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植物葉創造伊登12色相環及灰階測試圖卡寫出一份教案
### **教案設計:運用植物葉片創作「伊登12色相環」及「灰階測試圖卡」**
**課程名稱**:自然色彩實驗-植物葉片的色彩探索
**教學對象**:國小高年級至國中學生(可依學生程度調整)
**課程時間**:90分鐘(2節課)
**核心素養**:藝術表現、自然探究、創造力
---
###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 認識伊登12色相環(Itten's Color Wheel)的基本原理及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
- 理解灰階(Grayscale)在色彩辨識中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標**:
- 透過採集與分類植物葉片,培養觀察與歸納能力。
- 動手拼貼創作色相環與灰階圖卡,提升色彩應用技巧。
3. **態度目標**:
- 感受自然材料的色彩多樣性,建立環保與美感並重的創作態度。
---
### **二、教學準備**
1. **材料與工具**:
- **植物葉片**:請學生課前採集不同顏色的葉子(如綠、黃、紅、紫等,建議避免有毒植物)。
- **基底材料**:厚卡紙或畫板(A3大小)、白膠、剪刀、鑷子。
- **輔助工具**:色鉛筆、色彩範本(伊登色環圖、灰階圖)、放大鏡(觀察葉脈細節)。
2. **環境準備**:
- 戶外採集區(校園或公園)、室內創作空間(分組桌椅)。
3. **數位資源**:
- 伊登色環動畫短片(如YouTube科普影片)、植物色素科普PPT(葉綠素、花青素等)。
---
### **三、教學流程**
#### **1. 引導與探索(20分鐘)**
- **問題啟動**:
- 「植物只有綠色嗎?為什麼葉子會有不同顏色?」(結合季節變化、光合作用等討論)。
- 展示伊登色環與灰階圖卡,提問:「如何用自然材料重現這些色彩?」
- **戶外採集**:
- 分組採集葉片,要求每組至少找到5種不同色相的葉子(如淺綠、深綠、黃葉、紅楓等)。
#### **2. 知識講解(15分鐘)**
- **伊登色環解析**:
- 簡介12色相環的結構(三原色→二次色→三次色),對比學生採集的葉片色彩。
- 示範如何排列葉片至色環中(例如:黃色葉→檸檬黃,紅色葉→朱紅)。
- **灰階意義**:
- 說明灰階是色彩的明度層次,引導學生觀察葉片的正反面色差(如銀白與深綠)。
#### **3. 實作活動(40分鐘)**
- **分組任務**:
- **A任務:植物色相環**
1. 在卡紙上畫出12等分圓,標註色相名稱。
2. 將葉片按色相分類,用白膠黏貼至對應區塊(若缺色可用色鉛筆補足)。
- **B任務:自然灰階圖卡**
1. 將葉片按明度排列(從淺灰→深灰),黏貼成漸變條。
2. 討論「哪些葉片適合代表極淺或極深灰?」(如白桑葉 vs. 紫蘇葉背面)。
- **教師巡迴指導**:
- 提醒色彩過渡的流暢性,鼓勵混合乾燥葉片與新鮮葉片創造質感。
#### **4. 分享與反思(15分鐘)**
- **作品展示**:各組說明創作邏輯(如:「我們用樟樹老葉代表黃綠色」)。
- **延伸討論**:
- 「自然色彩與人工色料的差異?」(持久性、光澤度等)。
- 「如何用這些圖卡測試色彩感知?」(如:色盲測試應用)。
---
### **四、評量方式**
1. **形成性評量**:
- 採集葉片的色彩多樣性(是否涵蓋冷暖色系)。
- 色環與灰階排列的準確度(明暗層次是否清晰)。
2. **總結性評量**:
- 小組口頭報告(解釋色彩選擇與自然觀察的關聯)。
---
### **五、延伸活動建議**
- **科學連結**:實驗「葉片色素萃取」(酒精溶解葉綠素)。
- **藝術應用**:將植物色卡用於拼貼畫創作,延伸至孟克、克林姆等自然主題藝術家。
---
### **六、注意事項**
- 安全提醒:使用剪刀與白膠時注意操作規範。
- 環保教育:強調「適量採集」,並可改用落葉或校園修剪的枝葉。
透過此教案,學生能從自然中直接感知色彩,並理解藝術與科學的交叉應用,培養永續美學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