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蔥探梨嚮大洲庄
課程名稱:家鄉古早名
實施年級:四年級下學期
總節數:共4節,160分鐘
課程目標:能認識並了解三星鄉的舊地名與家鄉發展沿革。
核心素養:
社-E-B2 認識與運用科技、資訊及媒體,並探究其與人類社會價值、信仰及態度的關聯。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社3d-Ⅱ-3 將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報告分享或實作展演。
綜2a-II-1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展現合宜的互動與溝通態度和技巧。
學習內容:
社Ca-Ⅱ-1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綜Ba-II-1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學習目標:
認知:了解三星鄉的地名由來與各地發展沿革。
技能:會解釋三星鄉的地名由來與各地發展沿革。
態度:探討三星鄉的新舊地名由來與各地發展沿革。
學習活動內容
*家鄉古早名(4)
教學準備:
1. 三星鄉行政區域圖
2. N次貼
3. 小白板、白板筆
4. 路標照片、舊地名照片
學習活動:
1.三星知多少(1節)
(1)請學生分享發表自己認識的三星地區並記錄於 黑板
●學生可能會說出地名:大洲、尾塹、尚武
●學生可能會說出景點:落雨松秘境、分洪 堰、安農溪……)
●學生可能會說出店家:益得食品、卜肉
(2)引導學生分組將板書內容分類整理於白板上 (可以依照景點、行政區域劃分、、、、)
(3)請各組上台發表分享,學生互相統整分類。
(4)教師揭示三星鄉行政區域位置圖,複習四上- 『初探大洲庄』課程中的三星鄉行政區域。
※附件一:三星鄉行政區域位置圖
(5)教師揭示述數張在上將路上拍攝到的路標(綠色牌、咖啡色牌與藍色牌),請同學發表發現了甚麼
※附件二:路標照片
●咖啡色的是景點標示,綠色的是地名標 示,藍色的是行政區,有些路標上的名字不是三星鄉的行政區……)
(6)請同學利用假日或課後時間和家人一起收集住家附近的道路標示牌,下一次上課時再發表分享。
~~~~~~第1節結束~~~~~~
2.古今大不同(3節)
(1)請學生分享發表利用假日或課後時間收集到的 路標照片。
●學生可能收集到的地名非屬三星鄉行政區 域,可提供全縣行政區域圖供參並認識彼 此相對位置。
※附件三:宜蘭縣行政區域圖
(2)請學生分組整理同學分享的三星路標照片中, 非屬現今行政區域名的有哪些?
(3)請學生發表分組整理的資料。
(4)教師提問:知道這些路標代表甚麼意思或是指 哪裡嗎?
●學生可能會回答:我家就是『虎尾寮』
(5)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現在的地址和家人稱呼的地 名不同,是新舊地名的關係。
●尚武=虎尾寮,尾塹=尾塹+清洲
(6)教師揭示於三星鄉境內收集到的路標,引導學 生將舊地名逐一書寫於N字貼上。
※附件四:舊地名路標照片
(7)教師將三星鄉行政區域圖於黑板上,解釋舊地 名的意義及位置,請學生於聆聽後分組討論 將其張貼於現在的行政區域位置上。
1.叭哩沙:現在通稱的三星,包含月眉、集 慶、義德
2.破布烏:雙賢、人和二村,時應該地多破 布子得名。
