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討論
•你可能遇見的問題或困難
•
•聖嚴師父金句(自在語)
•情境練習(用師父的自在語,解決的問題)
•歸納統整解決方法
對境
小組討論
•你可能遇見的問題或困難
•
•聖嚴師父金句(自在語)
•情境練習(用師父的自在語,解決的問題)
•歸納統整解決方法
對境
•四它: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四種環保以心靈環保為主導,來實踐禮儀、生活、自然生態的三種環保。
當義工是增上學習佛法的機會,法鼓山的義工是來學習佛法,希望每一個義工是來學習佛法,體驗佛法,實踐佛法,精進自己學佛的心,應對中需要慈悲與智慧,注意自己身、口、意,代表教育的單位,代表著釋迦摩尼佛,對於初發心菩薩的關懷中,給予接觸佛法的時間,體驗道場氛圍,學習法鼓山山上禮儀的時機,更是藉由身體勞力的付出,了解自己是否相應於道場,養成自己出坡習慣,為自己生活負責,固定出坡時間養成,在每次出坡檢視自己身、心、靈,是否安定,義工車只是一種服務,提供一種便利,也是來自於四方大眾的供養,要知福惜福,珍惜每一次福報,福報於當義工中增長,慎防在生活中、工作中抵銷,隨時注意自己身、語、意,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法鼓山也是社會重要的資源,如.....
提供安全的方法、道場、佛法、師資...讓大眾可以透過出坡練習覺察及安定身心~~~
或許我們可以來腦力激盪一下.......
心靈環保5 愛心不受傷
•法鼓山給你那些有用的資源
•擬出坡時可能遇見/遇到的狀況?
•就目前你來法鼓山當義工部份,你最滿意哪些地方?
•就目前你來法鼓山當義工你遇見最麻煩的事情?
•如果狀況發生你會如何去處理這狀況?
•如果你需要支持你會找誰?
面對它 ─ 正視困境存在,不逃避不畏懼。
接受它 ─ 接受困境磨鍊,不怨天不尤人。
處理它 ─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放下它 ─ 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1您出坡,自己做了些甚麼,哪一些跟佛法結合,自己當時的心境又是如何?
2.說說自己這個月的善行
3.您可以練習6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結合生活經驗。從今天開始練習試試。
教學共同備課---聞思修(學習共同體)
A片名他的身影13-禮物
B思考師父的禮物,所帶給妳的啟示是??
C修行是要解決問題,修行不外乎福田與智慧,借事練心,自己去體會與感受,遇到問題怎麼辦??
你要學習聖嚴師父的是甚麼,可以從聖嚴師父的方法、聖嚴師父的身教、聖嚴師父的金句
我現在有一個問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300人每人有一張白紙??
請問自己的問題是什麼?當義工要有目標,你的目標是什麼?
聖嚴師父休息再寫書,你休息時候都在做甚麼,如何精進???
想想自己的大悲願心,當義工要做甚麼,自己會如何精進。
觸動內心情感,在你未來做義工時,請自己認真觀察、一位義工所創造的地方,這個地方出現的佛法在哪裡??
當義工時你如何融入佛法,你當義工遇事情時,你如何過去,你的經驗是??
情境1
今天開營運會議,總會法師來,我發言結果被外界誤解,當下發現發言即使是善的別人心態是惡的方式在多說也是被外界誤解,所信改變自己心態改變自己說話,調整自己,說不清楚時不辯解繼續看下去吧!多練習自己表達!!
情境2
課程安排
你很認真,接下影片剪接,很負責的10月底如期交稿,園區影片和地區影片,相互比較,不能有團體照,不能出現......,你和大家看看,比較喜歡哪一個??你怎麼辦??
工作任務
將你平時所遇到的事情,寫出來。
一個好的義工,要如何提昇人的品質??
如何用剩餘的人生創造自己,服務大眾,從師父的身影,你看見甚麼,有甚麼可以讓你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如何利用、運用師父的禮物推動義工服務品質
如何期許自己,現在的你發一個願,這個願是甚麼請與我們分享
未來你想怎麼做義工?為什麼?
