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呼吸-直觀-凝聽山野,運用感官體驗呼吸、只看不想、凝聽的感覺的教案
寫出呼吸-直觀-凝聽山野,運用感官體驗呼吸、只看不想、凝聽的感覺的教案
### **教案設計:呼吸・直觀・凝聽山野——感官覺醒自然體驗課**
**課程名稱**:與山野對話——感官靜心練習
**教學對象**:國中至成人(適合自然教育、身心靈工作坊)
**課程時間**:120分鐘(可依場地調整)
**核心目標**:透過「呼吸、直觀、凝聽」三階段練習,深度連結自然,培養覺知與當下感。
---
### **一、教學理念**
1. **呼吸**:以呼吸為錨點,穩定身心,打開感官接收力。
2. **直觀**(只看不想):暫停語言思考,純然觀察自然細節,訓練「無評判覺知」。
3. **凝聽**:超越「聽」的層次,接納環境音與寂靜,感受聲音的空間與情緒。
**環境需求**:森林、郊山或校園自然區域(需避開人車干擾)。
---
### **二、教學準備**
1. **材料**:
- 眼罩(可選,用於聽覺練習)、坐墊或防水地墊。
- 自然物收集袋(葉片、種子等,後半活動使用)。
- 學習單(附引導問題,如:「你聽到最遠的聲音是什麼?」)。
2. **安全提示**:
- 檢查場地安全性(蚊蟲、陡坡等),建議攜帶防護用品。
- 若學員有創傷史,提前說明「可自主暫停活動」。
---
### **三、教學流程**
#### **階段1:呼吸——與自然同步(30分鐘)**
1. **引導靜心**(10分鐘):
- 學員圍圈坐於地面,閉眼,教師以低沉緩慢的語音引導:
> 「感受雙腳接觸土地,吸氣時想像山風流入身體,吐氣時將雜念釋放給大地……」
- 配合「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吐氣8秒,重複3輪。
2. **自然呼吸觀察**(20分鐘):
- 請學員找一棵樹或石塊,背靠它靜坐,專注於:
- 呼吸時鼻腔的空氣溫度變化。
- 風吹過皮膚時,呼吸節奏是否隨之改變?
#### **階段2:直觀——只看不想(40分鐘)**
1. **視覺焦點練習**(15分鐘):
- 每人選擇一片葉子或一塊岩石,凝視它3分鐘,禁止內心命名(如「這是綠色」),僅觀察:
- 光影如何在其表面流動?
- 是否有肉眼平時忽略的紋理?
2. **無目的漫走**(25分鐘):
- 慢速行走,視線保持「軟焦點」(不聚焦特定物),將眼前景象當作「流動的畫」:
> 「像第一次來到地球的外星人,純粹接收光線、形狀、色彩的訊號。」
- 教師可輕搖鈴鐺,提醒學員「當發現自己在思考時,溫柔回到視覺」。
#### **階段3:凝聽——山野的聲音地圖(50分鐘)**
1. **主動聆聽**(20分鐘):
- 學員閉眼或戴眼罩,用雙手圍住耳廓形成「集音器」,記錄聽到的聲音:
- **近場音**:自己的呼吸、衣服摩擦聲。
- **遠場音**:鳥鳴、樹葉沙沙、溪水聲。
- **人類世音**(若存在):遠處車聲、飛機引擎(引導思考人與自然的邊界)。
2. **聲音共創**(30分鐘):
- 分組用自然物(石頭、樹枝)創作「大地樂器」,即興合奏:
- 規則:模仿剛才聽到的自然節奏(如啄木鳥的斷奏、風的長音)。
- 最後全體靜默1分鐘,對比「演奏聲」與「自然寂靜」的差異。
---
### **四、分享與整合**
1. **對話圈**:
- 每人用一句話分享「最深刻的感官瞬間」(如:「我發現螞蟻走路是有聲音的」)。
2. **隱喻創作**:
- 將採集的自然物排列成「感官地圖」,象徵今日的體驗歷程(例:尖石=聽覺的刺痛感,花瓣=呼吸的輕柔)。
---
### **五、評量與延伸**
1. **評量方式**:
- 學習單反思:
- 「哪個階段最困難?為什麼?」(直觀練習常引發「大腦想分類」的焦慮。)
- 「聲音地圖中,哪種聲音讓你感到平靜/不安?」
2. **延伸活動**:
- **夜間感官練習**:移除視覺主導,強化聽嗅觸覺。
- **自然詩創作**:用非邏輯語言描述體驗(如:「風是樹的呼吸,而我的呼吸成了回音」)。
---
### **六、注意事項**
- **包容性設計**:
- 對行動不便者,可改為定點觀察,或提供錄音的自然音輔助。
- **生態倫理**:
- 強調「不採集活體植物」,使用已落地的自然物。
此教案透過「減法教學」——減少語言、目標、干擾,讓學員在自然中重新發現原始的感知能力,適合作為環境教育、正念練習或藝術創作的啟發課程。
### **學習單1:呼吸・直觀・凝聽山野——感官覺醒紀錄**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
#### **一、呼吸練習——與自然同步**
1. 閉上眼睛,專注呼吸3分鐘後回答:
