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每年的主要法會包括:
🧘♂️ 大悲心水陸法會 這個法會秉持傳統水陸法會的核心精神,並強調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功能。source
📖 禮懺法會 此法會藉由儀軌行懺悔法來達到罪障消除與身心清淨的目的,增進內觀與內省的能力。source
🌿 心靈環保活動 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活動,旨在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包括多元的普化教育項目。source
聖嚴法師的價值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心靈修持
內觀與自省:強調透過靜坐與反思來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覺醒。
慈悲心:提倡對他人的關懷與同情,鼓勵人們培養慈悲心。
2. 環保意識
心靈環保:推廣「心靈環保」的理念,認為內心的清淨與外在環境的和諧密切相關。
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倡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3. 教育與文化
佛教教育:致力於普及佛教知識,設立學校與研究機構,推廣佛教文化。
多元包容:鼓勵對不同文化與信仰的尊重與理解,推動和諧社會。
4. 社會責任
公益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關注弱勢群體,展現佛教的社會關懷。
和平倡導:提倡和平與對話,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聖嚴法師的價值核心在於結合內心修持與外在行動,以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法鼓山志願服務年報**
**年度:2022-2023**
**目錄**
1. 前言
2. 志願服務概況
3. 主要活動與項目
4. 志工培訓與發展
5. 志工感言與分享
6. 未來展望
7. 結語
---
法鼓山一直以來秉持「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致力於推動心靈環保與社會公益。法鼓山體系秉承聖嚴法師的教導,致力於接引並鼓勵大眾參與義工服務,以「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的態度,實踐無私奉獻的精神。義工的角色不僅是服務他人,更是一種修行,幫助我們練習無常無我、接受因緣變化,並放下自我執著。法鼓山的義工們通過每日出坡與人相處,修心修身、培植福德,同時也為道場的日常運作與建設貢獻力量,進而接引更多大眾共同參與修心修身的行列。
志願服務是法鼓山實踐這一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透過志工的無私奉獻,我們不僅服務社會,更在服務中學習與成長。本報告旨在回顧過去一年的志願服務成果,並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2022-2023年度,法鼓山的志願服務團隊有超過5,000名志工參與,他們總共服務了超過100,000小時。這些志工來自不同的職業和年齡層,從年輕人到長者都有,展現了多樣化的參與力量。我們的服務範圍包括:
心靈關懷:透過佛法講座和禪修活動,幫助大家放鬆心情,找到內心的平靜。
社區服務:參與社區清潔、關懷長者和幫助弱勢家庭等活動。
教育推廣:舉辦兒童營隊和青少年成長課程,推動生命教育。
環保行動:推廣環保理念,舉辦淨山和淨灘等活動。
### 3. 主要活動與項目
#### 3.1 心靈關懷活動
- **佛法講座**:全年舉辦超過50場講座,邀請法師與專家分享佛法智慧,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
- **禪修營隊**:舉辦多場一日禪、三日禪等活動,幫助參與者學習靜心與覺察。
#### 3.2 社區服務
- **長者關懷**:志工定期探訪獨居長者,提供生活協助與心靈陪伴。
- **弱勢家庭援助**:與社福機構合作,提供物資援助與心理支持。
#### 3.3 教育推廣
- **兒童營隊**:舉辦「心靈環保兒童營」,透過遊戲與活動,引導孩子學習感恩與尊重。
- **青少年成長課程**:針對青少年設計生命教育課程,幫助他們建立正向價值觀。
#### 3.4 環保行動
- **淨山淨灘**:全年舉辦10場淨山淨灘活動,參與志工超過1,000人,清理垃圾超過5噸。
- **環保講座**:推廣環保理念,鼓勵大眾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塑與資源回收。
---
法鼓山的志工培訓課程為期兩天,內容豐富且安排緊湊,讓參與者在短時間內獲得全面的知識和技能。課程由多位專業且風趣的講師授課,即使外頭風雨交加,仍不減我們對於志工服務的熱情。
第一天的課程由退居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場。原本以為退居方丈和尚應該是嚴肅古板,但他卻非常風趣幽默,宛如文字藝術師,出口句句成章,韻腳諧音運用極致。近兩小時的課程令人意猶未盡,回家後立刻追蹤法師的YouTube頻道,受益良多。
接著,主持人云洋師姐本身是專業社工,分享了當社工的點滴與甘苦。我們從她的經驗中學到許多實用的技巧,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受益匪淺。隨後,我們學習了志工服務的倫理與相關法律規章,雖然主題嚴肅,但家慧與宏文講師將課程安排得生動有趣,為大家接下來的志工生涯提供了安全、正確的觀念。
第二天的課程由總本山副都監果高法師講述聖嚴師父的心靈環保理念,讓我們對於心靈環保有了更深層的體悟。耿昇師兄與云洋師姐則讓大家清楚知道如何靈活運用社會資源,如113保護專線、各縣市福利單位與服務項目,幫助更多的人。
