的族群屠殺,且其與社會上政治經濟的不平等或種族主義等互為因果,必須 正視且採取行動來避免其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 U6 探討歧視少數民族、排除異類、污名化等現象,理解其經常和政治經濟不平等、種族主義等互為因果,並提出相關的公民行動方案。
五、人權違反與救濟
人權的違反,必須被導正與 救濟。權利往往必須透過爭 取,才可能獲得保障。歷史上的人權爭取行動,甚至必須透過公民不服從的方式,才能獲得法律體制的導正 與救濟。人權的倡議,往往不僅必須透過正式的司法救濟,更需採取社會抗爭模式,來喚醒社會的重視。特別是弱勢的抗爭行動,其所採取的激烈方式,正凸顯其 政經資源不平等的狀況。
六、人權重要主題
不同的教育階段,可以逐步探討相關的人權主題。在小學階段,如兒童對遊戲權利的需求、認識生存權、身分權的剝奪與個人尊嚴的關 係、認識隱私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了解兒童權利宣言的內涵及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基本需求的維護與支持。在國中階段,如人身自由、教育權、工作權、人權的起源與歷史、人權的組織與活動、貧窮與階級剝削、 戰爭與世界和平、世界人權 宣言等。在高中階段,如言 論與新聞自由、平權行動的 意涵、聯合國及其相關的人 權組織、大屠殺、國際人權 公約體制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