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

溪流的坡度較陟,河川較窄淺,河道底質多為大小不一的石頭為主,上游水流速度快,常可搬運大石,河水冷,水質清澈沒有污染,一般而言各河川上游的環境,大多位於海拔較高的高山上,大多為侵蝕的深溝或峽谷的地形,湍流也相當常見。

中游:

河川至此坡度漸緩,流速也逐漸變慢,河道也較上游來得寬,底質為中等卵石及泥砂,中游地形受到侵蝕及搬運的影響,常會有曲流及深潭的地形,此段為河川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下游:

此時河川大多進入平原地區,坡度平緩,流速緩慢,河道寬,底質多為砂泥淤積,地形多受搬運及沈積運動影響,多為沖積地形。下游河川區域多為人們居所,受到人類行為干擾最大,水質因為養殖、工業或家庭廢水排入而受到嚴重污染。在雨量豐沛的季節,常造成河水水量暴增而造成洪氾。 

河口:

這一站是河川的終點也是河水和海水的交界處,流水量和海水的潮汐高低習習相關,河道寬度也受到潮水影響而改變,例如,臺灣西部潮差大,漲退潮之間河口附近的河道寬度也可達到一至二公里之多,河道底質以泥和砂為主,地形至此已是相當平緩,大多為沈積地形,水中的鹽度比下游以上的河川來得高,在此生活的動物或植物都是能適應鹹水的物種,在部份河川的河口則會有紅樹林生態系的出現,例如淡水河或高屏溪等河川,在河口附近可以見到許多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