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趨勢(如108課綱深化、AI衝擊),並解決教學現場的實際挑戰,希望能促進各領域教師間的深度對話與合作。
以下是我建議的會議討論主題,共分為四大象限,並附上具體的討論重點,供您參考與選用:
象限一:課程深化與教學創新 (Curriculum & Pedagogy)
這個象限聚焦於「教什麼」與「如何教」,確保我們的課程與時俱進,並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主題名稱
討論重點
為何重要
1. 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深化與反思
1. 案例分享:各領域分享一個成功的「素養導向」教學活動,成功之處在哪? 2. 挑戰與解方:在素養導向教學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例如:備課時間長、評量不易、學生反應不如預期) 3. 跨科連結: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共同主題(如:永續發展、在地文化),進行跨領域的課程設計?
108課綱已推行數年,現在的重點不是「認識」,而是「深化」。透過反思與共享,才能將素養精神真正落實在課堂中。
2. AI生成時代下的教學策略與學術倫理
1. 教師賦能:如何善用AI作為備課、出題、製作教材的助手,提升教學效率? 2. 學生引導:如何教導學生正確、有批判性地使用AI(如:AI繪圖、ChatGPT),而非直接抄襲? 3. 評量再設計:當學生能輕易用AI生成報告或作文時,我們原有的評量方式(如:回家作業)是否需要調整?該如何評估學生的「真實能力」?
AI是無法迴避的浪潮,與其禁止,不如積極討論如何將其轉化為對教與學都有利的工具,並建立師生共識的倫理界線。
象限二:學習評量與差異化輔導 (Assessment & Differentiation)
這個象限關注如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持。
主題名稱
討論重點
為何重要
3. 多元評量的實踐與學習歷程的指導
1. 評量工具箱:除了紙筆測驗,各領域目前還使用了哪些評量方式?(如:實作、報告、專題、口頭發表)效果如何? 2. 評分標準:針對非標準化的評量(如:專題報告),我們如何建立清晰、公平的評分規準(Rubrics)? 3. 歷程指導:在國中階段,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記錄與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為銜接高中的學習歷程檔案做準備?
素養導向教學需要搭配多元評量,才能看見學生的完整能力。同時,協助學生建立學習歷程的觀念,是國中階段重要的銜接任務。
4. 有效的學習扶助與拔尖策略
1. 數據導向:如何透過日常觀察、測驗數據,精準辨識需要扶助(或需要挑戰)的學生? 2. 策略共享:分享在課堂中進行「差異化教學」的有效方法(例如:分組合作、彈性作業、補充教材)。 3. 資源整合:校內的補救教學、資優方案,如何與領域內的日常教學更緊密地結合,避免多頭馬車?
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班級中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支持,是教育公平性的核心體現,也是提升整體學力的關鍵。
象限三:跨域協作與資源整合 (Collaboration & Resources)
這個象限旨在打破學科壁壘,促進教師間的合作,並將外部資源引進校園。
主題名稱
討論重點
為何重要
5.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LC)的深化運作
1. 目標設定:我們領域的PLC,下一學年的共同目標是什麼?(例如:共同開發一份探究與實作課程、一起研讀一本教學專書)。 2. 運作模式:除了共同備課,是否可以嘗試「同儕觀課/議課」,建立正向回饋的專業文化? 3. 成果分享:如何將社群的研發成果(如:優良教案、評量工具)系統化地傳承與分享給領域內所有老師?
一個有凝聚力且目標明確的教師社群,是推動教學創新的最強引擎,也是支持教師個人成長的最佳後盾。
6. 結合社區資源的課程設計
1. 資源盤點:我們學校周邊(例如:萬里區的自然地景、漁港文化、在地產業)有哪些可融入教學的資源? 2. 課程發想:能否規劃一至兩次的戶外教育或社區踏查,並將其設計為一門有完整學習目標的課程? 3. 合作可能:如何與社區的文史工作者、產業達人或家長建立合作關係,邀請他們成為我們的協同教學夥伴?
讓學生的學習走出教室,與真實的生活情境連結,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與在地認同感的最佳途徑。
會議執行建議
會前問卷:可先將主題發給老師們,做個簡單的意向調查,了解大家對哪個議題最有感,優先深入討論。
分組討論:會議期間可以先分組,讓老師們在小團體中暢所欲言,再進行大組分享,凝聚共識。
具體產出:每個主題討論後,希望能產生一個小小的「行動方案」或「待辦事項」,讓會議的結論能延續並落實。
希望這份規劃能幫助您順利主持一場高效且富有意義的領域會議。若有需要調整之處,我們隨時可以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