- 吸氣時,空氣經過鼻腔的感覺是:□涼爽 □溫暖 □乾燥 □其他_________
- 吐氣時,身體哪個部位最放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靠著樹或石頭靜坐時:
- 你的呼吸節奏是否因環境改變?□是(如何改變?)________________ □否
- 畫出一個自然物(葉片、石頭等)的輪廓,標註你注意到最細微的紋理:
(空白處可繪圖或文字描述)
---
#### **二、直觀練習——只看不想**
1. 凝視一個自然物3分鐘後:
- 用「非語言」的方式描述它(如:光斑跳動、裂縫像閃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過程中,你何時開始「忍不住思考」?□30秒內 □1分鐘後 □全程專注
2. 慢走時,你發現哪些平常忽略的細節?
□樹皮的立體層次 □昆蟲走過的震動 □光線穿透葉片的顏色變化 □其他_________
---
#### **三、凝聽練習——山野的聲音地圖**
1. 閉眼聆聽時,將聲音分類:
| **聲音來源** | **描述(如:頻率、遠近)** | **你的情緒反應** |
|--------------|---------------------------|------------------|
| 例:鳥鳴 | 高音、左側3公尺 | 愉悅 |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2. 與組員合奏「大地樂器」後:
- 你們模仿了哪種自然節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靜默1分鐘時,你聽到「寂靜中的聲音」了嗎?□是(什麼聲音?)________________ □否
---
#### **四、反思**
1. 哪個練習最挑戰你?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日哪個感官(視/聽/觸/嗅)最敏銳?未來想加強哪一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學習單2:植物色彩實驗室——伊登色環與灰階探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
#### **一、葉片採集紀錄**
1. 你採集的葉片共有幾種色相?□3-5種 □6-9種 □10種以上
2. 最難找到的顏色是:________________,你如何解決?(例:用乾枯葉代替)
---
#### **二、伊登12色相環任務**
1. 將葉片黏貼至對應色相區塊後,回答:
- 哪些色相「無法用自然葉片呈現」?□紅色 □藍色 □紫色 □其他_________
- 你如何補足這些顏色?(例:混合葉片、色鉛筆輔助)
2. 觀察植物色與人工色的差異:
| **比較項目** | 植物色彩 | 人工色彩(如彩色筆) |
|----------------|----------|----------------------|
| 光澤度 | _________| _________ |
| 顏料持久度 | _________| _________ |
| 觸感 | _________| _________ |
---
#### **三、自然灰階測試**
1. 將葉片按明度排列(由淺→深),寫出排序邏輯:
- 例:「桑葉背面銀白→樟葉黃綠→榕葉深綠→紫蘇葉紫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挑戰題:若用這些灰階圖卡測試「色彩敏感度」,你會如何設計實驗?
□遮蓋色相,僅留明度辨認 □混合色光照射 □其他________________
---
#### **四、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1. 你認為「自然色彩」對藝術創作有何獨特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萃取葉片色素製成顏料,你想嘗試畫什麼?
(可繪製草圖或文字描述)
---
### **設計特點說明**
1. **暗色系視覺**:學習單背景可採用深灰或墨綠,文字搭配米白/淺灰,降低對比度以呼應「自然暗色調」,減少視覺干擾。
2. **開放式問題**:避免標準答案,強調個人化感知紀錄(如「情緒反應」「非語言描述」)。
3. **跨領域連結**:融入科學觀察(色素持久度)、藝術創作(大地樂器)、生態倫理(採集反思)。
教師可依學齡調整表格複雜度,或將學習單轉化為「自然筆記本」的頁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