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課程形成歷程

何謂關懷?

關懷和開懷有何不同?

規則與辦法尚未出現,如何開始遊戲?

佛陀和師父如何關懷菩薩,方法是甚麼?經典是甚麼?

結合佛法如何談關懷,過去社會如何關懷?現在社會如何關懷?未來社會如何關懷?

六度波羅密+關懷,四攝法+關懷,10善+關懷


布施,就是廣結善緣。

愛語,就是語言的巧妙。

行,就是助其增上。

同事,就是同行共事。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金剛經》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四攝法,最佳關懷妙方!


六度實踐,是以智慧為最高指導。智慧,不是知識,不等於哲學思辨,而是一種無我的態度。法鼓山菩薩最可貴的地方,便是無私無我的奉獻。在法鼓山,沒有名利可得,只有悲智願行可期。大家在這裡凝聚向心力,展現慈悲智慧的生命力,人人都在現身說法。這樣的力量,便可以感動人,接引人一起加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菩薩行列。


做任何事,前提一定是盡心盡力,至於努力的成果是否一如預期,則要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放下之後,提起自在的平常心。每一個人都具有無窮的潛力,只是尚待開發。還要保持堅定的毅力與耐心,才能把事情完成。團體的最可貴處,是在共識之下,眾人朝同一個方向邁進,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只要以奉獻利他的願心,作為生命的大方向,生命的動力,自然源源不絕。


(二O一二年)


◎文:釋果東

◎摘自《抱願,不抱怨》


徹悟禪師語錄 

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唯一。十方諸如來。

                       念

彌陀心中有眾生 眾生心中彌陀

                                                      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