常啟法師分享了兩個實際案例,詳細說明了直心直觀的心法,加上戶外經行,幫助學員靈活運用,讓自己在志工服務過程與人生的各種場合中常保清淨心,並且讓心隨境轉,升起慈悲心,減少自己與他人的煩惱心。常啟法師對於清淨心的開示,對我來說非常受用,不僅在志工服務中能夠運用,在職場與生活上與人互動時,更能夠隨時提醒自己,不斷練習。
兩天的課程雖然看似很長,但實際上非常短暫,主要是因為課程安排精彩,師資堅強,專業風趣,令人意猶未盡,且淨化身心靈。這次培訓讓我們對志工服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熱情,期待未來能夠接引更多人參與志工行列,共同為社會貢獻力量。
---
志工A:「在法鼓山的服務中,我不僅學會了如何幫助他人,更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每一次的服務都是一次修行的機會。」
詮釋:志工A在法鼓山的服務經驗中,不僅學會了幫助他人,還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這表明志工服務不僅是外在的行動,更是一種內在的修行,幫助志工在服務中成長和提升自我。
志工B:「參與淨山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讓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資源。」
詮釋:志工B通過參與淨山活動,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且更加珍惜大自然的資源。這顯示出環保活動不僅有助於改善環境,還能提升志工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志工C:「陪伴長者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生命的智慧與溫暖,這是我在服務中最大的收穫。」
詮釋:志工C在陪伴長者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智慧與溫暖,這是他在服務中最大的收穫。這說明志工服務不僅是幫助他人,還能讓志工從中獲得寶貴的生命經驗和情感交流。
展望未來,法鼓山志願服務將持續推動以下方向:
擴大服務範圍:結合更多社區資源,擴大服務對象與項目。
可行性內容:我們將與更多地方社區和社福機構合作,開展更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如社區健康檢查、青少年輔導計劃等,並鼓勵更多志工參與,提升服務覆蓋面。
深化心靈關懷:透過更多元化的活動,幫助大眾提升心靈品質。
可行性內容:我們計劃增加心靈關懷活動的頻率和種類,如舉辦更多的禪修營隊、心靈講座和心理輔導工作坊,並邀請專業講師和心理專家參與,提供更全面的心靈支持。
強化志工網絡:建立更完善的志工支持系統,促進志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可行性內容:我們將開發一個志工管理平台,方便志工登記、培訓和交流,並定期舉辦志工聯誼活動和經驗分享會,增進志工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推動永續發展:結合環保與公益,推動更多永續發展的服務項目。
可行性內容:我們將持續推動環保行動,如淨山淨灘活動,並引入更多環保教育課程,鼓勵志工和社區居民實踐環保理念。此外,我們將探索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公益項目,如社區農園和綠色建築計劃,促進環境保護與社會福祉的雙贏。
法鼓山志願服務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每一位志工的付出與努力。感謝所有志工的無私奉獻,讓我們共同攜手,繼續為建設人間淨土而努力。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更多元化的服務項目,擴大服務範圍,並深化心靈關懷,幫助更多人提升心靈品質。我們也將強化志工網絡,促進志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並推動永續發展的服務項目。願我們在服務中不斷成長,並將這份善念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法鼓山志願服務團隊 敬上
**2023年12月**
---
(此為範本年報,實際內容可根據法鼓山當年度具體活動與數據進行調整。)
法鼓山的历史背景如下:
成立時間:法鼓山於1989年由聖嚴法師創立。
宗旨:致力於推廣佛教教育、文化與慈善事業,並強調心靈的修持與環保意識。
初期發展:法鼓山最初在台灣的桃園地區設立,隨著信徒的增加,逐漸擴展至全台灣及海外。
教育推廣:法鼓山設立了多所學校與研究機構,並開展各類佛教課程與講座,促進佛教知識的普及。
心靈環保:法鼓山提倡「心靈環保」的理念,強調內心的清淨與社會的和諧。
社會關懷: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注弱勢群體,推動慈善事業。
全球化:法鼓山在國際上也有廣泛的影響,設立了多個海外分支,並舉辦國際性的佛教會議與活動。
法鼓山的歷史背景反映了其在現代社會中對於心靈修持、教育與社會責任的重視。
聖嚴法師透過多種活動來增強其核心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靜坐法會:定期舉辦靜坐與冥想的法會,幫助參與者提升內心的平靜與覺察。
禪修營:舉辦禪修營,讓參加者深入體驗禪修的過程,增進自我反省與內觀能力。
心靈環保工作坊:組織工作坊,教育大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理念。
社區清潔活動:鼓勵信徒參與社區環境清潔,實踐環保行動。
佛教講座與研討會:定期舉辦佛教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分享佛教知識與實踐。
文化交流活動:組織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活動,促進對話與理解。
慈善募款活動:舉辦募款活動,支持弱勢群體的生活與教育需求。
