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綜合活動課程內容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範圍包含各項能引導學習者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它的核心概念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而且它必須與其他課程作協調,可分為認知、實踐兩方面說明。
(一)課程目標:可大致分為下列四點。
1.實踐體驗所知
2.省思個人意義
3.擴展學習經驗4.鼓勵多元與尊重
總括來說,就是要我們學會尊重與實踐,把學習成長的責任還給學生,讓每個人自己去面對自己想解決的問題;如人際關係不好,就請學生自己寫出自己的優缺點與改善方法,老師為學生挑出可實踐的,並鼓勵學生去做,改善後再與大家分享。
(二)主題軸與內涵
1.自我認識:
(1)探索自我潛能與肯定自我價值
(2)尊重生命並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3)尋求自己在家庭與社區中的定位
(4)尋求自己在文化與歷史中的定位
(5)發展興趣、專長與終生學習的體認
2.生活經營:
(1)注重日常生活衛生和營養,養成保健習慣
(2)均衡工作、情感與休閒生活
(3)重視家庭生活,發展與家人的親密關係
(4)體驗大自然及培養野外生存技能
(5)認識與規劃個人生涯
3.社會參與:
(1)團體自治、負責與尊重紀律
(2)發展人際關係並學習有效的親密關係
(3)發揮社會關懷,養成服務態度,實踐服務活動
(4)認識社會資源,並能有效運用
(5)尊重多元文化、建立國際觀
4.保護自我與環境:
(1)辨識情境,學習自我保護
(2)妥善運用空間,減低危險發生
(3)抗拒誘惑,因應為危機與解決問題
(4)保護或改善環境,推動環境的永續發展
(5)發揮互助精神,主動協助需要幫助的人、事、物
(三)能力指標
所有的能力指標都是最低的標準,關於教科書的審查,其實在委員心目中是有分數高低的,老師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應全依照教學手冊來走。
(四)課程定位
1.活動課程正式化
對童軍活動而言,可以與環保議題結合,例如:如何讓孩子接近自然?不要一直談一些儀式,要根據時代、學生需要作改變,可辦一些像技能考驗、野外求生的活動。
2.輔導活動課程化
輔導活動與綜合活動課程息息相關,可大致分為生活、學習、生涯輔導,應從治療性,進入發展性、預防性,使學生願意面對個人問題,尋求解決。
3.家政教育生活化
把原來教的東西,例如:飲食、烹飪、色彩等,加入任何對學生有幫助的元素;思考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什麼?課程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例如:如何挑選家居配件?如何搭配穿著等。
4.領域課程統整化
統整與協同教學,視學習的內容而定,當然各教各的也是可以被允許的。
5.體驗省思個別化
二、課程統整的含意
(一)課程的定義:可大致分為下列五點。
1.課程即學科(教材):須避免將課程定的死死;學習是不斷的成長,學習要有意願,我們要引導學習為終生學習。
2.課程即目標:每個人對目標的詮釋不同,要注意不要過於偏重技能。
3.課程即計畫:計畫使得學習不易重複,故學習藍圖是要有的。
4.課程即經驗:此項爭議最多;但國中國小化、國小幼稚園化,並不代表知識淺化,而是讓學生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5.其他
(二)統整的功能
1.意義化: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
2.內化:學習內容要變成孩子本身的價值觀、態度、生活習慣。
3.類化:要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能力。
4.簡化:統整是最重要的功能,可以避免浪費重複學習的時間。
三、綜合活動課程統整模式與實例
(一)學科/教材的統整
1.綜合活動可行模式
(1)單一學科:延伸實踐、體驗與省思活動,任何學科均可。
(2)多學科:1找出共同概念、主題或能力2延伸共同概念、主題或能力3強調實踐、體驗與省思活動。
(3)科際整合:師生共同透過關切的議題或學科間所需的共同能力連結相關學科;強調實踐、體驗與省思活動。
(4)超學科:(從學生角度出發)探討真實生活中的議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議題,強調實踐、體驗與省思活動。
(二)計畫的統整
1.學校課程計畫與綜合活動課程計畫的統整。
2.各階段綜合活動課程計畫的統整。
3.各學期綜合活動課程計畫的統整。
4.課程計畫與教學計畫的統整。
(三)目標的統整
1.十大基本能力的統整:老師之間、各領域之間也要調整。
2.綜合活動課程目標的統整。
3.綜合活動能力指標的統整。
4.教學單位認知、情意、技能目標的統整。
(四)經驗的統整
1.知行合一(實踐體驗所知)。
2.知古鑑今(省思個人意義)。
3.學以致用(擴展學習經驗)。
4.參與分享(鼓勵多元與尊重)-要掌握課堂氣氛。
(五)其他
1.評量的統整(含評量目標、評量方式、評量標準的整合):評量要公平、公正;紙筆測驗出題方式不可過於偏重認知。
2.資源的統整(含人事物的整合):教學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可結合地方資源。
四、結論
(一)課程統整不是靜態的課程組織而是動態的課程發展。
(二)綜合活動不是綜合加上活動而是實踐加省思。
(三)綜合活動與課程統整的關係不應侷限於學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