你當義工時要傳承的是甚麼?
### 教學共同備課——聞思修(學習共同體)
#### A. 片名:《他的身影》第13集——禮物
#### B. 思考:師父的禮物,所帶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1. **佛法即禮物**:師父將佛法視為禮物,無私分享給世人,啟示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並傳遞智慧。
2. **身教重於言教**:師父用生命寫書、做義工,啟示我們修行不僅是理論,更需實踐與奉獻。
3. **精進與願心**:師父的悲願與信心,啟示我們修行需發大願心,並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精進。
#### C. 修行是要解決問題,修行不外乎福田與智慧,借事練心,自己去體會與感受,遇到問題怎麼辦?
1. **學習聖嚴師父的方法**:
- **面對問題**:師父教導我們在無路時找路走,啟示我們遇到問題時應保持信心與智慧,尋找解決之道。
- **借事練心**: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視為修行的機會,從中體會佛法的智慧。
2. **學習聖嚴師父的身教**:
- **奉獻與服務**:師父一生做義工,啟示我們應以奉獻的心態服務他人。
- **精進不懈**:師父即使在休息時也在寫書,啟示我們應善用時間,持續精進。
3. **學習聖嚴師父的金句**:
- 「施比受更有福」:啟示我們應以無私的心態給予。
- 「精進是細水長流」:啟示我們修行需持之以恆,而非一時的拼命。
#### D. 實踐與反思:
1.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300人每人有一張白紙?**
- **問題分析**:這是一個組織與效率的問題,需要快速分配資源。
- **解決方法**:提前準備好足夠的白紙,並安排義工分工發放,確保流程順暢。
2. **當義工的目標是什麼?**
- **目標**:提昇自己的品質,服務大眾,並在過程中實踐佛法。
- **反思**:義工不僅是付出,更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3. **休息時如何精進?**
- **方法**:利用休息時間閱讀佛法書籍、反思自己的行為,或參與義工活動,持續提升自己。
4. **大悲願心與義工服務**:
- **願心**:發願讓自己與他人過得平安、健康、快樂。
- **實踐**:在義工服務中,觀察他人的需求,並以佛法智慧回應。
5. **觸動內心情感,未來做義工時的觀察與融入**:
- **觀察**:認真觀察義工所創造的環境,發現其中的佛法智慧。
- **融入**:將佛法融入義工服務中,以慈悲心面對每一個情境。
#### E. 情境分析:
1. **情境1:發言被誤解**
- **反思**:即使發言是善意的,也可能被誤解。應調整心態,不辯解,繼續觀察與練習表達。
- **行動**:多練習表達,並以慈悲心理解他人的反應。
2. **情境2:影片剪接任務**
- **反思**:面對任務時,應以負責的態度完成,並接受他人的意見與比較。
- **行動**:根據反饋調整作品,並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批評與建議。
#### F. 工作任務:
1. **寫出平時遇到的問題**:
- 例如:時間管理、與他人溝通、任務分配等。
- 反思:如何以佛法智慧解決這些問題。
2. **如何提昇義工的品質**:
- **方法**:通過學習佛法、參與培訓、反思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與心態。
3. **如何用剩餘的人生創造自己,服務大眾**:
- **願心**:發願以剩餘的人生服務大眾,並在服務中實踐佛法。
- **行動**:參與義工活動,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
4. **如何運用師父的禮物推動義工服務品質**:
- **方法**:將師父的教導融入義工服務中,以慈悲心與智慧面對每一個情境。
5. **發願與未來規劃**:
- **願心**:發願讓自己與他人過得平安、健康、快樂。
- **未來行動**:持續參與義工服務,並在服務中實踐佛法,傳承師父的精神。