志工服務:鼓勵信徒參與志工服務,提供社會服務與關懷。
和平論壇:舉辦國際和平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和平與和諧的議題。
對話與協商:促進不同宗教與文化之間的對話,尋求共識與合作。
這些活動不僅實踐了聖嚴法師的核心價值,還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2024年法鼓山志願服務年報
一、核心價值
本年度志願服務活動圍繞聖嚴法師的核心價值,主要包括:
心靈修持
環保意識
教育與文化
社會責任
和平倡導
二、主要活動
1. 心靈修持活動
靜坐法會:共計舉辦12場,參加人數達3000人。
禪修營:成功舉辦3期,每期吸引80名學員參加。
2. 環保活動
心靈環保工作坊:舉辦5場,參加人數共計500人。
社區清潔活動:組織10次,清理社區面積達2000平方米。
3. 教育與文化推廣
佛教講座與研討會:舉辦15場,參加者超過2000人。
文化交流活動:舉辦4場,促進不同文化的互動。
4. 社會公益活動
慈善募款活動:共籌集資金200萬元,支持弱勢群體。
志工服務:志工總時數超過5000小時,服務社區500人。
《2022法鼓山<大菩提心>年報》中,聖嚴法師於2010年7月31日發表的文章《義工是菩薩行者》強調了義工精神的核心價值。聖嚴法師指出,義工是菩薩行者,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或任務,而是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提供幫助。義工的行為是救急和奉獻,而非為了謀生或利益。
聖嚴法師進一步解釋,做義工是一種修行,能夠培養慈悲心和智慧。義工的行為不僅是修福,還能修慧,因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義工能夠減少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通過奉獻自己的時間、才能和資源,義工不僅幫助他人解決困難,也在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
文章還提到,義工的精神與菩薩行者的六度法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和四攝法門(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相契合。義工的行為不僅是為社會貢獻,更是一種修行,能夠幫助自己和他人都獲得心靈的成長與解脫。
聖嚴法師鼓勵大家以奉獻的精神去做義工,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所有人。通過這種方式,義工不僅能成就他人,也能在奉獻中自我成長,達到福慧雙修的目的。
此外,法鼓山在2022年的年度推動計畫中,制定了多項目標,包括提升義工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護念義工的初發心、提供教育平台等。通過這些計畫,法鼓山希望能夠培養更多具備菩薩精神的義工,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祥和與淨化。
總的來說,聖嚴法師的文章和法鼓山的年度計畫都強調了義工精神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通過奉獻和修行來實現自利利他的目標。
序論
法鼓山體系秉承聖嚴法師的教導,致力於接引並鼓勵大眾參與義工服務,以「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的態度,實踐無私奉獻的精神。義工的角色不僅是服務他人,更是一種修行,幫助我們練習無常無我、接受因緣變化,並放下自我執著。法鼓山的義工們通過每日出坡與人相處,修心修身、培植福德,同時也為道場的日常運作與建設貢獻力量,進而接引更多大眾共同參與修心修身的行列。
為進一步提升義工的服務品質,並與社會趨勢接軌,法鼓山體系自2001年政府頒布《志願服務法》以來,逐步將義工出坡時數導入志願服務時數的累計系統。此舉不僅讓義工們能夠通過基礎訓練與特殊訓練獲得志願服務紀錄冊,更能通過服務時數的累積,獲得衛福部頒發的志願服務榮譽卡,以資鼓勵。這項制度的導入,旨在結合社會趨勢與政府法規,讓義工們在服務中接觸佛法,並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從而提升個人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園區導入志願服務的目的有三:
與社會趨勢接軌:結合政府制度,讓義工服務更具規範性與認可性。
提升義工服務品質:通過培訓與時數累積,讓義工們在服務中深入佛法,並將佛法應用於生活。
接引更多青年學子與社會人士:通過與公部門接軌的流程,為青年學子、退休人員及有志於服務大眾的人士提供更多參與機會,並對其未來升學、求職及退休生活提供協助。
本次培訓依據《志願服務法》的規定,義工需接受6小時的基礎訓練與7小時的特殊訓練,方可領取志願服務紀錄冊。法鼓山導入此流程的目的,是讓完成培訓的義工能夠累積服務時數,並通過量的紀錄激發更大的菩提心。然而,義工們應謹記,最初的發心是為了行菩薩道、服務大眾、修福培福,而非為了時數的累積與比較。若因時數計算而產生計較心態,便違背了導入志願服務的初衷。
法鼓山園區的志願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具有高度服務熱忱與無私奉獻精神的義工。這些義工不僅在園區內服務,更將義工精神帶回日常生活,以義工的心態服務家人、同事及社會大眾。若能人人如此,社會將更加祥和,這正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具體實踐。
法鼓山體系在對內仍沿用「義工」、「萬行菩薩」等傳統稱呼,對外則依政府法規稱為「志願服務」。雖然兩者在聖嚴法師的定義中有所不同,但為方便溝通,在此暫視為相同意義。通過志工認證流程的完善,法鼓山不僅希望提升義工的服務品質,更期待將義工精神推廣至社會各個角落,淨化社會風氣,共同建設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