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蔥察梨研安農溪
課程名稱:圖說安農溪
實施年級:一年級下學期
總節數:共4節,160分鐘
課程目標:學生能認識流經大洲的安農溪,感受安農溪之美。
核心素養:
生活-E-B1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使用不同的表徵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進行創作、分享及實踐。
國-E-C2與他人互動時,能適切運用語文能力表達個人想法,理解與包容不同意見,樂於參與學校及社區活動,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健體-E-C2具備同理他人感受,在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中樂於與人互動、公平競爭,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促進身心健康。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生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國2-Ⅰ-3 與他人交談時,能適當的提問、合宜的回答,並分享想法。健體2c-Ⅰ-1 表現尊重的團體互動行為。
學習內容:
生B-I-1 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國Bb-I-3 對物或自然的感受。
健體Fa-Ⅰ-2 與家人及朋友和諧相處的方式。
學習目標:
認知:描述分洪堰景點繪畫作品創作理念。
技能:創作繪製分洪堰景點。
態度:養成喜歡安農溪的情懷。
學習活動內容
1.圖遊分洪堰
(1)教師提問學生對分洪堰的印象。
(2)老師以單槍展示圖片介紹分洪堰景點並提問。
(3)教師說明分洪堰的設置緣由、功能和特色。
(4)教師就介紹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依聆聽所學回答問題。
2.共享分洪堰
(1)學生以分洪堰為主題構思繪畫內容。
(2)學生依照構思內容繪製作品草圖。
(3)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分洪堰繪畫作品。
(4)請學生分享分洪堰繪畫作品的創作想法。
(5)教師將作品佈置於教室展示。
(6)學生票選出除了自己的作品外,最喜愛的同學繪畫作 品,並請學生說明理由以作為回饋。
教學檢討與影像紀錄
孩子們大多住在安農溪周邊,對這條陪伴他們長大的溪流非常熟悉。當老師提到「分洪堰」時,只要一說到「彩虹橋」,小朋友立刻眼睛一亮,開心地說:「我去過那裡!」、「我有在那邊騎過腳踏車!」「我家就在旁邊!」——熟悉的地景,讓學習更有感!
這次我們透過圖片簡單介紹「分洪堰」的功能與歷史意義,孩子們學到:
1.分洪堰的作用是幫助防洪,保護附近居民的安全。
2.安農溪除了美麗,背後還藏著智慧與用心的設計。
3,原來我們每天經過的地方,有這麼多故事!
在活動的最後,老師請孩子們畫出自己心中的「彩虹橋」——有的孩子畫出色彩繽紛的拱橋,有的畫出藍天白雲、溪水與綠地,甚至畫上了自己和家人在橋上的快樂時光。 透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不只認識了家鄉的自然與人文,更學會用圖畫說故事,表達對家鄉的愛。(黃孟妍老師)
學區內的孩子大多能分享在安農溪的休閒活動,練習騎乘腳踏車、和家人飯後散步、泛舟..........猶如是自家的後花園,是與生活緊密連結的地方,一點也不陌生。部分學區外的孩子,雖然一開始覺得對安農溪這個名詞顯得陌生,但看到圖片後就會驚呼「粉紅橋」,沒想到原來分洪橋就是孩子口中的粉紅橋。
在圖說安農溪的課程中,大家一起來討論要繪畫的主題。最後決定透過蠟筆和水彩的技法學習,一起繪畫安農溪與分洪橋的景色,大家創作出來的作品都非常傳神,創作後再互相觀摩,票選出最佳的作品。(林景瑩老師)
教師提問學生對安農溪分洪堰的印象,及展示圖片介紹分洪堰景點時,大部分的孩子都對環境很熟悉且樂於分享個人到訪的經驗,能與生活連結。
透過網路照片讓學生再次瀏覽安農溪的景色,小朋友們發揮創意、完成分洪堰繪畫作品。
小朋友們票選出除了自己作品以外,最喜愛的同學繪畫作品,並說明理由以作為回饋,大家最後選了七張作品展示在教室公佈欄。 (黃孟妍老師)
安農溪對於住在學區內的孩子而言,猶如是自家的後花園,是與生活緊密連結的好地方,並不陌生。透過照片讓學生再次瀏覽安農溪的景色,大家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分洪橋了。
大家決議一起來圖說安農溪的主角就是分洪橋,透過分組合作,互相觀摩學習,大家創作出來的作品都非常傳神,也有同學幫分洪橋妝點成自己喜歡的顏色,充分發揮創意。(林景瑩老師)
透過圖片介紹分洪堰景點,學生較能聚焦於景點並熱烈分享曾經到訪「分洪堰」的經驗。對於分洪堰的設置緣由、功能和特色以分組討論發表的方式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完成分洪堰繪畫作品後,請學生分享繪畫作品的創作想法時,則顯得大同小異,因為大部分都是參考圖片的畫作。
整體而言,學生皆能透過此課程能更認識流經大洲的安農溪,並感受安農溪之美。(林維冠老師)
時間安排:課程規劃為2節課稍嫌不足,從介紹安農溪分洪堰→技法教學→創作→分享,若能再增加一節課較為適宜。
課程設計:原規劃為先繪製草圖後再行完成作品,因學生在繪製草圖時常常會因為擦擦塗塗而影響作品完成的時效,加上時間稍嫌不足,取消草圖繪製,直接以蠟筆、粉蠟筆作畫,反而更收成效。 (林景瑩老師)