#### G. 總結:
- **傳承**:當義工時,應傳承師父的慈悲心與智慧,並將佛法融入服務中。
- **願心**:發願以剩餘的人生服務大眾,並在服務中實踐佛法,提昇自己與他人的品質。
通過這些思考與實踐,我們可以從師父的身影中汲取力量,繼續在義工服務中精進,並將佛法的智慧傳遞給更多人。
辦理認證義工培訓的因緣
緣起
法鼓山體系本著聖嚴師父的指示,接引並鼓勵大眾從事義工的工作,更要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不勉強、不挑剔、不可能失望的心態奉獻與貢獻。擔任義工角色的菩薩行,就變成了自己練習無常無我、接受因緣變化、放下自我的修行工作。
法鼓山的義工,除了藉每日出坡、與人相處,菩薩們修心、修身、培福…。道場運用菩薩們時間與力氣,成就日常運作與各項建設,從而接引更多的大眾,共同來修心、修身、培福…。因此運用志願服務法系統流程,來增加義工們接觸佛法時數,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在此同時,政府為鼓勵民眾為人服務,在 2001 年頒訂志願服務法,讓有志於為大眾服務的義工,與需要人力的志工運用單位,有相關的法規條文配套來互相搭配。
有志於服務的義工,經過一定的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後,搭配服務時數的上傳、累積、計算,達一定的時間 (3 年) 與時數 (300 小時) 後,由衛服部頒發志願服務榮譽卡以資鼓勵。
目前法鼓山體系,將義工出坡導入志工時數累計,提升義工服務品質,創造與佛法接觸機會,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使得社會更祥和。法鼓山園區導入此項業務有以下 3 個重要的方向與目的。
1. 結合社會的趨勢,與政府的制度接軌。
2. 讓有意加入志工認證行列之義工,補足認證所需之基礎訓練、特殊訓練、與服務時數上傳的流程,從服務中得到佛法的受用。
3. 接引更多的青年學子、社會退休人員、有溫度的人加入義工行列,藉著與公部門接軌的流程,對他們未來升學求職及退休後生活有更完整的配套協助。
本次培訓依據志願服務法綜合服務類必須接受 6 小時的基礎訓練,與 6 小時的特殊訓練,方可領到志願服務紀錄冊,課程內容請參考課表。
法鼓山導入此新的流程,是必須完成培訓的菩薩們才有服務時數的提報、累積、計算,讓每個人累積當志工時數,有量的紀錄更能發起大菩提心當義工,但質的提升也要靠義工不斷進修與日常生活實踐,帶入未接觸佛法的菩薩,佛法這麼好知道的這麼少,誤解的人卻那麼多。佛陀的明訓,會為我們的環境帶來安寧;佛教的理念,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祥和;佛法的實踐,必使我們的身心獲得平衡。信仰佛教的菩薩行者,定是最為積極的人。——聖嚴法師《禪的世界》
但請大家務必記住,我們最原始發心是為了行菩薩道,服務大眾,為己修福培福。切勿因開始有時數累積計算後,大家落入相互比較,甚至對於時數的認定斤斤計較。這樣,就違背了園區義工室導入這項流程的初衷了。
園區辦理的義工培訓課程,這些接受培訓的學員,都是園區各單位服務多年的義工,你們原本就有高度的服務熱誠於無私的奉獻心。為了配合園區提供心靈環保導入培訓義工計畫與流程,成為心靈環保實踐的義工。期望我們努力實踐心靈環保成就人間淨土,這次培訓更開放園區外的人員,提供更多元的人才進入義工行列,讓更多有志於服務大眾的義工,加入法鼓山。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讓志工認證,不只是把認證流程完備,更要鼓勵大家將義工的精神與心態,帶回自己的生活環境,在家裡用義工的心態來服務自己家裡的人,在公司來服務自己的同事,在社會上用義工的態度為大眾服務。若能人人如此,社會才是真正的祥和。但願我們把做義工的風氣帶起來,以此淨化社會風氣,這就是在建設人間淨土。
**旁白字幕:**
1995年,因為製作《點燈》節目,我與聖嚴師父結下了師徒之緣。一年後,另一個節目《不一樣的聲音》開啟了我為師父拍攝海外行腳的難得經驗。如今,《他的身影》更是延續了這份不可思議的因緣。
師父的一生,從來不曾離開過佛法。他將佛法當成一份禮物,分享給世人,這是他無比的願心。在拍攝《他的身影》期間,我收穫最多、感受最深的,正是師父留給我們的這份禮物。對於那些曾經與師父互動的人們來說,他們所收到的禮物又是什麼呢?
