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蔥察梨研安農溪
課程名稱:萬長春渠道
實施年級:四年級下學期
總節數:共4節,160分鐘
課程目標:認識安農溪的由來,並探索萬長春渠道古今價值的演變,進而更加關注環境問題。
核心素養:
自-E-A1 能運用五官,敏銳的觀察周遭環境,保持好奇心、想像力持續探索自然。
綜-E-C2 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學習尊重他人,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成員合作達成團體目標。 。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自ah-Ⅱ-1 透過各種感官了解生活週遭事物的屬性。
綜2b-II-1 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並能關懷團隊的成員。 。
學習內容:
自INf-Ⅱ-4季節的變化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綜Bb-II-3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
學習目標:
認知: 能了解安農溪的基本概況。
技能: 能探索分洪堰早期、現在甚至未來的可能發展。
態度: 能認真參與小組規劃與問題討論。 。
學習活動內容
*萬長春渠道(4)
教學準備
請老師預先聯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羅東站。
(1)連絡電話:03-9530070 陳志豪站長。
(2)參訪水利署羅東站時間,並請該站安排導覽人員事宜,全程導覽含參觀古農具文物館,預定時間30分鐘。
(3)參訪地址:冬山鄉柯林村境安路557號。
(4)建議準備學校感謝狀以資感謝。
1.發現水閘門
(1)教師提問學生對早期農業灌溉設施及萬長春圳認知有多少。
(2)教師透過萬長春圳的簡報,介紹早期農業灌溉設施、萬長春圳的功能,及現在萬長
春水門公園、古農具文物館。
(3)實際走察前,先利用萬長春圳學習單與學生討論並進行參訪前叮嚀。
2.走察水閘門
(1)學生實地造訪水利署羅東站,聆聽專業解說導覽。
(2)前往古農具文物館欣賞古農具。
(3)走察附近萬長春圳水門公園,了解萬長春圳水利設施運作情形。
3.綜合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萬長春圳」學習單。
(2)請學生分組分享參訪萬長春圳水利設施心得感想。
補充資料:萬長春圳的歷史 出處: 農田水利署網站
https://www.ia.gov.tw/zh-TW/media/StoryContent?a=109&id=428&p=1&listid=109
清朝嘉慶十六年四月已由先人開鑿,至今已有約二百年的歷史了,歷經歲月的轉變,讓原有的水圳設施淤積滲漏得嚴重,民國四十年四月二十四日開工,設欄河堰壩99.6公尺,總長度14,647公尺,分為五結圳、二結圳、四結圳。灌溉面積為120公頃(含工業用水)。
總面積5046平方公尺(約1526.4坪),風景秀麗,和一般公園一樣有綠樹、青草、涼亭、親子遊樂設施、唯一不同的是,萬長春水門公園,既名為水門公園,當然是多了公園所沒有的水閘門了。來到這裡,除了休憩、玩耍、欣賞美景,遇有澎湃的水流聲,環繞於公園的每個角落,令人身心感覺非常舒暢。雖是一座成立不久的水門公園,但,現已成為居民們假日休閒、遊憩、親子娛樂的場所。 合併邱吳成圳及長慶源圳的萬長春圳閘門,建於1952年,是安農溪下游重要的水利設施,河道寬敞,漁源豐富。閘門旁的公園內有「澤廣春長」紀念碑及八角涼亭乙座,留下許多人青春浪漫的足跡。 萬長春圳水門(閘門)是安農溪下游主要的水利設施,其閘門為防洪及排水灌溉之用,而後配合政府提倡休閒旅遊活動,開闢為-萬長春圳水門公園,這個公園內設置一個長春亭、澤廣春長的碑,圳岸均種植杜鵑花等花木數萬株,景色相當怡人,是個休閒賞鳥的好處所。
教學檢討與影像紀錄
感謝教學組長的安排及學校同仁協助孩子的運送,讓此次課程能順利的完成。在志工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分三組進行教學,輪流對水質進行檢測及分析/水門設施介紹/週邊生態導覽,在志工老師們熱情地介紹下,學生們收穫滿滿,對水圳等設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水質濁度及含氧量檢測
萬長春圳生態導覽
水門設施介紹
感謝文君組長積極聯繫到水利會萬長春圳水門管理中心人員,促成這次參訪活動,又恰巧該管理中心剛成立志工導覽團,讓孩子在志工導覽下,能深入了解水門的設備與功能。導覽人員除了帶學生參觀水門,並介紹水門的功能,還帶學生認識附近的動、植物,甚至還教學生如何測水質的酸鹼性,知道鹼性水對農作物是有幫助的。管理中心二樓還有古農具文物館,裡面陳列許多機器發明前使用的農具和日常用品,非常值得去參觀。此行讓學生有豐富的收穫。
另該志工團也有擔任分洪堰的導覽,所以,四上進行分洪堰水利踏查時,也可以聯絡該志工隊進行導覽。 (羅淑娟師)
本學期參觀萬長春圳水門因時間及性質與上學期參觀分洪堰水圳相近,所以本學期改以讓學生用google實景地圖參觀,讓學生從地圖上找出萬長春圳水源的變革關係,並讓學生去網上收集水門的功用以及萬長春圳、分洪堰對三星地區的貢獻,配合資訊課google簡報課程,以小組為單位,上臺發表。 (吳振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