3.天送埤:天山、天福二村,當時應簡天送在此利用地形築埤,引水灌溉得名。
4.阿里史:拱照村一帶,平埔族移居宜蘭者以阿里史社人居多而以此命名。
5.十九結:行健村中央,清朝陳輝煌率領平埔族及來歸者共19各結首,在此合力墾殖得名。
6.石頭城:行健村東側,相傳以往本地居民倚溪逐屋,多以石頭砌城以禦敵及水患。
7.大埔:大隱村西部,與初期入墾者多為廣東大埔人有關。
8.紅柴林:貴林東部,初墾之時紅柴茂盛而得名。
9.二萬五:萬富、萬德二村,萬富在下端稱為下二萬五,萬德在上端稱頂二萬五。
10桕腳廓:尚武西部,拓墾之時多桕樹,墾植之初多種植甘蔗,並設糖廓而得名。
11. 張公圍:大隱西側紀念張姓墾拓者設土圍禦敵有功而命名。
12. 清洲:尾塹東部,以蘭陽溪水清澈而名。
13. 清水湖:員山村中央,在清水溪注入蘭 陽溪附近,向北方開展之山間低地而命名。。
14. 牛鬥:員山村西側,兩側被兩山夾峙, 似兩牛相鬥之狀而得名。
(8) 教師反向從三星鄉行政區域圖解釋舊地名的意義及位置,請學生於聆聽後再檢查是否黏貼對位置。
1.人和、雙賢:昔統稱為「破布烏」。破布烏是紫草科厚殼樹屬的原生種樹(破布籽則為紫草科破布籽屬),其果實苦澀,會染黑牙齒,樹心亦是黑色。
2.萬富:昔稱「二萬五」。傳係日治時期該地種植二萬五千叢甘蔗而名。
3.貴林:主要聚落有「紅柴林」、「八王圍」、「避風城」等。
4.尚武:主要聚落是「中溪洲」、「虎尾寮」、「桕腳廍」。
桕腳廍:「桕腳廍」意為烏桕樹下的蔗廍。烏桕俗稱「檠仔」(Keng-Aa),故「桕腳廍」台語讀做「檠腳廍」(Keng-Ka-Boo)。宜蘭俗諺謂:「破布烏、二萬五、紅柴林、檠腳廍,見作戲、見落雨」,意在挖苦該地區真衰,每逢做戲熱鬧就會下雨。
5.大隱:主要聚落有「張公圍」、「大埔」和「蚊子坑」。
張公圍:位於今警用靶場位置。據說早期此地謝姓居民家中供奉一尊張公神像,供附近居民祈福、問事,因十分靈驗,故此聚落就以張公而名。民國元年間山洪爆發,聚落被毀,張公神像也流失,據傳後來神像流到員山鄉七賢村(昔屬三星鄉),被當地居民撿回供奉而發展成七賢社區的張公廟。今張公圍已無人供奉張公,形成有地名而無張公之憾。
6.大洲:昔稱大洲,未改名。
分洪堰:建於1960年代,將安農溪分為二支流,北為大洲支流,灌溉三星之大洲、尾塹,南為柯林支流,灌溉冬山之柯林、廣安等地,並注入萬長春圳,二支流之尾水分別流入羅東溪;堰址在二鄉交界處,屬三星鄉境。
7.天山:憲明國小、天送埤社區。
天送埤:以墾首簡天送而名。
安農溪:日治時期為宜蘭用電之需,乃利用蘭陽溪水位落差興建天送埤與員山發電廠。先建天送埤電廠,1921/01動工、1922/06完工發電,係以暗渠引蘭陽溪水至九芎湖沈沙後,再以暗渠引流至電廠發電,尾水則排入此溪供農田灌溉,此溪乃名「電火溪」;1942年又於上游興建員山電廠,其尾水以暗渠送至天送埤電廠二度發電後,亦排入此溪。林洋港任省主席時改名為「安農溪」;有大坑溪、行健溪二支流,最後匯入羅東溪。
8.天福:主要聚落有「天送埤」、「九層頭」。
九層頭:位於「天送埤」內側之破布烏堤防頭。
9.月眉:「三星」、「番婆洲」、「九股間」等。
10.行健:有「十九結城」、「廣洲仔」、「石頭城」等聚落。
十九結城:為當年陳輝煌率漢番十九結首入墾時所建。
廣洲仔:意謂面積廣闊的沙洲。
石頭城:以石頭圍成之聚落,今遺跡無存。
11.尾塹:因位在大洲地區的尾段而得名,主要聚落有「清洲」、「尾塹」等。