**旁白字幕:**
師父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在無路可走時,依然能找到出路。這是師父一生的寫照。他不僅關心我們的精神成長,還照顧我們的身家性命,涵蓋過去與未來的一切。
**旁白字幕:**
什麼時候我們真正理解了佛教、智慧與生命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能說自己追隨了師父的足跡。施比受更有福,但在聖嚴法師的教導中,他給予我們的,對他來說不增不減,但對我們卻受用無窮。因此,受比施更有福。
**旁白字幕:**
師父不是一個學問僧,但為了傳遞佛法,他閱讀了大量佛經,並寫下了一百多本書。這些書是他留給大眾的珍貴禮物,涵蓋佛經講述、禪修指引、遊記自傳,以及對生活觀念的疏導,接引了無數讀者親近佛法。
**旁白字幕:**
在紐約東初禪寺的二樓小禪堂,師父在這裡整理文件、撰寫稿件。他的寫書配備簡單,一張三十年前從路邊撿回的老桌子,一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水杯。有些書是師父口述,由義工姚世莊師姊記錄。師父的著作兼具理性疏導與感性接引,是他弘法的重要媒介。
**旁白字幕:**
師父的弘法行程緊湊,但他總能擠出時間寫書。在美國期間,只要有空,他都在寫稿。師父用生命寫書,這些書成為我們得以擁有的珍貴禮物,任何時候都可以在文字中與師父對話。
**旁白字幕:**
在東初禪寺,信眾們每週舉行讀書會,討論師父的著作《工作好修行》。師父的書經過多種語言翻譯,成為全球人士共同珍惜的禮物。師父的悲願與信心,推動他無私奉獻,成就更多人學佛,建設人間淨土。
**旁白字幕:**
在生活中體驗人間淨土,讓自己少一點煩惱,是師父一再傳遞的禮物。東初禪寺的義工們從師父的身教中,學會了奉獻與法喜。師父一生都在做義工,將生命奉獻給眾生,他的快樂與歡喜,現在也從義工們的身上看到了。
**旁白字幕:**
在東初禪寺的廚房,義工們用心準備大眾的飲食,師父曾教導他們如何料理食物。師父重視道場的飲食,要求衛生、豐富、讓人吃得健康與歡喜。這份禮物,需要每個人用心咀嚼。
**旁白字幕:**
對於曾經親近師父的人來說,師父的話語、眼神、文字、聲音,都是珍貴的禮物。對於從未接觸過師父的人,師父也通過電視節目、公益廣告、媒體報導,將禮物送給了每一位觀眾。
**旁白字幕:**
《他的身影》節目是分享師父禮物的媒介之一。2010年5月與10月,節目在紐約與台北舉行了首映會,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內心。師父的禮物是佛法,而他最喜歡的禮物,是大眾發願心,讓自己與他人過得平安、健康、快樂。
**旁白字幕:**
師父曾說,法鼓山的理念已經呈現,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法鼓山的理念將繼續推動,實踐佛法在人間化、現代化與世界化。師父給予我們的禮物,有言教、有身教,讓我們如沐春風。
**旁白字幕:**
這一季的《他的身影》節目,再次呈現了師父的禮物,與大家一同分享。最後,借用師父的話:我們不說再見,只願您永遠平安、健康、快樂。
10個改變心態的語句
學習永遠不會太晚
如果我失敗了,沒關係,至少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我感謝建設性的批評。
如果我嘗試了,我可以一直在某些方面有所進步。
我以過去成功的人為榜樣。
下一次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做得更好?
只要有決心,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我是終身學習者。
我的結果並不能定義我。
我處於潛力的起點。
公器和私器要分開放不可以混合
出坡要勇敢問法師上下,回報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