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蔥察梨研安農溪
課程名稱:水從哪裡來
實施年級:二年級下學期
總節數:共4節,160分鐘
課程目標:學生能認識家鄉的環境包括三星鄉主要的河川—安農溪與河岸生態,期許學生能擁有多元化的視野與見解。
核心素養:
生活-E-A3樂於學習:對生活事物充滿好奇與喜好探究之心,體會與感受學習的樂趣,並能主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持續學習。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生2-I-2 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
學習內容:
生B-I-1 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
學習目標:
透過實地走訪踏查分洪堰和學長姐的口頭報告,學生能認識家鄉景點特色,讓學生懂得維護家鄉的環境,培養珍愛家鄉斯土情懷。
學習活動內容
*水從哪裡來
1.探訪分洪堰
(1)教師提問學生對分洪堰的印象。
(2)學生實地參訪分洪堰,聆聽教師導覽。
(3)教師就介紹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依聆聽所學回答問題。
2.分洪知多少
(1)教師說明分洪堰的設置緣由、功能和特色。
(2)請學生分享參訪分洪堰的心得感想。
3.哥姊來細說
(1)六年級學長姐以自己小組製作完成的家鄉主題書,分組向學弟妹介紹家鄉點點滴滴。
(2)學弟妹向學長姊回饋聆聽所得並表達感謝之意。
教學檢討與影像紀錄
課程:
1.戶外授課不易,先在教室裡進行課程介紹,說明分洪堰的由來。
2.實際探訪-雖然學區位於安農溪流域,但仍有部分同學表示未曾到過分洪堰公園(有部分孩子居住於學區外),已先完成室內課程再加上實地踏訪,對於當初分洪堰設置的歷史能理解。
3.課程中設計哥姊來細說單元配合投票活動,深受喜歡。
時間:從學校走路到分洪橋→分洪堰水門→分洪堰公園加上休息、解說大約1.5個小時
交通:兩位老師加上一位生活助理員,前中後夾擊,帶著30位小朋友出門,除了學校前的大馬路(有紅綠燈),再來就是大洲車站前的路口(車流量不大),餘均行走於安農溪波堤上,安全無虞。(林景瑩老師)
交通:由於考量天候的關係, 請同仁協助接送小朋友其往分洪堰公園,車程大概5分鐘。
課程:申請水利局的課程導覽,志工們除了讓小朋友們對於分洪堰設置的歷史、功能能夠有基本的理解,還有相關的分組體驗活動。由於天候關係就沒有在分洪堰公園休息,課程結束後就直接反回學校,一共大約是1.5個小時。
時間:從學校走路到分洪橋→分洪堰水門→分洪堰公園加上休息、解說大約1.5個小時
交通:這一次挑戰老師自己一個人帶著20位小朋友出門,除了學校前的大馬路(有紅綠燈),再來就是大洲車站前的路口(車流量不大),餘均行走於安農溪波堤上,安全無虞。
課程:雖然學區位於安農溪流域,但仍有許多同學表示未曾到過分洪堰公園(有部分孩子居住於學區外),對於當初分洪堰設置的歷史能理解,但走在分流鐵橋上,有部分孩子被腳下的滾滾溪水嚇得舉步維艱呀。另課程中設計哥姊來細說單元因六年級尚未開始施行新課綱,因此改為徒步健行欣賞安農溪畔風情,未再麻煩家長協助接送事宜。(林景瑩老師)
課程原訂為期末評量後進行,受疫情停課影響,改為線上非同步課程,透過老師錄製的教學影片,認識安農溪,有部分家長能帶著學生走訪一次,並讓學生分享心得。 (林景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