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說及栽培歷史
羅勒原產於印度,是最早使用的香料之一,直到現在,印度地區依然相信羅勒是自然的聖物,可用來奉獻給印度神明,若有人過世也必須在胸前放上羅勒葉才能進入天堂。當初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羅勒即是印度梵音的翻譯,但也由於它的味道特殊,並不怎麼受歡迎,因此甚少利用,台灣則是由荷蘭人引進,沒想到它特殊的風味很符合台灣人的胃口,加上氣候適合生長,因此台灣地區也很常見,取其開花時花序層層相疊如寶塔狀,以多層之意而稱為九層塔或七層塔,反而很少人叫它羅勒。有句俗話說「九層塔,十里香」,即是形容羅勒的香氣,鄉下地方常在庭院空地種個幾棵,有需要時去摘一些來用,菜農也很少專業栽培,市場上很不容易大量買到。
二、性狀
羅勒為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可達50~100公分,葉呈橢圓形,花為白色或粉紅色。羅勒在台灣地區栽培主要供作香辛料蔬菜,品種有兩個,一為綠莖種,另一為紫莖種,兩種香味近似,整個栽培面積不大,然而在南歐以及美國加州地區則有大量栽培專供香料使用,品種也比較多樣,包括紫紅羅勒、檸檬羅勒、桂皮羅勒、甜羅勒等,各品種之香氣主要由三種成分組成,分別為沈香醇(linalool)、甲基蔞葉酚(methyl chavicol)及丁香酚(eugenol),各成分比例不同香氣也就不同,適用於提煉香精,烹飪之調味料及生菜沙拉。
羅勒又名九層塔,取其
花序層層相疊似寶塔狀
而名之
羅勒的品種很多,各有不同的香味
三、栽培法
羅勒生性強健,很容易栽培,由於性喜溫暖,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良好,冬季寒流來襲時生長速度較慢,栽培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後隨著成長雖會自行分枝呈叢生狀,但若能持續摘心促進分枝,枝葉越多採收量也越大,同時抑制高度可使較不容易開花,民間有一個說法是羅勒的花有毒性,事實上,羅勒莖葉即含有香氣,花序質感較粗,不適合食用,並沒有毒性的問題,國外則採收嫩花苞,因花苞含有更高的精油含量。
繁殖時主要以播種為主,在溫暖的環境下播種種子很容易發芽,約一個月長出兩對本葉時就可以移植,但播種的時候不要太密,發芽後應充分接受日光,否則羅勒苗很容易徒長倒伏,定植之後摘心即可陸續採收,一些品種如檸檬羅勒、紫紅羅勒也可用扦插法來繁殖,同樣取頂芽,插於潮濕沒有病菌的介質中,放置於蔭涼處並保持潮濕,約21天即可定植。
四、收穫及利用
羅勒成長快速,產量高,國外的栽培記錄提到管理良好的話只要3~4株的產量即可達到2公斤左右,採收時可用剪刀等工具或是直接以手摘取,選擇花序尚未出現的枝梢大約2~3節處折下,不要太長,否則基部枝條老化部份難以入口,手摘時控制在節的上方摘取,可促使側芽很快長出,下一次再繼續採收,食用前須先以水清洗,將莖葉放入水中輕輕掃一下即可撈起,浸太久或太用力清洗香味易流失,採收後應直接利用或等水分稍乾裝在塑膠袋內放在冰箱中貯藏,烘乾會使香氣逸失。
羅勒味道極為特殊,有些人很喜歡它的香氣,有些人則覺得味道腥臭而拒食,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已習慣它的味道,在菜餚中常扮演配角,尤其和海鮮類共食有去腥的效果,夜市中常見的鹽酥雞等油炸品也常放入羅勒,且在快起鍋時才放入,因為高溫極易使香氣揮散。
利用時以未出現花序的新芽為主
專業的羅勒生產田,大量割取直接供應餐廳等地
在藥理上,羅勒有治療發燒、感冒、風濕及消化不良之毛病,但是孕婦、哺乳期之婦女、嬰兒最好還是不用食用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