12.拱照:主要聚落有「阿里史」、「田心」、「大坑」、「大湖」、「銃櫃城」等。清同治初年(約1862年),陳輝煌聯合漢番(阿里史社等)十九位結首,率眾入墾叭哩沙,建「十九結」(今行健村內),阿里史眾則建「阿里史城」。
13.員山:境內有「清水」、「九芎林」、「牛鬥」等聚落。清水有員山發電廠,是繼天送埤發電廠之後興建,1941年完工,以隧道引蘭陽溪水發電,尾水再以隧道放流至天送埤電廠二度發電,最後排入安農溪供農田灌溉;此電廠已於2002年改為無人駐守之遙控電廠。
牛鬥:此地有梨山斷層(埤亞南構造線)通過,斷層線二側拱起的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扼住蘭陽溪二岸,形如二牛抵角相鬥狀,故名;歷代文書有稱「牛鬥」、「牛相鬥」、「牛衝鬥」者;本地人則呼為「牛頭仔」(台語)。
14.集慶:本村是三星鄉公所及街市鬧區所在地;小地名有「柑仔坑」,昔日以盛產柑橘而名。
15.萬德:原為萬富村的一部份,後來獨立為一村,主要聚落為「楓林」。
16.義德:主要聚落是三星市街,人口多集中於此。
三、綜合活動:
(一)學生分組分享各組的古今對照圖,並能說出四項以上三星的地名、由來與各地發展沿革。
(二)教師揭示事先拍攝的照片,引導學生討論在哪些地方還可以看到這些舊地名?舊地名與生活息息相關。
公車站牌、橋名、廟宇、商店名、風景區、車站、土地權狀、、、
@宜蘭地政新舊地號查詢系統可見以舊地名作為地段
https://drivethru.e-land.gov.tw/query/oldnew.jsp?menu=true&type=R
@以舊地名作為商店名:破布烏咖啡、天送埤咖啡……
※附件五:以舊地名作為商店名
@以舊地名做為公共設施名稱:
※附件六:以舊地名作為公共設施名
(三)教師帶領學生一句三星舊地名俗諺作為結尾
叭哩沙、清水湖、破布烏、二萬五、紅柴林、桕腳廍、見做戲、見落雨。
叭哩沙、清水湖、破布烏、二萬五(今萬富村)、紅柴林(今貴林村)、桕腳廍均為三星鄉境內之舊地名。三星鄉靠山區多雨,這些地方每次演戲總會碰到下雨。
**********本單元結束*********************
教學檢討與影像紀錄
上學期的課程中已介紹三星的各鄉鎮,學生對家鄉各村有初步的概念,生活中常會看到或聽到家鄉有很奇怪的地名,藉由這次的課程來跟學生介紹,再搭配google搜尋及地圖,讓學生去找尋資料並利用實景地圖查看該地景色,並將查詢的資料作成google簡報。
「叭哩沙、清水湖、破布烏、二萬五、紅柴林、桕腳廍、見做戲、見落雨」,是三星舊地名俗諺。學生對於三星地區的舊地名相當陌生,上課前請學生回家請教家長:「三星有哪些舊地名?這舊地名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學生說要問阿公或曾祖父才知道比較多的舊地名,爸爸或媽媽反倒不是很清楚。大洲學區內有舊地名的只有尚武村(虎尾寮仔),但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認識了許多三星境內的舊地名,也對三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羅淑娟老師)
上學期的課程中有製作三星鄉的旅行地圖,搭配旅行地圖及行政區域圖,去找尋新舊地名的不同,搭配google地圖讓學生去找尋這些有趣的地名位置,並且搭配本學期資訊課的簡報課程,請學生將自己覺得很特別的地名做成google簡報,並上臺分享。 (吳振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