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蔥閱梨享噶瑪蘭
課程名稱:噶瑪蘭繪本
實施年級:一年級上學期
總節數:共4節,160分鐘
課程目標:學生能藉由和家鄉有關的繪本,培養能讀、喜歡讀、閱讀融入生活的行為。
核心素養:
生活-E-B3感知與欣賞美的人、事、物:感受生活中人、事、物的美,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體會生活的美好。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生5-I-3理解與欣賞美的多元形式與異同。
學習內容:
生C-I-5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創新 。
學習目標:
認知:理解繪本作品的內容。
技能:應用撕貼技巧創作作品。
態度:欣賞繪本故事內容。
學習活動內容
*噶瑪蘭繪本
1.噶瑪蘭作家
(1)請學生觀賞《小麻雀.稻草人》繪本動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Sfvyyz0-8
(2)引導學生分享看完繪本動畫的心得感想。
(3)老師以簡報介紹出生宜蘭的作家黃春明老師,讓學生能建立對這位文壇耆老的先備知識。
2.小麻雀.稻草人
(1)老師以簡報講述《小麻雀.稻草人》繪本故事內容,以故事情節向學生提問。
(2)請學生欣賞該繪本插圖使用的撕貼畫技法,以此為範本,教導學生如何在不使用剪刀的情形下,只以雙手完成有特色的撕貼畫。
(3)以「小麻雀.稻草人」為主題,學生運用撕貼畫技巧完成一幅8開大小的美勞作品。
(4)學生分享與展示完成的撕貼畫作品。
(5)請學生陳述除了自己的作品外,最喜愛的同學作品,同時說出喜愛的理由。
(6)教師總結同學們撕貼畫的優點和待改進之處。
教學檢討與影像紀錄
本課程以黃春明老師的「小麻雀稻草人」繪本故事為主體,因學區位處鄉間,孩子們對於稻田、麻雀等鄉村景觀非常熟悉,有趣生動的情節受到孩子喜愛,能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繪本故事相對照,在課堂上競相分享個人經歷與看法,麻雀們最後和稻草人達成協議,使人類與大自然能和諧共處,讓孩子們由衷佩服小麻雀的智慧。 (游文君老師)
所有的學習都是從仿作開始的,透過黃春明老師的稻草人,讓學生練習撕貼畫的技法,同樣的一副撕貼畫,在孩子們不同的巧手下有不同的效果展現!(林景瑩老師)
原課程為配合黃春明作家完成「小麻雀稻草人」的撕貼畫作,配合期末進行春節活動改為以兔子為主角來進行撕貼畫,撕貼畫花了兩節課的時間。 (黃孟妍老師)
課程:原訂課程為配合黃春明作家完成「小麻雀稻草人」的撕貼畫作,配合期末進行賀春活動改為「春虎」撕貼畫,充滿年節氣氛。
時間:原訂2節課的內容,單就介紹黃春明作家與欣賞小麻雀稻草人繪本就花費近兩節課的時間,實際操作撕貼畫共計近4節課,節數安排十分不足,輔以生活課來進行撕貼畫。 (林景瑩老師)
黃春明老師的「小麻雀與稻草人」繪本饒富興味,有趣可愛的環節吸引住一年級孩子們的目光,讓小小的眼珠兒緊盯著小麻雀與稻草人的互動,是本極為適合推薦給低年級孩子的好題材,搭配的繪本歌曲悅耳動聽,容易琅琅上口的主旋律,讓沒聽過曲子的孩子也忍不住隨樂音哼唱,建議授課教師若上課時間尚有餘裕,可教唱本首繪本歌曲,以律動方式帶入繪本情節,相信一定會大受孩子們喜愛!
撕貼畫的創作則令人大為意外,本以為這尋常的勞作方法應該為孩子所熟捻,沒想到大多數的孩子都缺乏這種創作經驗,得仰賴老師示範手撕貼黏的基本動作解說。幾個孩子還是忍不住偷偷拿起剪刀,或者想變通的試著以直尺幫助撕紙,建議可以小組方式進行撕貼畫創作,讓沒有撕貼經驗的孩子有學習模仿的對象,並且小組共用一個色紙盒的方式可減少色紙的浪費,因不少孩子多半只使用一小塊色紙,就丟棄了整張大部分還完好的部分,實在非常可惜。
農家體驗是大洲地區孩子們的共同生活經驗,校園周圍和學區內舉目所及均是迷人的稻田景觀,成群的小麻雀更是孩子們最可愛的玩伴,所以當教師展示作家黃春明的「小麻雀與稻草人」繪本內容時,孩子們都倍感親切,書中的人物和場景,活脫脫就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展現。 (林維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